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武侠仙侠小说 > 显化真人
本书标签: 武侠仙侠  玄幻武侠 

第137章 一代名将余玠(二)

显化真人

淳祐元年(1241年)的深秋,凛冽的寒风裹挟着战火的硝烟,在江淮大地上肆意蔓延。蒙古铁骑如潮水般再次扑向安丰,这座饱经战火洗礼的城池,在敌军的重重围困下岌岌可危。城中百姓惶恐不安,守军将士疲惫不堪,形势万分危急。余玠得知消息后,心急如焚,他深知安丰一旦失守,江淮防线将面临巨大缺口,后果不堪设想。

余玠当机立断,迅速集结精锐部队,亲自率领大军星夜兼程,驰援安丰。一路上,他不断激励将士:“安丰乃江淮之屏障,吾等若不能守住,敌军必将长驱直入,我等皆为大宋子民,当以死报国!”将士们被他的豪情壮志所感染,士气大振,马不停蹄地向安丰奔去。

抵达安丰后,余玠顾不上长途跋涉的疲惫,立刻登上城楼,观察敌军阵势。他发现蒙古军队虽然人数众多,但战线拉得过长,后勤补给存在隐患。经过深思熟虑,余玠制定了周密的作战计划。他一方面组织城内守军坚守城池,另一方面派遣小股部队绕到敌军后方,袭击其粮草辎重。同时,他还巧妙地利用地形,设下埋伏,等待敌军上钩。

战斗打响后,余玠亲临前线,与将士们并肩作战。他手持长枪,奋勇杀敌,所到之处,敌军纷纷败退。在他的指挥下,宋军士气高涨,与蒙古军队展开了激烈的拼杀。经过数日的苦战,宋军终于成功击溃蒙古军队,解了安丰之围。安丰百姓欢呼雀跃,纷纷走上街头,夹道欢迎这位英勇的将领。

凭借此次解安丰之围的卓越战功,余玠得到了朝廷的高度嘉奖,官拜大理寺少卿(从四品),并出任淮东制置副使。这一系列的晋升,不仅是对他军事才能的肯定,也标志着他在南宋朝廷的地位日益重要。

次年(1242年),余玠怀着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踏上了前往临安觐见宋理宗的路途。临安城内,宫廷巍峨,金殿辉煌,但余玠无心欣赏这繁华景象。在朝堂之上,他目光坚定,神情肃穆,面对宋理宗,他大胆进言:“陛下,如今国家内忧外患,蒙古虎视眈眈,然朝中对武官多有偏见,致使武将难以施展抱负。夫战,非独兵之勇也,亦需将之谋。若武官不受重用,何以保家卫国?何以抵御外敌?”他的话语铿锵有力,直击要害,朝堂之上众人皆为之震动。

紧接着,余玠又言辞恳切地向宋理宗表明了自己的信念:“臣虽不才,然愿为陛下重整四川。四川乃西南之屏障,其地险要,物产丰饶,若能精心治理,加强防务,必能成为抵御蒙古的坚固堡垒。臣愿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他的这番豪言壮语,展现出了他的担当与决心,也让宋理宗对他刮目相看。

此时的南宋朝廷,名将孟珙正深得宋理宗倚重。孟珙一直以来都十分欣赏余玠的才华与胆识,他深知余玠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军事人才。在余玠表达了愿赴四川的决心后,孟珙更是不遗余力地向宋理宗举荐他。孟珙在宋理宗面前称赞道:“余玠有胆有识,谋略过人,若委以四川防务重任,必能不负陛下所托。”

宋理宗对孟珙信任有加,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最终采纳了他的建议。不久,一道诏令从临安发出,宋廷任命余玠为兵部侍郎、四川安抚制置使,同时兼任重庆府知府、四川总领、夔州路转运使等职。这一系列的任命,意味着巴蜀一地的军政大权几乎全部交到了余玠手中。从此,余玠肩负着朝廷的重托和百姓的期望,踏上了治理四川、抵御蒙古的征程,他的传奇故事也将在巴蜀大地上继续书写。

上任伊始,余玠就打响更革弊政的旗号:他亲自挑选州郡官守和县邑宰令。

同时,他设置招贤馆于府衙左侧。在唐宋两朝,以左为尊,由此可见他对贤才的重视程度。而且招贤馆的设施装置,与帅府住处别无两样。

不仅如此,余玠更是直接下令言道"想要进言的人,近者可以直接到我的官府来。距离远的,可直接报告给当地的州县官吏。各地官员需以礼相待这些贤人,朝廷也不会吝啬赏赐。"对于前来的士大夫、有贤之士,余玠都不厌其烦地以礼相待。有贤之士的见解若被采纳,余玠会按照他的才能给予一定的职务。即便不被任用,也会厚礼以谢之。

