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天,林暖和杨阳站在清华大学的报到点前,身边是陪伴他们前来的父母。
两家人脸上都洋溢着难以抑制的喜悦与自豪。
林暖还记得我们小时候在院子里堆雪人吗?现在,我们要在这个大院子里一起堆知识的小山了。
林暖轻声对杨阳说,眼睛弯成了月牙,杨阳笑着点头:
杨阳不过这次,我们要堆的不是会融化的雪人,而是能撑起国家未来的栋梁。
夜幕降临,两家人齐聚在学校附近的餐馆。
酒过三巡,林父放下筷子,神情忽然严肃起来。他看了看杨父,两人交换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
林父暖暖,阳阳,你们能一起来清华,我们四个做父母的,打心眼里高兴。但有些话,我们得说在前头。”
杨父接过话头:
杨父你们现在刚满十八岁,正是人生的起跑阶段。清华这么好的平台,多少人梦寐以求,你们要把全部精力放在学习上。
杨阳您想说什么,爸?
杨阳隐约感觉到父亲话中有话。
林父直视着两个孩子:
林父大学毕业之前,你们要好好学习,只能是兄妹、是同学关系。
林父至于其他的...等你们毕业了,真正长大了,再去考虑。
这话像一盆冷水,浇在了林暖心上。她下意识地看向杨阳,发现他也怔住了。
杨阳爸,妈,叔叔阿姨,我们...
杨阳试图辩解。林母温柔坚定地说
林母这是为你们好。感情的事,来日方长。但求学的黄金时期,就这么几年,一旦错过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所以你们一定要好好珍惜。
餐桌旁的气氛一时有些安静,只有窗外的路灯透过玻璃,在四人脸上投下淡淡的光影。
杨阳悄悄用胳膊碰了碰林暖的胳膊,递去一个安抚的眼神,林暖抬眼望他,两人眼中的失落渐渐被默契取代——
他们都懂,父母的话里藏着最深的期许,而此刻,唯有点头应下,才是对这份期许最好的回应。
杨阳我们知道了,爸,妈,叔叔阿姨。大学这几年,我们一定好好读书,不辜负你们的心意。
杨阳率先开口,声音平静却带着承诺的分量,林暖也跟着轻声应道:
林暖我们会记住的。
四位长辈见状,脸上终于重新露出笑容。杨父端起酒杯:
杨父好,这才是好孩子!来,为了你们的未来,再干一杯!
碰撞的酒杯声打破凝重,林暖、杨阳举杯目光一碰便移开,默契将情愫藏起,化作求学路上的力量。
第二天清晨,天刚蒙蒙亮,林暖和杨阳送父母到火车站。
林母多吃水果和蔬菜
林父别熬夜,按时休息
杨父好好学习
杨母照顾好自己
直到列车鸣笛启动,隔着车窗挥手的身影越来越小,两人才转身离开站台。
回学校的路上,晨光正穿透薄雾,离别的愁绪尚未完全消散,沉默便在两人之间蔓延,却又带着一种无需言说的默契。
杨阳侧过头,看着林暖被晨风吹起的发丝,忽然停下脚步,嘴角扬起一个带着些许顽皮的弧度,轻声唤道:
杨阳林妹妹。
这个称呼让林暖微微一怔,随即,一抹浅浅的红晕飞上她的脸颊。
她立刻领会了这其中复杂的意味——
既是遵照父母之命划下的“兄妹”界限,也是独属于他们之间心照不宣的秘密玩笑。
她抬起头,迎上他的目光,眼中闪过一丝羞涩,却更有一份清澈的坚定,用同样的语调回应:
林暖杨哥哥。
杨阳我们要一起好好学习。
他看着她,声音不大,却像立下一个郑重的誓言。这不再仅仅是重复父母的叮嘱,更是他们对彼此的承诺。
林暖语气轻快起来,仿佛要将所有未言明的期待都注入这朴素的话语里
林暖我们也要一起好好锻炼,把身体练得棒棒的,才能扛得住往后堆起来的知识大山,对吧?
杨阳对。一言为定,林妹妹。
林暖一言为定,杨哥哥。
这一刻,所有的怅惘与失落仿佛都被清晨的风带走了。
他们相视而笑,在“哥哥妹妹”的称呼里,一种新的平衡与力量正在悄然滋生。
前路漫长,但此刻他们知道,他们将并肩同行,把萌动的情愫深藏,化为向上生长的共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