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武侠仙侠小说 > 显化真人
本书标签: 武侠仙侠  玄幻武侠 

第134章 张三丰独拒蒙古兵

显化真人

暮秋的武当山,云雾在青灰色的山峦间翻涌,将古朴的道观笼入朦胧纱帐。张三丰自襄阳城头观战归来,玄色道袍上还沾着硝烟气息。他立于紫霄宫前的青石广场,望着盘旋的寒鸦,心中已勾勒出山下布防的全貌。钟声悠扬响起,宋远桥、俞莲舟、俞岱岩等七位弟子应声而至,皆是剑眉星目、身姿挺拔。

"元军此番虽败,必不甘心。"张三丰负手而立,目光扫过弟子们年轻坚毅的面庞,"襄阳城固若金汤,但武当山乃襄阳西侧门户,若被突破,宋军腹背受敌。"他展开羊皮绘制的地形图,指尖划过蜿蜒的山道:"此处隘口可设拒马,此片竹林适合埋设暗桩,你们看——"

说着,他从兵器架上取下一杆精铁长枪,枪缨在风中猎猎作响。"长枪之法,贵在'一寸长,一寸强'。"话音未落,枪尖已如游龙般刺出,寒光在青石上擦出火星,"格挡时要沉肩坠肘,刺击时需力从地起,今日便由远桥、莲舟带队,挑选三十名弟子专习长枪阵。"

山风掠过宫墙,将师徒的讨论声卷入层云。另一边,蒙古军大帐内却是另一番景象。千户长巴图尔攥着断刃,在沙盘前来回踱步:"襄阳宋军的弩箭阵法,竟能将我们的骑兵压制在三百步外!"他的铁靴重重踏在代表襄阳城的木块上,"汉人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起,便将攻防之术钻研得透骨。从孙武到韩信,多少兵家奇才令草原勇士饮恨!"

老将察罕伸手按住躁动的巴图尔:"汉人有句话叫'师出有名',他们战前先写檄文,煽动百姓同仇敌忾。上次我们南下,不过烧了几座村庄,就被骂作'狼虎之师',百姓宁死也不卖给我们粮草。"他枯瘦的手指蘸着茶水,在案几上画出蜿蜒的长江,"得民心者得天下,这道理看似简单,却让多少英雄折腰。那些只学皮毛的人,强行'为民做主',反倒激起民变。"

经过半月谋划,蒙古军决意避实击虚。当探马回报襄阳城"城墙高三丈,护城河宽五丈,樊城与襄阳互为犄角"时,主帅嘴角勾起冷笑:"传令下去,绕过襄阳正面,从武当山脚下撕开缺口!只要引宋军出城,我们的铁骑便能将他们分割绞杀。"

寒风裹挟着细雪,吹得武当山下的芦苇沙沙作响。张三丰站在瞭望塔上,望着远处扬起的烟尘,白发在风中飞扬。他转身对宋远桥道:"元军前锋约五百骑,按计划行事。"随着梆子声响起,三十名手持长枪的弟子迅速隐入事先挖好的壕沟,竹制拒马交错排列,伪装成樵夫的弟子则推着装满竹签的木车,将尖锐的竹刺密密麻麻撒在必经之路。

正午时分,马蹄声如闷雷滚过。蒙古骑兵高举弯刀,在阳光下闪着冷光,为首的百夫长见前方只有寥寥几个"民夫",大笑道:"汉人果然孱弱,给我冲!"话音未落,头马突然发出凄厉嘶鸣,前蹄被竹签刺穿,骑士重重摔在拒马上,顿时血流如注。后方骑兵收势不及,人马相撞,阵型瞬间大乱。

