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阳的第八课的第二部分是 《把股票当商品:短线低吸高抛,本质是场“精明买卖”》
不少人觉得股票是“高深的金融产品”,一提到短线交易就联想到复杂的K线和模型;其实换个角度想,股票和菜市场里的蔬菜、超市里的日用品没两样——都是可以“低买高卖”的商品,短线做交易,本质就是一场“选好货、算差价、赚利润”的精明买卖。
先把这个逻辑理清楚:你去菜市场买白菜,会等早市快结束、小贩想清货降价时入手,要是第二天白菜涨价了,再转手卖给有需要的人,中间的差价就是赚的;做短线股票也一样,好股票就是“优质商品”,“低吸”就是在它价格跌到合理区间、性价比高的时候“进货”,“高抛”就是等它价格涨起来、有利润空间的时候“出货”,一进一出,赚的就是这波价格波动的差价。
关键是要像挑商品一样,先选对“好货”。不是所有商品都值得买,也不是所有股票都适合短线低吸高抛。你买水果会挑新鲜、口感好的,做短线也得选“质地好”的股票——比如业绩有支撑、行业有热度、股价波动有规律的标的。就像去年新能源板块的一只龙头股,它不像那些“妖股”忽涨忽跌,而是会在一定区间内波动:跌到20块附近就会有资金进场托底,涨到25块左右又会有获利盘离场。懂行的短线玩家就把它当“优质商品”,20块附近“低吸”进货,25块左右“高抛”出货,反复做几波,每次都能赚5块钱的差价,比盲目买“劣质股票”靠谱多了。
而且做这种“股票买卖”,得有商人的“算账思维”,别贪心、别恋战。你卖衣服不会等“涨到最高价”才出手,毕竟晚一步可能就没人买了;短线交易也一样,不用追求“买在绝对低点、卖在绝对高点”,只要有合理的利润空间就行。比如你以15块“低吸”一只股票,原本计划涨到18块“高抛”,结果刚涨到17块,股价就开始回调,这时候别想着“再等等说不定能到18块”,果断出手保住17块的收益才是明智的。就像摆摊卖东西,能赚够预期的利润就知足,总想着“多赚一点”,反而可能把到手的利润亏回去。
更重要的是,要像应对商品价格波动一样,接受股票的涨跌。菜市场的蔬菜价格会随季节、供需变,股票价格也会随市场情绪、行业消息动,这都是正常的。你不会因为今天白菜涨价了就慌,也不会因为明天降价了就急;做短线也该如此——“低吸”后股价没涨反而跌了,只要选的是好股票,就耐心等它回调到位;“高抛”后股价还在涨,也别后悔“卖早了”,毕竟赚到手的利润才是真的。之前有个朋友做短线,12块买了一只消费股,计划14块卖,结果涨到13块就开始跌,他没慌,等跌到11块补了点仓,最后在13块5卖了,虽然没卖到14块,但也赚了1块5的差价,比慌慌张张割肉强多了。
其实很多人做短线亏钱,就是没把股票当成“商品”,反而把它当成“赌具”——要么追着涨得最猛的“热门货”乱买,要么抱着跌得最惨的“滞销品”不放,最后要么套牢要么割肉。但只要切换到“商人思维”,把短线交易当成“挑好货、算差价、稳出货”的买卖,就会发现这事儿没那么复杂:选对优质标的,在低价时进货,在高价时出货,不贪多、不恋战,就能像做小生意一样,慢慢积累收益。
说到底,短线低吸高抛好股票,就是一场“稳扎稳打的买卖”。不用懂太多高深理论,只要像对待日常商品一样,选好货、算好账、守好分寸,就能在股价的波动里,赚到实实在在的利润——毕竟做生意的核心是“赚钱”,做短线的核心也一样,简单、务实,比什么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