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关于陈劲
笔者推陈罗组,小部分续作内容,尽力做到不ooc,展现一个真实的陈劲
有原著语句重合部分,按照自己的理解重新梳理了一下时间线,感觉自己还是太唠叨但又舍不得删,但毕竟这算是一个小小的陈劲成长史,加之一点与罗琦琦的互动,于是最后还是没改(捂脸 全文字数共计WW+,一次性一章发完请耐心观看
线索有点乱,感觉不知不觉又挖了坑没填
一切遵照原著,剧粉慎关,介意者慎点 *********,这边为改进后版本改了一些错别字加了一点句子
一直在思考陈劲这么好一个人为什么关于他的同人文却寥寥无几(叹气)
————————————————————
文/北山有楰
什么是天才?
对这个名词的定义,曾使陈劲困惑多年。
一个称赞别人天赋异禀的词汇,通常适用于那些智力超群、与众不同的人。
从小到大,陈劲一直都被包裹在他人的赞许之下:无论是学习,家庭,还是艺术方面。陈劲本就早慧,对那些能把他捧上天的评价总是不屑一顾——不过都是些巴结奉承自己父母、说给他们听,让他们觉得很是长脸的话与人罢了。但良好的家教却让他在面对这些时总是以得体的微笑回应,即使内心早就厌倦不已。
在“神童”的光环之下,陈劲不能其他孩子那样,或者说也不想像同龄人一样,释放自己撒欢疯玩。小孩子总有攀比心,童年的他看到那些玩泥巴的小孩,也曾幼稚高傲地想,自己和这群没见识的小屁孩总归是不一样的。但孩童的天性又让他对那些“孩子的游戏”无比向往,却又清楚地明白自己离它们是如此的遥远。
在严厉母亲的管控之下,陈劲只能做那些“神童”本该做的事——看书要看大部头,听歌要听英文歌,写字要写标准正楷,才艺要学小提琴,就连玩具都只能是围棋象棋。陈劲并不觉得这些有什么有趣的,但在母亲的威严和自己那一点点小小的好面子双重作用下,陈劲还是老老实实按照母亲给出的步调走。
感天谢地父母强大的基因。凭借自己还算聪明的脑袋瓜,陈劲觉得在完成这些事情时不能说特别容易,也不是非常困难,有些时候甚至还能钻钻小空子,偶尔和并不怎么赞成母亲这么“激进打法”的父亲达成统一战线,合起伙来“蒙骗”母亲。
饶是如此,陈劲还是活成了“别人家的孩子”模样。
陈劲不止一次在大人们的聚会中看到其他孩子的家长与自己父母激动交谈的场景,不止一次听到“你看看别人陈劲,你再看看你自己……”之类的话,不止一次感受到被比较孩子投在自己身上那羡慕嫉妒恨的目光神情。
陈劲一方面享受着这种被万人吹捧的感觉,一方面又对这样的生活感到厌烦。甚至有的时候,他还会默默痛恨自己为什么脑袋会比别的孩子更机灵,以至于命运让自己不配拥有“童年”。
是的,因为“神童”光环,同龄孩子对他既是有敬佩,又是不服气。总是被自己家长拉着和陈劲比较,久而久之,孩子们都合起伙来不和陈劲玩。
孩童就是这样,不喜欢一个人,总会与其他不喜欢这个人的同伴一起,做游戏时总不带他。有次陈劲偷偷摸摸听他们谈话,却毫不意外听到他们对自己的评价:书呆子,讨厌鬼,故作老成小大人。
这种情况放在后面,就被称为“孤立”。
陈劲一边满不在乎,一边更深地扎入母亲的安排之中。反正都没人一起玩,不如就这样吧。