"放箭!"宋远桥一声令下,隐藏在土坡后的弟子们张弓搭箭,箭矢如雨点般射向混乱的敌阵。蒙古骑兵想要列阵反击,却发现狭窄的山道根本无法展开,更要命的是,山下百姓们举着锄头、镰刀,从四面八方涌来,呐喊声震天动地。张三丰手持拂尘立于高处,望着陷入人民战争汪洋的敌军,眼中闪过欣慰之色——这便是他坚守的治派之道,亦是守护山河的底气所在。

残阳如血,将败退的蒙古骑兵的身影拉长在蜿蜒的山道上。贵由王子攥着染血的缰绳,望着麾下骑兵破损的军旗在风中飘摇,俊朗的面容上阴云密布。作为窝阔台大汗的长子,此次南下本是为了在蒙古诸部前立威,却不想在武当山下折戟沉沙。他摩挲着腰间的鎏金弯刀,冷笑道:"明日,本王子要亲自会会这群山野之徒。"

夜幕降临,武当山道上亮起点点篝火。张三丰盘坐在紫霄宫的石阶上,望着满天星斗陷入沉思。"禀师父,"宋远桥匆匆赶来,"探马来报,贵由亲率三千铁骑,明日卯时便到。"张三丰轻抚长须,目光坚定:"传令下去,连夜修补竹签阵,增设三道绊马索。再砍些碗口粗的圆木,制成滚石备用。"

寒风呼啸,百名弟子手持火把,在山道上忙碌穿梭。俞莲舟望着手中简陋的竹枪,忧心忡忡:"师父,我们能用的长枪不过五十杆,竹制兵器终究难以抵挡铁骑。"张三丰却神色从容:"兵器虽简,人心却坚。明日布阵,你们在我身后二十丈处挖坑设伏,只需备足碎石即可。"

次日清晨,山道上腾起滚滚烟尘。贵由身披玄铁重甲,在三百亲卫的簇拥下缓缓前行。当看到山道上熟悉的竹签阵,以及阵前那个白衣飘飘的身影时,他先是一愣,继而放声大笑:"汉人果真无人了吗?竟派一个老道阻我大军!"他大手一挥:"下马清障,无需理会此人!"

二十名蒙古兵翻身下马,弯刀挥处,竹签纷纷折断。就在此时,张三丰突然动了。他足尖轻点,身形如鹤翔九天,右脚一扫,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呼啸而出。"砰"的一声闷响,最前方的蒙古兵连人带盾被砸飞出去,鲜血溅在枯黄的草地上。紧接着,第二块、第三块石头如流星般划破长空,惨叫声此起彼伏。

贵由的脸色瞬间阴沉下来:"放箭!"顿时,千余支利箭破空而来,在阳光下泛着森冷的光芒。张三丰双掌翻飞,玄奥的劲力在身前凝聚,竟形成一个肉眼可见的涡流。箭矢纷纷没入其中,有的甚至被反向射出,将后方的蒙古兵射落马下。

"这...这是妖术!"贵由身旁的亲兵骇然色变。人群中,扎木合却死死盯着那个熟悉的身影。五年前在随州,他曾与这个道士交手,对方看似轻柔的掌力,却让他这个蒙古第一勇士狼狈不堪。"殿下,此人正是武当张三丰!"扎木合沉声道,"末将愿以性命担保,他的武功深不可测!"

贵由的瞳孔骤然收缩,眼中却燃起更炽热的战意:"就算他是神仙,今日也要踏平此山!"随着他的命令,第二轮箭雨更加密集,同时又有百名骑兵下马,手持盾牌,组成龟甲阵缓缓推进。

张三丰的衣衫早已被汗水浸透,脚下的碎石也越来越少。眼看敌军即将突破防线,他突然俯身抓起地上堆积的箭矢,双掌如车轮飞转。刹那间,数百支箭矢带着尖锐的破空声,如暴雨般倾泻而下。贵由急忙勒马后退,一支利箭擦着他的头盔飞过,惊得他冷汗直流。

