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武侠仙侠小说 > 显化真人
本书标签: 武侠仙侠  玄幻武侠 

第136章 一代名将余玠(一)

显化真人

淳佑元年(公元1241年)的凛冽寒冬,蒙古草原笼罩在肃杀的氛围之中。十一月的某个深夜,哈拉和林的大汗王帐内,窝阔台汗在觥筹交错间突然瘫倒在地,这位曾率领蒙古铁骑横扫欧亚大陆的统治者,因过度饮酒引发急症,在未留下任何传位遗诏的情况下骤然离世。窝阔台的猝死,如同一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在庞大的蒙古帝国内部激起了千层巨浪,一场围绕汗位的激烈角逐就此拉开帷幕。

窝阔台生前,对汗位的传承早有规划。他偏爱三儿子阔出,认为其性格沉稳,颇具军事才能,是理想的接班人。阔出也不负父亲期望,在南征北战中屡立战功,深得将士们的敬重。然而,命运弄人,在一次对南宋的战役中,阔出不幸战死沙场。悲痛之余,窝阔台将目光转向了阔出的儿子,打算越过自己的其他儿子,直接将汗位传给孙子,以此延续对阔出一脉的偏爱。但窝阔台的突然离世,让这一切美好的设想瞬间化为泡影,汗位传承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混乱局面。

由于窝阔台离世时没有明确指定继承人,按照蒙古旧制,在新汗选出之前,应由皇后暂时监国。于是,窝阔台的皇后乃马真氏登上了历史舞台,开始了长达五年的监国生涯。乃马真氏是一位极具政治野心和手腕的女性,她深知自己的儿子贵由在争夺汗位的道路上面临诸多挑战。窝阔台生前并未明确表示要传位给贵由,且其他宗王势力也都对汗位虎视眈眈。为了让贵由能够顺利继承汗位,乃马真氏开始了一系列精心的谋划。

在这五年间,乃马真氏一方面大肆笼络蒙古贵族,通过赏赐土地、财宝和官职等手段,换取他们对贵由的支持;另一方面,她不断削弱反对势力的影响力,将一些对贵由不利的大臣调离重要岗位,甚至找借口将他们处死。乃马真氏还利用自己的身份,频繁召开忽里勒台大会(蒙古部落议事会),在会上极力为贵由造势,宣扬贵由的才能和功绩。在她的不懈努力下,越来越多的蒙古贵族开始倾向于支持贵由。

经过五年的苦心经营,1246年,蒙古帝国内部再次召开忽里勒台大会。这次大会,堪称一场暗流涌动的权力博弈场。来自蒙古各部的贵族、宗王们齐聚一堂,他们怀揣着各自的利益和野心,在会上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乃马真氏凭借着前期的铺垫,在大会上为贵由争取到了大多数贵族的支持。最终,在众多势力的妥协下,贵由成功登上了大汗之位,蒙古帝国由此进入了第三个大汗统治时期——贵由时代。

然而,贵由的统治并没有像人们预期的那样长久和稳固。这位新上任的大汗,上位后面临着诸多棘手的问题。帝国内部因汗位争夺产生的矛盾和裂痕尚未完全修复,各宗王势力之间依然暗流涌动;外部,南宋和欧洲的势力也在不断对蒙古帝国形成威胁。但贵由似乎并没有将主要精力放在处理这些问题上,他在位期间,沉迷于酒色,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仅仅两年之后,贵由便突然患上急病,很快便病死在了汗位之上。

贵由的离世,再次让蒙古大汗之位出现空缺。此时的蒙古帝国,如同失去了掌舵人的巨轮,在权力的海洋中迷失了方向。各宗王势力为了争夺汗位,矛盾彻底激化,内部争斗愈演愈烈。他们纷纷拉帮结派,扩充自己的势力范围,甚至不惜兵戎相见。这种混乱的局面,使得蒙古军队无法集中力量全面进攻南宋。

而此时的南宋,在长期遭受蒙古军队的侵扰后,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贵由死后蒙古帝国内部的纷争,无疑给了南宋一个难得的喘息和修整机会。南宋朝廷趁机加强了边境防御,整顿军备,发展经济,试图在这动荡的局势中寻求一线生机。蒙古汗位的频繁更迭和内部的混乱,与南宋的短暂休整,共同构成了这一时期宋蒙对峙局势的复杂图景,也为后续历史的发展埋下了诸多伏笔。

