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武侠仙侠小说 > 显化真人
本书标签: 武侠仙侠  玄幻武侠 

第160章 点化刘伯温(二)

显化真人

正是张三丰遇到年少的朱重八后,虽然对朱重八略感失望,但他还是认出了王气所指应该就是这少年。于是他想,若能找个人辅佐那朱重八,说不定于践行人间大道还有可能。于是他来到了江西高安县。

当时刘伯温正任高安县县丞。而且才名远播。

刘伯温,这个名字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自幼聪颖异常,天赋极高,这些特质在他成长的过程中逐渐显现出来。在家庭的熏陶下,他从小就好学深思,对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望。他喜欢读书,对儒家经典、诸子百家之书都非常熟悉,尤其是对天文、地理、兵法、术数之类更是潜心研究,颇有心得。他的记忆力非常好,读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这使得他在学习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且,他的文笔精彩,所写文章非同凡俗,常常令人赞叹不已。

刘伯温的早年经历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十四岁时入处州郡学读《春秋》,十七岁师从处州名士郑复初学习宋明理学。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不仅努力吸收知识,还积极准备科举考试,希望能够在科举的道路上取得成功。他的老师郑复初对他的才华和潜力非常认可,曾对刘伯温的祖父说:“他日这个孩子必定会光大你家门楣,振兴刘氏家族!”这句话不仅表达了郑复初对刘伯温的期望,也预示了刘伯温未来的辉煌。

刘伯温的才华很快在当地引起了轰动,他成为江浙一带的大才子、大名士,开始受到世人的瞩目。他的名声不仅在地方上传播,还引起了西蜀名士赵天泽的注意。赵天泽在品评江左人物时,将刘伯温列为第一,将他与诸葛孔明相比,说刘伯温他日一定会成为济时大器。这样的评价,不仅是对刘伯温才华的认可,也是对他未来的期许。

刘伯温的涉猎极广,他的知识面涵盖了多个领域。但他的主要学习方向是以西汉初张良他们那黄老学派为主。黄老学派属于道家学派,但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道教,而是真正的经世之学。这一学派在天文地理、兵法权谋、经世治国等方面都有着深刻的见解和丰富的知识。刘伯温通过学习黄老学派的理论,不仅掌握了丰富的知识,还培养了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的学习态度也非常认真,他不仅阅读了大量的书籍,还积极思考和实践,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他的这种学习方法,使得他的知识不仅停留在书本上,还能够转化为实际的能力。他的这种能力,在他后来的政治生涯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刘伯温的才华和努力,使他在年轻时就脱颖而出,成为了一个令人瞩目的人物。他的老师郑复初的预言,以及赵天泽的评价,都预示了他未来的辉煌。而他所学的黄老学派的理论,也为他后来的政治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刘伯温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才华和智慧,使他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人物。

像刘伯温这种人才,正好就是张三丰此时需要物色的对像。本来,张三丰作为一个方外之人,所修之道的路子不同,是不会好在意刘伯温的。但现在有所需要又不一样了。就算玄武那等大罗金仙,有所需要也会找上当年的凡人张三丰的嘛。

而此时的刘伯温,还正一心为元朝出力,热衷着大展才华,经世济民呢!张三丰欲说动他以后能辅佐朱重八,倒得动点儿心思!

张三丰到了高安,执尺被发长歌而行。他的歌声悠扬而深沉,仿佛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哲理。歌曰:“忽隐忽现虽见长,一羽不加梦黄梁。风云季会需待时,真龙在野不在堂!”他如此一连在县衙门外走了数日,引起了路人的纷纷侧目。

刘伯温忙于政务,倒也没在意张三丰。但衙役们闲聊开来了,说几天前来了个疯老道,天天唱那歌,不晓得啥意思。刘伯温闻言便问啥子歌。衙役们便如实相告,并说:“大人,你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可知他歌中之意?”

刘伯温细细品吟一番,对前两句不甚明瞭,觉得似乎是在劝人不要醉心功名。而后面两句就大含玄机了,隐隐有要变天了的意思!但他哪敢与这些衙役们明说,只说道:“疯人疯语的,莫要去管,也莫乱传!别损了衙门形像!”

衙役们听刘伯温如此说,也便不再谈论这方面的了。但刘伯温虽如常一般不动声色,心里却想去弄懂那道士到底是啥回事。于是他说累了,要独自出去走走。

刘伯温一出衙门口,就见到对面街路沿上一个被发老道叉着双脚箕踞在地,见他出来,还抬起头冲他一笑!刘伯温踱了过去,微微一礼,向一傍街巷伸手一指,说道:“老丈请了!”

张三丰也立起身来,一起来到巷子里。刘伯温请问道:“老丈数日于衙前高歌,可有啥要相告的?”

张三丰撩起头发,看着刘伯温道:“大人好气度!好面相!当是满腹锦绣之人!必有框正天下之才!”刘伯温一听此语,便知张三丰肯定是特来寻自己的,但不知他到底要做啥,便静待下文。

张三丰接着说道:“可惜时运还不济啊!”刘伯温才高中进士被派来这儿做县丞,应该算顺风顺水的了,不觉诧异地问道:“老丈何出此言!”

张三丰说:“大人纵经世大才,然今天下,朝纲不振,官场昏聩,恐仕途多艰呢!”刘伯温对这方面自然是有些意识的。不过自己还没遇到,又是初去茅庐,正怀揣雄心壮志之时,说相信也相信点儿,说不相信也真不愿意相信。便问道:“老丈歌中所指,便是这方面?”

张三丰点了点头。刘伯温说道:“还烦请明言!”他以为张三丰是为化缘才如此所为,但又觉得后面那两句“风云季会需待时,真龙在野不在堂”搞得太大了点!一不小心是要丢脑袋的呀!

张三丰便对他解释道:“大人的仕途时断时续,虽明中有升,但终究黄梁一场。而大人所待时机却在后面,自有风云季会之时,到时自知真龙在野也!”

刘伯温从怀里掏出一把碎银塞给张三丰,沉声道:“老丈老矣,不可胡言乱语!”便转身离去。但听身后张三丰呵呵笑道:“龙气降凤阳,逢朱仕途畅。展尽平生志,万古美名扬!”

刘伯温闻言大惊,转身视之,只余空巷,哪里还有人在!这才知遇了神人,有些信了。

后来,他升任元帅府都事。但是他的建议往往得不到朝廷的采纳,他的才能反而受到朝廷权贵们的压制与排挤。刘伯温非常失望,先后三次愤然辞职,回故乡青田隐居。

刘伯温隐居青田期间,潜心著述。他将自己的思想和对社会、人生的见解进行了一番总结,创作了著名的《郁离子》一书。郁离子者,谓之自己心情郁结与朝廷离心也!

而当此之时,天下的形势发生了大变。各地反元起义风起云涌,元王朝的统治已摇摇欲坠。但各支反元义军又互相纷争,各不相让。

刘伯温静观天下形势,结合张三丰临走时所言诗句,经过一番分析,认为在众多的起义军中,以平民出身的朱元璋最有真龙天子之气!

朱元璋也听闻他隐居青田,两次发出邀请。刘伯温不想再傲了,终于出山辅助朱元璋,希望通过助朱元璋打江山来实现自己治国平天下的宏伟大志。

与当年诸葛亮“隆中对”相似,刘伯温初次与朱元璋相见,就提出了“时务十八策”。朱元璋得此良策,更是大喜不已,从此将刘伯温视为自己的心腹和军师。

上一章 第159章 点化刘伯温(一) 显化真人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161章 宇宙世界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