就在敌军阵脚大乱之际,张三丰施展梯云纵,身形如鬼魅般向后退去。他回望一眼身后隐藏的弟子,嘴角露出一抹欣慰的微笑——这短暂的阻敌,已为后方的百姓转移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而武当山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贵由勒住前蹄人立的战马,鎏金头盔下的面容扭曲如恶鬼。望着张三丰消失在山道拐角处的白衣,他腰间的弯刀"噌"地出鞘半寸,刀刃与鞘口摩擦出刺耳的声响。"追!给本王子踏平这座山!"随着怒吼,三千铁骑如黑色潮水般漫过山道,铁蹄踏碎满地枯叶,扬起的烟尘遮蔽了半边天空。

然而,当蒙古军冲至山道隘口时,异变突生。原本平整的地面突然裂开数十道沟壑,埋伏在其中的武当弟子如鬼魅般跃起。寒光闪过,锋利的柴刀精准劈向马腿,战马的悲鸣与骑士的惨叫交织在一起。混乱中,张三丰双指轻捻怀中的松针,运起浑厚内力,指尖翻飞间,松针如银针般破空而出。这些细小的暗器专打面门、咽喉等要害,中招的蒙古兵捂着眼睛满地打滚,鲜血顺着指缝汩汩流出。

"有妖法!后撤!"不知谁喊了一声,后方骑兵纷纷勒马。山道狭窄,前军混乱的阵型如同倒下的多米诺骨牌,人挤人、马撞马,瞬间陷入一片混乱。张三丰抓住战机,振臂高呼:"杀!"百名武当弟子手持竹枪、弯刀,如猛虎下山般冲入敌阵。贵由望着前排士兵节节败退,心中涌起一阵寒意,他从未想过,区区山野道士竟能掀起如此骇浪。

"鸣金收兵!"贵由咬牙切齿地吐出四个字。当他重整旗鼓,清点伤亡时,发现竟折损了五百余精锐,而敌方连一具尸体都没留下。望着陡峭如天梯的武当山道,贵由攥紧缰绳的手青筋暴起。他深知,若此时强行追击,一旦宋军从襄阳城杀出,自己必将陷入腹背受敌的绝境。思虑再三,这位骄傲的蒙古王子不得不咽下这口恶气,率军缓缓北撤。

这一战虽未改变战局走向,却如同一根钢钉,狠狠扎进了蒙古军的进攻节奏。襄阳城外的僵持整整持续了半个月,直到孟珙从川东星夜驰援。这位南宋名将登上城楼,望着远处撤退的蒙古营帐,眼中燃起熊熊战意:"与其被动挨打,不如主动出击!"

孟珙的战略目光早已越过眼前的胜负。他深知,想要长期固守襄阳,单靠正规军远远不够。当听闻武当派以民力阻敌的壮举后,这位老将立刻轻车简从,前往武当山拜会张三丰。"张真人,"孟珙抱拳行礼,目光诚恳,"如今蒙军势大,非军民一心不可敌。我打算收聚难民、溃军,在武当山下屯田练兵,还望真人助我一臂之力。"

张三丰抚须沉思。这些流民虽无正式军籍,却都是饱受战乱之苦的热血儿郎,既能充实武当山的防御力量,又不违背自己不涉军政的原则。"孟将军一片赤诚,老道自当尽力。"他欣然应允。

此后数月,武当山下炊烟袅袅,人声鼎沸。张三丰亲自传授基础武学,将太极的以柔克刚融入练兵之道;宋远桥、俞莲舟等弟子负责阵法操练;更有洪七率领丐帮精锐,带来了灵活多变的巷战经验;丘处机也带着全真弟子赶来,带来了北方抗蒙的宝贵情报。昔日零散的流民,渐渐蜕变成一支纪律严明、战力不俗的劲旅。这支由江湖与民间力量组成的抗蒙新军,如同新生的利剑,悄然改变着宋蒙对峙的战略格局。

上一章 第133章 长枪三才阵 显化真人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135章 张三丰成了张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