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震动,母校发来新一期文学奖学金名单。名单首页的女孩让他瞳孔微颤——苏雨晴资助过的贫困生女儿,如今戴着和她母亲当年相似的银框眼镜,在申请书上写:"我想成为连接故事与人心的桥梁。"
傍晚的文学沙龙来了位特殊客人。坐在轮椅上的少年举起机械臂,电子屏闪烁着他用眼球追踪技术写就的诗集:"当语言被囚禁在萎缩的神经里/文字便成为我的义肢"。林墨认出少年腕间的银杏叶手链,叶脉刻着夏萤书里的句子。
签售环节,有位白发老者颤巍巍递上一本《卡夫卡短篇集》。
翻开泛黄扉页,林墨看见自己高中时的借书卡,苏雨晴的名字紧跟在他的签名后面,两种字迹经年重叠,宛如共生树根。
老人指着窗外嘴里轻语着:"当年你们总偷藏糖纸的那棵梧桐,现在成了文学地标呢。"
夜幕降临时,林墨独自留在图书馆。月光爬上苏雨晴的青铜雕像,她手中的书本永远停留在写有"你要继续"的那页。
当他把夏萤的电子诗集存入云端书库时,全馆灯光忽然变成暖黄色,仿佛有人在天际调亮了星辰。
穿过布满糖纸标本的时光走廊,林墨在尽头看见两面镜子。左面映出十七岁的自己正在稿纸上疾书,右面显现银发老者伏案教学的身影。当他伸手触碰镜面时,无数光点从镜中涌出,汇聚成流动的文字银河。
次日新闻报道:著名作家林墨宣布封笔,将全部精力投入"时光文学计划"。记者会上,他打开珍藏的铁盒,苏雨晴的糖纸与夏萤的银杏在风中起舞。
"真正的创作不会停止,"他说,"它会在每个被文字触动的灵魂里重生。"
同年深秋,人们发现老梧桐树下长出两株新苗。一株结着玻璃糖纸般的透明叶片,一株垂挂银白色的电子果实。树旁石碑刻着博尔赫斯的诗句:“我写作不是为了消遣,也不是为了教化,而是为了不被时间湮没。”
林墨站在树下,轻轻抚摸着石碑,仿佛能感受到苏雨晴和夏萤的存在。
他抬起头,望着远处的天空,轻声说道:
“苏雨晴,夏萤,我会继续写下去,带着你们的那份一起……”
番外:
在一次文学讲座上,林墨遇到了一位年轻作家。她戴着和苏雨晴相似的银框眼镜,眼神中闪烁着对文学的热爱。
她走到林墨面前,轻声说道:“林老师,我是苏雨晴资助过的学生。她的故事让我明白,文字可以传递希望,也可以拯救生命。”
林墨微笑着点头,从口袋里掏出一颗水果糖递给她:“来,吃颗糖吧。甜味会让你看到不一样的世界。”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