余玠所采纳的"八柱守蜀"体系,其中八柱为云顶城、运山城、大获城、汉城、白帝城词条、钓鱼城、青居城、苦竹等八个战略要塞。

余玠这位以“招贤纳士,筑城御敌”为志的制置使,在重庆府衙竖起“集众思,广忠益”的大旗时,便在巴蜀大地上掀起了一场求贤若渴的风潮。而他与播州冉氏兄弟的相遇相知,更成为了这段风云岁月中最为动人的篇章。

彼时的播州,青山叠嶂间藏着两位蛰伏的俊杰。冉琎、冉璞兄弟自幼熟读经史,于兵法韬略更是烂熟于心。他们能在沙盘前推演八阵图变幻,亦能手握长剑演练岳家枪法。然而数任驻播州将帅或沉迷酒色,或刚愎自用,皆未能发现这两枚蒙尘的明珠。当余玠在川蜀遍设招贤馆、广纳天下才的消息传到播州,兄弟二人对视一眼,眼中燃起久违的光——乱世之中,或许真有明主值得追随。

那是一个秋雨初霁的清晨,青石板路上还泛着水光。冉氏兄弟骑着瘦马,驮着简单行囊,自数百里外的播州风尘仆仆而来。余玠听闻贤士到访,来不及束好官袍便匆匆迎出府门。只见两位书生身形清癯,虽衣着朴素却难掩英气,尤其是兄长冉琎眼神如鹰,举手投足间自有一股沉稳之气。余玠执礼甚恭,亲自引二人穿过回廊,将他们安置在雕梁画栋的贵宾馆舍,每日以珍馐美馔相待,却从不催促二人献策,只留他们在庭院中闲坐品茗。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间春去夏来。冉氏兄弟在府中度过了三个月闲适时光,每日或临池挥毫,或对弈论道,对川蜀军政局势闭口不谈。余玠心中虽急,表面却愈发从容,只是在盛夏时节设下一场家宴。席间丝竹悦耳,珍馐罗列,余玠频频举杯,言辞间暗喻川蜀困局,盼能引出兄弟二人真知灼见。然而冉氏兄弟只是浅酌慢食,笑谈风月,将余玠的暗示一一化解。

这场看似无果的宴席后,余玠却做出令人意外之举。他命人将兄弟二人迁至城郊一处幽静别院,那里翠竹环绕,清泉叮咚,却暗中安排亲信每日记录二人言行。十四个日夜过去,当探子回报“冉氏每日闭门绘图,所画皆山川地形”时,余玠终于展颜而笑。

这日清晨,冉氏兄弟捧着一卷泛黄的舆图求见。展开图纸,只见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川蜀要塞,一支朱砂笔圈出合州钓鱼山:“此山三面临江,壁立千仞,可筑城屯兵。敌若来犯,进可攻退可守,实乃巴蜀咽喉!”余玠俯身细看,指尖抚过图上险峻山势,越看越是激动——这不仅是筑城之策,更是扭转川蜀战局的战略宏图!

他当即修书八百里加急送往临安,字里行间满是恳切:“冉琎、冉璞二人,胸藏百万甲兵,此策若成,川蜀无忧。恳请破格擢用,委以重任!”彼时朝堂之上,权臣当道,破格用人本是大忌,但余玠全然不顾,甚至在奏折末尾立下军令状。幸得名将孟珙鼎力相助,宋理宗终被二人诚意打动,特旨任命冉琎为承事郎、冉璞为承务郎,总领合州军政。

诏令一出,满朝哗然。文臣弹劾余玠“擅权乱制”,武将讥讽冉氏“纸上谈兵”。面对汹汹非议,余玠在重庆府衙召开军议,当着数十员大将的面,重重拍案而起:“钓鱼城若成,巴蜀安危系于此城;若败,我余玠一人提头去见天子,与诸位无关!”这番掷地有声的话语,如惊雷般震醒了众人——在这乱世之中,君臣相知、将相合璧,或许才是破局之道。

