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园的生活迅速展开,像一幅浓墨重彩的画卷。
林暖进入了建筑学院。她永远记得第一堂建筑史课上,教授讲述梁思成与林徽因在战火中抢救古建筑的故事。
那一刻,她想起了圆明园里的断壁残垣,想起了那些被掠夺飘零海外的十二生肖兽首。
她在素描本的扉页上写道:
林暖建筑不仅是空间的诗,更是时间的见证。
她的日子被素描、制图和模型填满。常常在专教里待到凌晨,就为了一个屋顶的曲线能更加完美。
她的努力很快得到了回报,第一个设计作业就获得了老师的特别表扬。评图老师说:
评图老师你的设计里有一种难得的温度,”不只是冷冰冰的线条,而是有对人和历史的关怀。
与此同时,杨阳在经济管理学院的日子也并不轻松。
当他学到国际贸易理论时,脑海里浮现的却是圆明园被掠珍宝流散海外的历史。
他在笔记本上悄悄写下:
杨阳经济实力决定国家命运,这不是课本上的理论,是历史的教训。
他参加了金融研究小组,开始关注“一带一路”与全球经济治理。
在一次课堂讨论中,他关于发展中国家如何避免“资源诅咒”的发言,赢得了教授的赞许。
大学生活的画卷,就这样在紧张的课程和丰富的活动中徐徐展开。
林暖和杨阳谨记着父母的叮嘱,也将彼此的那个秘密约定深埋心底,将绝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了学习之中。
他们常常一起在图书馆自习,并肩而坐,却各自沉浸在书本的海洋里,偶尔抬头交换一个眼神,或是在对方遇到难题时低声讨论几句,关系一如他们向父母承诺的那样,是亲密却守礼的兄妹与同学。
一个秋日的傍晚,夕阳给银杏大道铺上金黄,他们难得有空在荷塘边散步。
水面倒映着晚霞与博雅塔的剪影,静谧而美好。杨阳望着水面的涟漪,若有所思地对林暖说:
杨阳我们就像在编织一张网,你编织空间的网,用建筑塑造生活的容器,留存文明的记忆;
杨阳我编织经济的网,试图理解并参与构建支撑社会运行的脉络。最后,都是为了更好地托起这个国家的未来。
林暖点头,拾起一片飘落的银杏叶,它的叶脉如同精密的构造:
林暖而且这两张网必须紧密相连——没有坚实的经济基础,就没有力量去建造和维护永恒的建筑;
林暖没有用心的建筑营造和空间规划,经济再繁荣,也难有真正意义上让人安顿身心、传承文化的家园。
虽然遵守着父母的“约法三章”,但他们依然保持着恰到好处的关心。
杨阳会记得在林暖交图周最疲惫时,给她带一杯温热的豆浆;
林暖也会在杨阳为小组课题焦头烂额时,默默帮他整理好散乱的参考文献。
他们不谈风月,只谈理想与学业,在彼此的专业领域里相互启发,在对方需要支撑时默默递上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