荣樱和异客接到命令后,开始招兵买马,屯粮,制造兵器,暗中清剿。
“云溪县的城门依然封锁,只允许行商队伍出入,但城内的百姓已妥善安置了住处,有安排务工的登记处,有大小不一的免费粥铺,城内的骚乱终于安定下来,也吸引了一部分人定居。”
“很好,但除了兵力,后勤部的力量也不能少,还得避免和其他势力树敌,韬光养晦才是我们现阶段需要做的,熟悉水性的士兵培养的怎么样了,运河也需要安插势力才行。”苏清竹一边书写计划,一边询问。
秦月神色凝重地说道:“熟悉水性的士兵不难培养,现已经培养了三百多人,不过据我们暗卫所查,北方藩王,李煜他麾下的军队正朝着这边推进,似乎也有同样的意图,想要招兵买马,扩充势力。”
“不仅如此,朝堂之上也有部分官员暗中支持他。”秦明递交上最新消息。
苏清竹蹙眉叹息,“树欲静而风不止,看来是时候打响名声了。”
刘无崖微微颔首,“既如此,那我们便主动出击。先派出一批机敏的探子,混入李煜麾下军队之中,摸清他们的行军路线、作战部署以及粮草补给的情况。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此计可行。不过,在正面交锋之前,我们还需制造一些舆论,为我们造势。”
众人商议既定,便各自行动。将原本积攒的势力归笼,对外宣称连破三城,不久民间百姓便流传城中主事者乃天上星宿下凡,心怀苍生,有着经天纬地之才,下凡皆为救民于水火。
市井之中,茶馆酒肆成了消息传播的最佳场所,说书人拍响醒木,绘声绘色地讲述着这位将军如何妥善安置流离失所的百姓,免费粥铺让穷人得以果腹,登记处给务工者带来希望,使原本混乱不堪的局面迅速安定下来的故事。
这些故事如同长了翅膀一般,随着往来客商与旅人的足迹,向着四面八方扩散开来。
一些落魄书生听闻后,自发创作诗词赞颂云溪县的治理有方,将那些传颂的内容融入笔墨之间,抄写于街头巷尾、驿站墙壁之上,引得路人纷纷驻足围观诵读。
孩童们在街边嬉戏时,也会模仿着大人的口吻,谈论起云溪县的种种善举,稚嫩的声音虽带着懵懂,却也充满了好奇与向往。
而在乡间村落,劳作归来的农夫们聚在一起议论纷纷,话题总离不开这连破三城的奇人。
他们惊叹于其高效的组织能力,能在战乱纷扰之际仍能让百姓安居乐业,对比自己所在之处的动荡不安,心中对云溪县愈发憧憬。
老人们聚集在村口的大树下,感慨如今世道艰难,若各处都有这般能人坐镇,天下早该太平了。
于是,不少周边地区的百姓开始收拾行囊,扶老携幼,朝着云溪县,融安县…的方向迁徙而来,期望能在这传说中的乐土寻得安稳生活。
各地的商贾们也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风向变化,意识到云溪县必将成为一方繁荣之地,纷纷调整商路规划,增加通往云溪县的货物运输量。一时间,通往云溪县的道路上车马熙攘,货物堆积如山,进一步促进了沿线城镇的经济发展,也让更多人知晓了云溪县的美名与盛况。
一些江湖侠客,本就崇尚正义与侠义精神,听闻云溪县的事迹后,心生敬仰,不远千里赶来投奔,愿以自身武艺效力于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他们在城内开设武馆授徒,强身健体,另一方面也将云溪县的威名传播得更广更远。
随着舆论的持续发酵,苏清竹声名大噪,其影响力如涟漪般层层扩散,不仅让当地的士气得到极大鼓舞,更使得那些原本对云溪县有所觊觎的势力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决策,权衡利弊之下,不敢轻举妄动。
而荣樱等人则借着这股舆论东风,加紧整军备战,巩固城防,静候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