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武侠仙侠小说 > 显化真人
本书标签: 武侠仙侠  玄幻武侠 

第122章 在武当山独自修炼

显化真人

当江湖传言如沸,将武当山渲染成神秘莫测的武林圣地,武当派的传说被世人添油加醋地传播时,张三丰却独居武当山巅,在云雾缭绕间潜心修行,与外界的喧嚣恍若隔世。他的身影在陡峭的山壁与苍松翠柏间穿梭,将全部心神都投入到武学与道法的钻研之中。

此时的张三丰,正专注于研习八步赶蟾这一轻功。他选择了武当山那布满沟壑与凸起的岩壁作为修炼场地。真实的轻功并非如传说中那般神乎其神,实则与现代的跑酷运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修炼轻功,不仅需要拥有强大的腿部弹跳力和爆发力,还得善于寻找借力点,同时具备出色的平衡能力。平日里听闻的“燕子三抄水”“一苇渡江”,多是因高手在空中速度奇快,做出凌空蹬腿的动作,远远望去,就像在水面飞行。但实际上,他们在这过程中并没有获得持续的发力支撑,一旦距离过远,难免落入水中。就像当初在灵壁,张仲廉让丘处机与马钰各持一根粗大竹子过河,借助竹子来延续发力,这与“一线穿”轻功原理相近,且难度相对较低。

八步赶蟾作为少林绝学之一,与壁虎游墙功、一线穿并称为少林三大轻功。在这三者之中,八步赶蟾因其便捷实用脱颖而出,它无需借助其他辅助工具,便能快速施展,因而成为众多轻功修炼者的首选。其原理类似于骑摩托车飞越墙壁,利用离心运动的力量使人得以飞越高墙。“八步赶蟾”的含义,便是人在助跑后,能够在墙面上斜向上蹬踏八步,从而登上一两丈高的高墙,这夸张的描述,仿佛能让人直接登上月亮。在古代,“蟾”常被用来指代月亮,古人称月亮为“玉蟾”,足见此轻功的神奇与高难度。那时的高墙大院,光溜溜的院墙就有两丈多高,寻常飞贼根本难以翻越。当然,若想修炼到能在空中自由飞行的程度,唯有达到玄气外放、步入玄境才行。不过,即便具备这样的能力,高手们也很少轻易施展,因为这会过度消耗玄气,实在是得不偿失。

张三丰早年在少林寺时,便修炼过轻功,只是离开少林后,因各种事务缠身,练习的机会少了许多。如今,太极拳与太极剑已然创立完成,在练武方面,他有了更多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尤其是在与孟珙亲兵演练抢攻山头之后,张三丰深刻意识到轻功的重要性。他明白,若不是凭借精妙强横的剑法,想要成功攻上山头并非易事。而拥有卓越的轻功,便能避实就虚,轻松突破敌人据险而守的防线。

于是,张三丰毅然选择了难度更高的岩壁来修炼八步赶蟾。岩壁山路崎岖不平,远不如平坝那般便于助跑加速,这使得修炼八步赶蟾的难度大幅增加。然而,张三丰凭借着极强的腿部力量,以及善于借势发力、爆发寸劲的本领,毅然决然地选择正面向岩壁冲刺。起初,他手脚并用,在岩壁上腾跳,身姿矫健如飞猿。随着不断练习,他逐渐培养出了上岩壁前的快速预判能力。在飞身跃上岩壁之前,他便能精准计算步法落点,渐渐不再依赖手爪攀岩,也能自如地在岩壁上腾挪跳跃。在上升过程中,他还能迅速调整动作,利用稍稍凸起的岩石,在上升力竭的瞬间,用脚发出寸劲,旋身向更高处窜去。他的这一身法,在外人眼中,就如同在上升到高处时,又踩着云朵向上纵跳,极为神奇,后来便被后人称之为“梯云纵”,这便是武当轻功“梯云纵”的起源。

在武当山的这段日子里,张三丰的修炼生活丰富多彩。除了每日勤练太极拳、太极剑以及新创的梯云纵外,他还请来了技艺精湛的石匠,打造了几个太极石球,用以练习太极球。在练习过程中,张三丰惊喜地发现,练太极球对气功的修炼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当他运转体内气功,再把玩太极球时,不仅能轻松自如地将石球耍得滴溜溜转,还能使体内玄气运转愈发顺畅。此时的他,四肢百骸仿佛抱圆一体,浑然天成,有一种忘却身形、与天地沟通的奇妙韵味。就连玄武神念都对他这种练功方式和所达到的状态称赞不已,可见其修炼成效显著。

自从上次见识到张可大神拳符的厉害后,张三丰便对符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凭借着以往绘制平安符的基础,他开始研习《灵符经》上的符箓制作方法。然而,书中许多古怪奇特的符箓以及特殊的制作材料,让他一时难以理解和备齐,所绘制的符箓远未达到书上记载的神奇效果。毕竟他还处于初学阶段,想要达到灌注灵力、调动天地之势来显现符箓威力的境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玄武神念看出了他的困扰,出言安慰道:“你绘制的平安符其实很不错!若能注入灵力,甚至精血,一张小小的平安符作用可大着呢!别小瞧这些常见的基础符箓,往往最普通的东西,才是最有用的。”张三丰有些疑惑地问道:“平安符不就是庇佑平安的吗?还能有其他大作用?”玄武耐心解释道:“天下万物,平安最为重要!若是将平安符炼制好了,一张符足以拯救一群人的性命!真正达到高深境界,可做到百邪不侵、万法不加。只不过,绘制这样的极品平安符需要耗损精血,对制符者的修为甚至神魂都会有影响,所以即便平安符有保命妙用,一般人也舍不得轻易制作。”