而这段时间内,南宋方面一位名贯史册的人物逐渐脱颖而出。此人便是一代名将余玠。

南宋嘉定年间,江西分宁的乡间小道上,总能看见一个清瘦少年匆匆往返于茅屋与白鹿洞书院之间。余玠家境贫寒,却怀揣着青云之志,每日步行二十里求学,在这座承载着理学光辉的书院中,他如饥似渴地研读经史子集,更常与同窗纵论天下大势。后入太学上舍深造,那里汇聚着天下英才,余玠却凭借过人的见识与锋芒毕露的议论,渐渐在学子中崭露头角。谁也未曾想到,命运的转折竟来得如此突然。

一个寻常的午后,临安城的茶馆内茶香氤氲,年轻气盛的余玠与人争论时政,言辞激烈间与一位老者发生口角。推搡之际,老人不慎跌倒,后脑重重磕在青石砖上,竟就此气绝。惊慌失措的余玠望着满地狼藉,深知在天子脚下难有容身之地,连夜收拾行囊,向着兵戈频仍的襄淮之地仓皇出逃。命运的齿轮在此刻悄然转动,这场意外不仅改变了余玠的人生轨迹,更将他推向了历史舞台的中央。

彼时的襄淮大地,正笼罩在蒙古铁骑南下的阴霾之下。淮东制置使赵葵立于城头,望着城外连绵的营寨,眉头紧锁。这位出身将门的统帅,素以爱才著称,听闻有位来自太学的书生辗转至此,当即命人将余玠请入帅帐。初见之时,余玠虽衣着破旧,却难掩眼中的坚毅与锋芒。两人纵谈兵法,从《孙子》的奇正之变到岳飞的治军之道,余玠侃侃而谈,见解独到。赵葵抚掌大笑:“此乃我帐中缺失之英才!”就这样,余玠踏入了军旅生涯,成为淮东制置司的幕僚,开始在刀光剑影中书写传奇。

此时的南宋防线,如同风雨中飘摇的孤舟。名将孟珙苦心经营的“移动防线”,正竭尽全力抵御着蒙古军队的猛烈攻势。1236年,蕲州告急的烽火划破天际,守臣一纸征召,余玠主动请缨。他穿梭于蕲州街巷,组织百姓搬运石块加固城墙,训练青壮使用弓弩。当蒙古骑兵的铁蹄逼近时,余玠身披战甲,立于城头指挥若定。在宋军援兵的配合下,他们以火油、檑石重创敌军,最终成功击退来犯之敌。这场胜利虽规模不大,却让余玠获得进义副尉的武阶,正式踏入军界。

次年十月,安丰守将杜杲陷入重围,形势岌岌可危。余玠率部疾驰三百里,援军抵达时,蒙古军队已在城外筑起土山,试图居高临下破城。余玠仔细观察地形后,决定出奇制胜。他趁夜派遣精锐小队突袭敌军后方粮草营地,火光照亮夜空,蒙古军队顿时大乱。余玠趁机挥师猛攻,与城内守军里应外合,将敌军击溃。此役过后,他连升三级,获任将作监主簿,在军中声名鹊起。

嘉熙二年,滁州的警报再次响起。余玠听闻后,未等军令便点齐麾下将士,星夜驰援。面对来势汹汹的蒙古大军,他巧妙利用滁州周边的河网地形,设下伏兵,待敌军进入包围圈后,突然发动袭击。一时间,箭矢如雨,杀声震天,蒙古军队陷入混乱,大败而逃。凭借这场辉煌胜利,余玠被委以重任,出任招信军知军,兼任淮东制置司参议官,并晋升为工部郎官。

嘉熙三年,余玠的军事才能在水战中再次绽放光芒。他率领水军挺进汴城、河阴,与蒙古军队展开激烈交锋。战船之上,他手持令旗,指挥若定,灵活运用火攻与奇袭战术,多次击溃敌军。战后,他被授予直华文阁、淮东提点刑狱、淮安知州等职,同时兼任淮南东路制置司参谋官,成为独当一面的军事要员。

这一系列的胜利,让主持南宋军务的孟珙欣喜不已。孟珙深知,在蒙古铁骑的强大压力下,南宋急需像余玠这样的将才。他看着余玠从一个默默无闻的书生,成长为屡立战功的将领,仿佛看到了南宋中兴的希望。在孟珙的支持与提携下,余玠的军事生涯迈向了新的高度,而他也将在更广阔的舞台上,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为保卫南宋山河而战。

上一章 第135章 张三丰成了张真人 显化真人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137章 一代名将余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