但真的不在乎,又怎么可能呢?他毕竟还是个孩子。但是生活就是如此无奈,他只能按着既定的“规矩”来。
于是乎,这便成了一个永无止境的循环。
孩子们不和陈劲玩,陈劲更努力地学;陈劲更努力地学,参加了更多的活动,赢得了更多的奖项;陈劲赢得了更多的奖项,其他家长更卖力地抬高陈劲,批评自家孩子;孩子们被批评,又会对陈劲产生怨念,达成统一战线不和他玩;孩子们达成统一战线孤立陈劲,陈劲又只能一个人地学……
这就是陈劲的童年,又或者说,没有童年。
——————
或许还是因为“神童”光环,凭借父亲在教育局工作的关系,陈劲在离六岁还有几天的时候进了小学。或许是因为自己是全班最小的孩子,又或许是出于父亲的关系,班上的老师和同学都对他格外照顾。在他们发现自己的成绩是多么优秀,能力是多么卓越的时候,这种“格外”竟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多年之后,陈劲还与宋翊调侃,幼年的自己,如果用一个新鲜词汇形容,那无疑就是“团宠”。
而造成他“团宠”地位的最大“头儿”,就是那个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带他班的赵老师。不像其他小学生那样有着崇拜老师的天性,早熟的陈劲老早就看出这个老师是个势力的女人——她从来只关照那些成绩好的或者出名的,亦或者是家里背景深厚的孩子。很不巧,陈劲三样都占。
聪明如他,陈劲自然是看得出赵老师对自己的偏爱,他享受着被全班追捧的感觉,又厌恶起赵老师的左右逢迎。
大人都真虚伪。陈劲不止一次这么想。
而我也一样。
——————
四年级,学校再次对原班进行打乱重组分班。
毫无疑问,陈劲依旧被留在了赵老师的班上。
本以为接下来的时光还会如前三年一般吵闹又无聊,却不曾想命运为他赐下了一个最大的转机。
一个将改变他人,也将改变自己的转机。
张骏和罗琦琦被分到了赵老师所带的班。张骏是谁,陈劲早有耳闻。校内混混一个,不说干出的事有多么惊天动地,只能说都是小孩子的把戏,但总能弄得学校学生家长之间鸡犬不宁。陈劲永远记得他被校长拉上主席台“批斗”时的笑。
慵懒,自负,不屑一顾,装作犯错后悔的样子却满脸无辜。
听说他们家还蛮有钱的,而且这人留过级,又是家中幺子,上边还有四个姐姐,最受家人疼爱。
不过一个被家长宠坏,又极具逆反精神的叛逆少年罢了。
陈劲低头,继续想着自己的事。
母亲最近和父亲争执得厉害。母亲希望让他跳级,直接去一中开始初中学习;父亲却极力反对,说他本就上学比别人早,又才四年级,哪怕再是学完了小学知识也不适合跳级,揠苗助长要不得。
反正他俩谁说都有理,陈劲只能在一边保持沉默。
再抬头时,校长已经把张骏“请”下主席台了。陈劲却看见隔壁班一个扎马尾辫的女生仍直愣愣盯着张骏的方向。
真是个呆子。陈劲在心里默默嘲笑。
可当时的陈劲就是没想过,自己会在四年级这次分班中与那个呆子女生这么有缘分地成了同班同学,他也知道了她的名字,罗琦琦。
很好,又是个单方面认识的“名人”。
前三年时,每当他们班有做作业不认真或者态度极差的同学,河东狮赵老师一阵狮吼痛骂完,都会指着那同学的脑袋,恨铁不成钢地说:“你要学隔壁罗琦琦吗?!”