张三丰听后,对如何注入灵力与精血充满好奇,连忙问道:“怎样才能往符箓中注入灵力和精血呢?”玄武却有些犹豫,支吾道:“这……现在对你来说还不太合适!不过调动灵力的方法,你倒是可以先学一学。”随后,玄武在神识中传授给张三丰一段法诀,这法诀与庄周传授给丘处机的仙法有些相似。但二者有着本质区别,丘处机当时是庄周附体施为,而张三丰则需要完全依靠自己,难度可想而知。这就要求张三丰在修炼时,必须达到凝神忘我的状态。

张三丰本就是个做事专注之人,当下便开始尝试。他运转仙诀,竟感觉并着的食指与中指似乎能牵引到某种神秘的力量。虽然过程困难重重,但好歹能够带动一些。这一结果让玄武大为吃惊!原本玄武认为,张三丰至少需要刻苦练习半年数月,才有可能牵动灵力,没想到他初次尝试就有了效果。于是,玄武又仔细地指点了张三丰几回。经过半日的练习,张三丰已经能够逐渐将灵力引入所绘的平安符中。当他把平安符贴在门上时,整个屋子的空气仿佛都变得清新起来。玄武见状说道:“道观本就有本神残余气息,鬼怪不敢靠近,在门上贴平安符倒是多此一举。你将平安符贴在前胸后背,再凶险的地方都能去得。”

得到玄武的高度评价,张三丰欣喜不已,说道:“我再多画些便是!”此刻的他,就像富甲一方的富翁,对符箓的绘制充满热情,毫不吝啬自己的精力。

在得到肯定后,张三丰修炼得更加勤奋。玄武告诉他,要逐渐练到能用笔引动灵气注入符纹之中。起初,张三丰觉得笔不像手指那样灵活,难以做到。玄武便教导他,要用意念引导。这一点张三丰能够理解,就如同书法高手写字,每一笔都力透纸背,每个字都挺拔有神,靠的就是专注的心神。这种循序渐进注入的灵力,会更加持久,效果也更好。只有当功力达到高深境界,才能直接并指凭空画符。若能再融入自身玄功,便可随手成符克敌,那简直就是超凡入圣的仙法,绝非凡间之物所能抵挡。

听闻此言,张三丰更加重视符箓修炼。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废寝忘食,全身心投入到刻画符箓的功夫之中。

说起符箓文化,它在道教内部传承了长达1800余年,有着不可替代的专属性、唯一性和神秘性。在民间,五斗米教天师道为了维持教派运转、获取经费,发展出了名目繁多的科仪仪式,大致可分为阳事和阴事两大类。根据斋主的不同需求,这些仪式又有着不同的规模和规格。阳醮主要用于为斋主祈福、消灾、求子、举办庆典,或是祈雨祷晴;阴醮则主要用于超度亡魂。在举行斋醮之前,道士们必定会先进行沐浴斋戒,以示虔诚。

道士在施法时,常常以符、咒镇邪去病。关于“符”,《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中记载:“合天地正气曰符”;《清微元降大法》则称:“符者天地之真信,人皆假之以朱墨纸笔,吾独谓一点灵光通天彻地。”这意味着符需要以神魂灌注灵力其中。还有一种说法是:“符者阴阳契合之具也,惟天下之至诚者能用之。诚苟不至,自然不灵。故曰:以我之精合天地万物之精,以我之神合天地万物之神,精精相博,神神相依,所以假尺寸之纸以号鬼神”。

此外,道士施法过程中,念咒掐诀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在道教经典中,“咒”有“祝告”之义,“夫祝之之意,欲以达乎天地神明”。这种法诀与玄武传授给张三丰的有些类似,但凡间道士修为有限,对这些法诀的理解和运用并不深入,甚至自己都半信半疑。为了迷惑众人,他们在其中掺杂了许多装神弄鬼的东西,导致这些法诀后来几近失传。掐诀的种类又分手诀、法诀、斗诀、神诀,在举行醮仪时,还会采用“单诀”“双诀”,即单手或双手行诀。久而久之,行诀竟成了后来正一派道士鉴别功底深浅的重要标志。然而,按照玄武的说法,真正达到高手境界,能够搭手就凭空成符,根本不会给旁人或敌方察觉手势法诀的机会。出其不意、克敌制胜才是关键,又怎会故意展示复杂的道诀,给敌方防范的时机呢?凡间道士那些繁复的表演,不过是为了蒙蔽观众和斋主罢了。

在做法事时,为了增强表演效果,道士们还会暗中使用一些特殊法门。比如,他们会利用磷粉(白磷)制造符纸发光及自燃现象。在古代,化学知识和手段极为匮乏,道士们炼制磷粉的方法密不外传。这些磷火中蕴含的阴魂之力,确实对邪魅之物有扰乱杀伤的作用。但张三丰对此不屑一顾,并不在意这些哗众取宠的手段。

与正一教、茅山派不同,全真教讲究邪不胜正,以罡气克邪,从不搞那些装神弄鬼的把戏,因此常常被张可大等正一派道士讥笑不会做道场。

这些关于道教文化、符箓之术以及各教派特点的介绍,算是一些题外内容,希望能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说到底,小说不过是将各种奇闻轶事、传说典故汇聚在一起,供大家消遣娱乐。所以,各位读者切不可将小说内容当真。小说多为虚构,切莫深信,更不可盲目模仿其中的修炼方法,以免发生意外,追悔莫及。

上一章 第121章 孟珙勘察武当山 显化真人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123章 西上金台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