此后数年,冉氏兄弟不负所托,在钓鱼山督造坚城。当蒙军铁骑兵临城下时,这座屹立于三江之上的雄关,成为了阻挡蒙古铁骑南下的铜墙铁壁,更写下了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壮烈的守城传奇。而余玠与冉氏兄弟的这段佳话,也如嘉陵江水般,在岁月长河中流传不息。

淳祐三年(1243年),钓鱼城完工。从往后三十余年的战事来看,余玠与冉氏兄弟的谋划不可谓不高瞻远瞩。

时间就这般悄悄滑过七年,蒙古新君贵由死了。拖雷长子蒙哥受西征军主帅拔都(成吉思汗长子赤术之子,算是蒙古的新一代战神级人物。)提名当选为蒙古可汗,又重整军马来灭南宋。

在淳祐十年(1250年)冬天的时候,余玠率各将领巡视边防,直捣兴元府(今治所陕西汉中市)与元军爆发战端。两年之后,又与元军在嘉定府(治所在今四川乐山)爆发大战。

但战事结束后,他又不得不处理另一个大敌——利州路词条(治所即为兴元府)司都统王夔。

这王夔恃功骄横,素来残暴骄悍,当地人称其为"王夜叉"。据说王夔每到一地,均行抢劫掠夺之事。并且,他对百姓私自施以酷刑。这当中,有用挖空的竹箕悬挂他人,有用木头倾轧他人的双腿。有的人被他用恶臭的水,灌入耳朵、嘴巴等等,不一而足。又因该地远离朝廷,导致惩罚屡屡得不到执行。

当地的百姓敢怒而不敢言,王夔却更为猖狂。

而余玠初到嘉定之时,王夔就给余玠一个下马威。他先是让一批老弱病残的士兵前来迎接余玠。当余玠提出质疑后,王夔又安排出精明强干的士兵。彼时集合声震震如雷,让人为之颤抖。属官们无不为之胆寒,但余玠却依旧神态自若,按次给予赏赐。王夔见此,也不得不暗暗称赞其胆识过人。

王夔的行为不仅百姓不满,余玠也早已想将其除掉,以免后患无穷。但余玠忌惮王夔的军事实力过于强大,在白天迟迟未能下手。最后,余玠与到达该地的当晚,命王夔以商量事情为由引入帐篷,暗杀之。

与此同时在另一头,余玠的心腹杨成,则以新任将官的身份来统领王夔部队。就这样,二人巧妙地除掉了王夔。随后,杨成又接连除掉了几名与王夔交往甚密的人。

不过,这次的除恶行径也导致了余玠人生的转折。宝祐元年(1253年),余玠想进一步清除跋扈的地方将帅、官员。但这时,一个与余玠命运转折有关的人物——姚世安登场了。在利州都统制的交接上,二人之间结下了梁子。而姚世安与宰相谢方叔的亲属为至交,于是他请求谢方叔援助。

此时孟珙已被排挤告病还家,第二年忧愤病死了。

谢方叔和姚世安等人向理宗诬告,攻击余玠独掌大权却不知事君之礼。而此时宋朝庭内又因权力纷争,以孟珙为首的主战派正在受到清算。余玠听说宋理宗有召他回朝的诏令,郁郁不安。七月,余玠服毒自尽,一夜暴亡。南宋末期一位文武双全的贤才,就这般逝去着实令人可惜。不过终赵宋一代,这等悲剧也非第一次上演。

然而搞笑的是,余玠去世之后,宋理宗却又摆出了一番明君风范,辍朝,特赠五官。第二年的时候,又将余玠的亲族和亲信一同以潜通蒙古的罪名处死。

其实,孟珙、余玠之死,不过又一回岳飞的下场而已。

也正此年,蒙古大汗蒙哥在攻打合川钓鱼城时,见久攻不下,便亲自督战。冉氏兄弟坚守钓鱼城,见江对面蒙军中众人簇拥之处有人在指挥,知道是个大人物,便命人移来床弩,向那群人射去。

床弩要十来人操作才能发射。本来是准备用来对付蒙古军渡江船只的,但这回却被那冉王进拿来射了一条大鱼。也合当那蒙哥陨命,哪里料到隔那么远忽然天降神矢,竟被射中胸膛,抢救都抢救不过来,没好久就死了。

不过蒙哥虽然死了,他这一年多的南征,却攻占了云南大理国,已构成了最终东进合围消灭南宋之势。

上一章 第136章 一代名将余玠(一) 显化真人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138章 初战忽必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