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 悠悠,你知道上世纪90年代末,美国股市曾有一个特别疯狂的时期吗?那就是互联网泡沫。
悠悠: 听起来很有意思,那时候到底发生了什么?
文文: 简单来说,就是从1995年左右开始,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大家对任何名字里带“.com”的公司都特别狂热。投资者们觉得互联网就是未来,疯狂地把钱投进去,生怕错过机会。纳斯达克指数从1995年到2000年涨了差不多400%,到2000年3月10号,冲到了5048点的历史高点。
悠悠: 所有人都这么疯狂吗?难道不看这些公司到底赚不赚钱?
文文: 那时候,很多公司确实不赚钱,甚至没有清晰的商业模式。但只要和互联网概念沾边,尤其名字里有“.com”或者“i”、“e”这样的前缀,就很容易拿到投资甚至上市。像网景公司,成立16个月还没盈利,上市当天股价就飙升。那时候,大家更关注用户增长和市场份额,而不是实际的利润。一些传统指标比如市盈率都被忽视了,当时纳斯达克指数的市盈率一度达到惊人的189.7倍。
悠悠: 这听起来太不理智了!这种狂热是怎么起来的?
文文: 有几个原因。一是当时美国经济形势不错,利率也比较低,市场上有充足的资金。二是互联网这个“新事物”的出现,让大家都充满了想象,媒体也在大力鼓吹。再加上一种“害怕错过”(FOMO)的心理,投机气氛就很浓了。那时候,甚至有人辞掉工作全职炒股。
悠悠: 泡沫总有破的时候吧?是什么事件引爆了它?
文文: 是的,泡沫在2000年3月开始破裂。导火索有好几个:
首先是美联储连续加息,这收紧了市场上的资金。
然后,微软公司被判定违反反垄断法,这打击了市场对科技股的信心。
还有,一些知名互联网公司的业绩不如预期,让投资者开始怀疑它们是否值那么高的股价。
另外,一篇题为《烧尽》的调查报道也动摇了市场信心,它指出很多互联网公司的现金流即将枯竭。
悠悠: 泡沫破裂后,情况有多惨烈?
文文: 非常惨重。纳斯达克指数从最高点5048点,一路暴跌到2002年10月的1108点,跌幅高达78%。成百上千的互联网公司花光了投资后倒闭,比如Pets.com、Webvan这些曾经风光一时的公司都破产了。据统计,当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企业里,有500家破产,40%退市,80%的企业跌幅超过80%。数万亿美元的市值蒸发,很多投资者的财富一夜之间缩水。
悠悠: 天啊,那这场危机就一点积极影响都没有吗?
文文: 其实也不是。泡沫破裂就像一次市场清理,淘汰了那些没有可持续商业模式的公司。活下来的公司,比如亚马逊、eBay,它们变得更加注重实际盈利和稳健的商业模式。这次经历也让投资者以后更加谨慎。另外,泡沫时期吸引的大量人才和积累的技术,也在泡沫破裂后开始了更务实的创新,为后来谷歌、Facebook等巨头的崛起打下了基础。
悠悠: 这确实是个深刻的教训。我们能从互联网泡沫里学到什么?
文文: 我觉得主要有几点:
1. 投资要看基本面:不能只看概念和炒作,要关注公司实际的盈利能力、商业模式和财务状况。
2. 要对市场心存敬畏:当市场普遍狂热,估值明显过高的时候,要特别警惕。避免盲目跟风和“害怕错过”的心理。
3. “阳光之下无新事”:市场周期总会存在,历史虽然不会简单重复,但往往押着相似的韵脚。理解历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判断未来。
4. 分散投资很重要: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样可以降低单一市场或行业暴跌带来的风险。
悠悠: 明白了。看来无论是投资还是其他事情,都不能盲目跟风,得有自己的判断。
文文: 没错。就像我之前说的,咱们只赚自己认知范围内的钱。了解这些历史,就是为了扩大我们的认知边界,让投资更稳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