隔壁罗琦琦似乎成了数学差生的代名词。谁都不愿意成为那个孤僻古怪成绩又差的阴郁小女孩,于是大多数人都拼了老命好好学数学。但陈劲也不止一次看到,总有学生在一个女生背后指指点点,说,看,那就是罗琦琦。
陈劲自认为看人还是得客观公正,即使还是不那么喜欢赵老师。可能是小孩子某种逆反心作祟,陈劲并不愿意像别的同学一样,用赵老师早就为他们配好的有色眼镜看待罗琦琦,但是罗琦琦在他这里依旧只是普通同学。普通同学并非挚友,她的任何事情与他无关。他不像别的学生在背后说她的小话,也不会在别人说她小话的时候出言制止。
张骏刚到这个班上的时候就尝试与他混好关系。对于这种人,陈劲的处理方式都是,表面和你客客气气,实则并不把你当作兄弟。
说实话,从有记忆起到现在,陈劲的朋友,或者说能让陈劲觉得可以成为自己朋友的,不能说屈指可数,只能说个都没有。
但表面功夫依旧得做,毕竟他是班长。班长的样子,就该得是亲民的。反正当演员是一直笼罩在“神童”光滑下的陈劲从小到大最会也最熟练的一件事,当一个令人倍感亲近的万人迷,谁不会呢。
他一直拒绝着张骏若有若无的“贿赂”,但对他想要拿自己作业进行部分“借鉴”时也不制止。久而久之,张骏可能自己觉得不好意思,就不再来找他借作业了。
陈劲就差着对他微笑说“没事儿啊,下次还来呗”了。
不过有一次,在那个罗琦琦经历过“抄作业”风波后,张骏还真把那次抄了自己的作业拿去给罗琦琦。
那已经不算自己的作业了,陈劲想,所以张骏想拿给谁是他自己的事,就算是他把自己作业撕了也和陈劲无关。
不过那个罗琦琦还真是个能刚的女孩。
陈劲第一次在她眼里看到倔强与不服输的那股子劲儿,他很受震撼。在她最后选择扭头就走的那一刻,老实说,陈劲还是蛮佩服她的勇气,同时又觉得很解气。
终于有个猛人能治治这个老妖婆了。年少的陈劲无不充斥着快意地想。
于是自此之后,罗琦琦终于正式地走入,或者说陈劲终于单方面允许罗琦琦走入自己的视线之中。上课或下课的闲暇时越是对她进行观察,越是能感受到这个女孩身上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
她的勇劲,她的不服输,她的毅力,她的一往无前。
要是把这样的性格用在正确的事上,也不知道她是不是能做出一番大事。陈劲曾这么想过。
那时的陈劲并不知道,自己已经在内心欣赏起罗琦琦的好来,也不知道自己也是那为数不多、最早发现罗琦琦闪光点的人。
——————
学校同桌的方式总是那样古板,只能男女同桌,说是为了预防同性别学生坐在一起讲话的现象。事实证明对于某些同学来说,只要身边是个人,这话永远能讲起来。
比如张骏。
陈劲不止一次听到他在最后一排与周围人激烈的讲话声,也不止一次看到罗琦琦向语言风暴中心望去。她很安静,也极力显得自己满不在乎,但陈劲却依旧能从她时而不时望过去的目光中看出一丝丝羡慕和妒忌。
陈劲的同桌是一个很能闹腾的女生,下课之后身边的小姐妹从来没有断过,而且以她为代表的女生总会借着问题的名义来找他,一找又是一个课间。
从内心深处,陈劲很反感她们的行为——揣着明白装糊涂,谁不知道他们的小心思呢,纯粹是浪费时间。但良好的修养以及班长的身份,还有他那要面子的神童属性,总归是不能拒绝她们。每一次都彬彬有礼地为她们讲题,每次都看到她们认认真真“点头”,然后每次都看到她们下一次又问同一类型或者其他的,对他来说简单透顶,毫无意思的题。而其中最甚者,就是他那“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好同桌”。
陈劲受够了这样的事,但又不能打破男女同桌的规矩。在多次观察、发现罗琦琦经常性不听课、不做作业不交作业也不问作业的情况后,陈劲在私下主动向赵老师反映了自己想和罗琦琦做同桌的诉求,并在赵老师疑惑而又慈祥的笑容中等着罗琦琦在座位大调时换到他旁边。
哪怕赵老师那慈祥的笑让他瘆得慌。
果然这姑娘不服陈劲众望,在同桌期间一次学习上的问题都没向他主动提过,他也因她课间近乎不离座位的习惯而乐得清闲。
