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武侠仙侠小说 > 显化真人
本书标签: 武侠仙侠  玄幻武侠 

第159章 点化刘伯温(一)

显化真人

上回说到朱重八觉得元朝的天子不行,或许在他少年时那个元朝皇帝真的不行吧。但忽必烈建立元朝,开始时还是挺不错的。

忽必烈,这位蒙古帝国的杰出领袖,以其卓越的智慧和远见,开创了元朝的辉煌。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更是一位深谋远虑的政治家。他深知,要建立一个长久稳定的王朝,仅仅依靠武力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他从一开始就注重吸收汉族文化的精华,试图将蒙古的游牧文化和汉族的农耕文化相结合,以实现天下的长治久安。

首先,忽必烈自己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他不仅学习了汉族的语言文字,还深入研究了儒家经典,对儒家的治国理念有着深刻的理解。他深知,要让天下安稳发展,就必须安顿好老百姓。因此,他在治理国家时,始终将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民生的政策。他鼓励农耕,减轻赋税,兴修水利,努力改善百姓的生活条件。这些举措,不仅赢得了百姓的拥护,也为元朝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军事方面,忽必烈也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他深知,蒙古军队一路烧杀抢掠,虽然能够迅速取得军事胜利,但往往难以站稳脚跟。因此,在对南宋进行全面进攻时,他提出了“止杀”的号令。他命令所有军队将领,每到一地,必须打着书有“止杀”二字的大旗。这一举措,不仅减少了战争对人民的伤害,也赢得了民心。南宋后期,几乎望风披靡,元军所到之处,百姓纷纷归顺。这一方面是因为元军的强大军事力量,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忽必烈的“止杀”政策,让百姓看到了希望,减少了对战争的恐惧。

然而,忽必烈最为人称道的,还是他重用刘秉忠,采纳了刘秉忠“马上打江山,马下治江山”的建议。刘秉忠,这位元朝的杰出谋士,以其卓越的智慧和深邃的见解,为忽必烈的治国方略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他深知,蒙古人虽然擅长骑马作战,但在治理国家方面,却需要学习汉族的先进经验。因此,他提出了“马上打江山,马下治江山”的建议,主张在军事征服之后,要迅速转向和平治理,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忽必烈采纳了刘秉忠的建议,开始着手准备铺开和平治国的蓝图。他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建立了完善的行政体系,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他还注重文化教育,提倡儒家思想,努力提高百姓的文化素质。这些举措,不仅让元朝的统治更加稳固,也让百姓过上了安宁的日子。

可惜的是,忽必烈只活了三十几岁。他在灭了南宋后没两年就去世了,这使得他的许多治国理念和改革措施未能完全实施。他的早逝,无疑是元朝的一大损失,也让后世对他的治国方略充满了遗憾。但他的智慧和远见,仍然为元朝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后世的统治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忽必烈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深邃的政治智慧,开创了元朝的辉煌。他提出的“止杀”政策,减少了战争对人民的伤害,赢得了民心;他重用刘秉忠,采纳“马上打江山,马下治江山”的建议,为元朝的和平治理奠定了基础。虽然他早逝,未能完成所有的治国理念,但他的智慧和远见,仍然为后世所称颂。

刘秉忠,这位元代初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其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不仅在政治上有着卓越的成就,还在文化领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而他的背景,更是引人注目。他是紫徽仙界另一拔人派下界来的,那就是以张良为首的道家黄老学派。天界千年一次的论道大会临近,各路神仙都在抓紧时间提升实力。而刘秉忠所属的这一派,正是以淮南王刘安为首,主持编写《淮南子》的刘安一脉。

刘秉忠,初名刘侃,法名子聪,字仲晦,号藏春散人。他出生于邢州(今河北省邢台市),祖籍瑞州。他出身于世宦之家,自幼聪颖过人,十三岁时便入都元帅府为质子,十七岁担任邢台节度府令史。然而,他并不满足于官场的生活,一度弃官隐居,拜慧海禅师为师。慧海禅师是慧能禅师的小师弟,因此世人也认为刘秉忠与张三丰是师兄弟。当然,张三丰的岁数肯定比刘秉忠要大些。有些传说甚至将他们二人说成是同一个师父的同门师兄弟。

刘秉忠是一个精通儒、释、道三家之学的人。从他的法号“藏春散人”来看,他更偏向于道家。他的个性随性而低调,长期在忽必烈身边却不任官职,与忽必烈的关系亦师亦友,属于忽必烈隐藏的智囊团首领。因此,他死后被忽必烈追封为“太师”。

刘秉忠入大蒙古国忽必烈幕府后,以布衣身份参预军政要务,被称为“聪书记”。直到至元元年,他才被任命为光禄大夫、太保,领中书省政事。至元八年,他建议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将蒙古更名为“大元”。至元十一年,刘秉忠无疾而终,年仅五十九岁。忽必烈念及其功,累赠推诚协谋同德翊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常山王,谥号“文正”。

刘秉忠对元代政治体制、典章制度的奠定发挥了重大作用。他对元大都的规划设计,奠定了原中都后来的北平最初的城市雏形,当然,这是按五行设计修过的。刘秉忠还兼擅诗文词曲,有《藏春集》《平沙玉尺经》等传世。

刘秉忠死后不久,忽必烈也英年早逝了。说来也怪,一个元朝,短短六十八年时间里,经历了十任皇帝,可见,好些皇帝在位时间都不长。最短的只在位二十七天!正因为此,刘秉忠制定的国策并没有被很好地实施。

此外,蒙古贵族太骄横了,许多大族连皇帝的账都不怎么买。这使得整个元朝的统治很不稳定。刘秉忠的许多治国理念和改革措施,因为缺乏持续的推行和稳定的政治环境,最终未能完全实现。尽管如此,刘秉忠的智慧和贡献,仍然为元朝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后世的统治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刘秉忠死后,又转世为刘基(刘伯温),为后一个王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所提出的监察机制及许多建议都深受朱元璋赞同,让大明朝庭可以在皇帝(指嘉靖)二十多年不理朝政的情况下都能正常运转!

说到这刘伯温,也与张三丰有着一面之缘。

上一章 第158章 传道朱重八(二) 显化真人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160章 点化刘伯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