但好日子没过几天。
陈劲早就知道这傻傻的罗琦琦脑子像没开窍一样。有的女生请她下课换个座位,说是来找他问题,她一言不发收拾东西就走,留下女生占着她的座位又是一节课间。
这和原来有什么区别。陈劲在心里捂脑。
没办法,他还是只有风度翩翩地,像一个“神童”和“班长”该有的样子,一道一道解开她们的“难题”。
但人的忍耐终究是有限度的。尤其是早熟的陈劲。一次他又被原来的同桌缠了半天,好不容易等到上课铃响,前同桌恋恋不舍回到自己的座位,罗琦琦还是一脸不开窍地、像往常一样坐回她的座位时,陈劲心里突然涌上一股莫名的火气,但说出口的语气里似乎又带了一丝丝他未曾察觉的委屈:
“你的座位不要乱给别人坐,要不然我花心思把你安排到我旁边的功夫就全白费了,你就是看在每天间接抄我作业的份上,下次也要帮我挡开她们。”
罗琦琦还是一脸懵懂。陈劲看着她傻呆呆的样子,气不打一处来,心里莫名对她还不开窍一事有些烦躁,干脆别过头去。但听着讲台上讲着自己早就知道的知识点的老师,觉得无聊透了,他又下意识别过一点点头来,偷偷了眼正在发呆的罗琦琦。
她像是恍然大悟了一般,做贼一样看了眼陈劲,就这样与陈劲目光短暂相接。陈劲看着她眼中似乎是带有一丝怜悯的神情,又转头呆望着老师,开始暗自生起闷气。
罗琦琦可能觉得他莫名其妙,她看了眼他后收回视线,又摊开了桌洞里的小说。
陈劲看她一脸沉浸的样子,突然很想知道她都在看些什么。但作为神童的骄傲让他在与罗琦琦不熟的时候开不了口,但并不妨碍他继续观察她。
比如她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戴了眼镜。那时候陈劲因为小孩子用眼习惯不佳,很不幸地成了一只“四眼熊猫”,看着自己同桌不学习又带上了眼镜,陈劲很是好奇。那时候他们已经坐了一个多月的同桌,罗琦琦也会和他进行一些简短的交流,比如请他让一下,她出去上厕所什么的。于是陈劲还是没忍住开了口,“你是怎么近视的?”
她当时打着哈哈,“看电视看的。”
说实话,陈劲看她那看书看得近乎入迷的模样,真不太相信她的理由。或许说是看书看得入了迷,连晚上在被窝里也要打灯看之类更具说服力吧,陈劲想着,就和我一样。
这是陈劲第一次觉得罗琦琦和他是一个世界的人,原因竟是罗琦琦爱书爱到无论时间几何,上课下课。他也曾因为家中书架上那本很有文艺名的,对他来说可能是小说、会有一些“小孩子不能看”的书本而废寝忘食,而且想方设法背着父母偷偷地看。那也是陈劲第一次在父母看不见的地方干些自己想干的事。
结果那并非一本小说,也没有那些“少儿不宜”的情节。那只是一本讲建筑与艺术的书,却也给陈劲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爱上一座城》,多美的名字,作者是耳熟能详的民国才女林徽因。
当然,背着父母“干坏事”也是有报应的。比如陈劲悲催地发现自己哪怕是在比较靠前的位置都看不清楚老师的板书了,这时候父母才意识到他近视了,带着他又是跑医院又是跑眼镜专卖店地配眼镜。
于是第二天,陈劲顶着新配好的银框眼镜——听说是现在流行的最新款,与早就带了眼镜的罗琦琦四目,啊不八目相对。
二人都有点尴尬,在互相僵硬的问候早安声中均扭过了头。
——————
和罗琦琦相处久了之后,陈劲发现她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同桌——即使她并不怎么说话。陈劲无聊之余,突然觉得逗逗罗琦琦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
比如那天早上,她迟到了,被语文老师逮着批评。突然又听到门口懒洋洋的“报告”声,是张骏。于是老师匆匆忙忙让罗琦琦回位,走到门口训斥张骏。
罗琦琦不知道怎么了,整个人像是有些晕乎乎的。听着前方张骏和语文老师的解释,她打开课本,悄悄埋低了头,鼻尖都要贴在课本上了,看上去更呆了。
陈劲控制着脸上的表情,尽量装得很平常,忍着笑问:“你怎么了?”
罗琦琦沉默摇头。
陈劲突然玩心大发。他故作不屑,轻声一哼:“书拿反了。”
罗琦琦猛然抬头。陈劲看见她脸上的红晕,表情也有些囧囧的。她手忙脚乱将书调转方向,却在发现书真被拿反后又调转回去。陈劲终于忍不住,带着笑意开口:
“就你这样还撒谎,不过一句话就漏了马脚。”
罗琦琦只是低头不吭声。
陈劲看着她这副模样,又望望前方被老师遣返回座位的张骏,像是明白了什么,又突然觉得很没意思,心里又像是有了一股莫名其妙的火,也不知道是为什么。他有些烦躁地翻开眼前的课本,却忘记了自己在语文课上从来就没有翻开过书。
下午放学,陈劲看着依旧在座位上坐着的罗琦琦,下意识问了句:“还不走啊。”
“我等一会。”她的语气中似乎有些颤抖。
陈劲看了眼在后排座位撒欢闹腾的张骏,莫名又开始烦躁。之前从来没觉得这人有这么讨人厌啊,他想。
但陈劲也没法再继续逗留了,放学后的小提琴课不容被耽搁。
“我先走了,你也早点回家。”
“再见。”
——————
陈劲早就对罗琦琦的书目很感兴趣了。或许是出于神童天性,他在知识方面总有着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韧劲。于是在他们同桌之间更加熟悉后,他终于向罗琦琦提出了关于她看的都是什么书的问题。
事实上,当陈劲听到什么《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薛刚反唐》《民间文学》之类的名目时,他是很崩溃的。一方面,这些书名他全都没听说过,只觉得姓薛的人好像事儿有点多;另一方面,他觉得在一个不如自己的小女孩面前说出“我不知道”之类的话有负他“神童”名号,但又对那些东西本能产生好奇心,于是面对罗琦琦一个一个报出的书名有些别别扭扭。
当听到她报出《红楼梦》时,他明显松了口气,表情变得稍微正常了点,但紧接着又一脸不可思议地问:“‘少不看红楼,老不读三国’,你爸允许你看《红楼梦》?”
她像是第一次听到这种说法,明显愣了一下,“我不知道,我爸不管我看书,反正书柜里有,我就看了。”
陈劲忽然有些羡慕。他所看的书大多是被家长安排好的。就连之前那本《爱上一座城》都是自己偷偷摸摸从书柜角落里顺出来的。他想了想,还是没忍住,与罗琦琦商量:“把你家的《红楼梦》借给我看一下,我也借一套书给你。”
第二天,罗琦琦将书带给了他,陈劲也将昨晚挑了半小时终于选中的《诗经》给了对方。他用了不到一周的时间就翻完了《红楼梦》。除了对续作结尾设置感到不满之外,他觉得不愧是能称上“四大名著”的经典——至少前八十回,绝对是经典隽永的。
但被神童光环想要维持自己“高冷学神”人设,在还书时还是故意撇了撇嘴。这一撇里一半真心,大多是给狗尾续貂的后四十回。
趁着罗琦琦的《诗经》还没看完,纯文言的古诗或许让她读得很是头疼。陈劲也不催她,趁热打铁向她借了《薛仁贵征东》。但很遗憾,这并不怎么合陈劲的胃口。于是他放的干脆,还没看完就将书还了回去。但罗琦琦像是打开了什么闸门一样,对他借给她的那些书很感兴趣,又不好意思开口来借。陈劲看出了她的小心思,主动提议借书给她。
罗琦琦很高兴。陈劲看着她那模样,表面不显,依旧是那副“眼高于顶”“故作老成”的“神童”模样,心里却也得意地乐开了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