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从基层走向名臣
本书标签: 古代  上官婉儿  太平公主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

从基层走向名臣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这段对话出自《孟子·滕文公下》,是孟子与景春关于“大丈夫”标准的讨论。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这样能够影响诸侯、左右天下局势的人是“大丈夫”,但孟子对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并阐述了自己对“大丈夫”的理解。 #对话内容: 1. **景春的观点**: - 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因为他们“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即他们一旦发怒,诸侯都会害怕;他们安居时,天下就太平。 - 景春的标准是基于权力和影响力,认为能够左右天下局势的人就是“大丈夫”。 2. **孟子的反驳**: - 孟子反问:“这样的人怎么能算大丈夫呢?你难道没有学过礼吗?” - 孟子通过对比男子成年冠礼和女子出嫁时的礼仪,指出“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即一味顺从并不是大丈夫的行为,而是妾妇之道。 3. **孟子的“大丈夫”标准**: - **居天下之广居**:大丈夫应心怀天下,以天下为己任。 - **立天下之正位**:大丈夫应站在正义的立场上,坚守道义。 - **行天下之大道**:大丈夫应践行天下的大道,即仁义之道。 -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大丈夫在得志时,应与百姓共同遵循道义;在不得志时,也应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大丈夫在富贵时不会放纵,在贫贱时不会改变志向,在威武面前不会屈服。 #孟子“大丈夫”思想的核心: 1. **道德与道义**: - 孟子认为,真正的大丈夫应以道德和道义为准则,而不是以权力和影响力为标准。 - 他强调,大丈夫应坚守仁义,心怀天下,而不是一味追求个人的权势和利益。 2. **独立人格**: - 孟子强调大丈夫应有独立的人格,不随波逐流,不被外界的富贵、贫贱、威武所左右。 - 这种独立人格体现了儒家的“士”精神,即知识分子应有自己的原则和操守。 3. **社会责任**: - 孟子认为,大丈夫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无论在得志还是不得志时,都应坚持道义,为天下百姓谋福利。 - 这种思想体现了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现代意义: - **道德与责任**:在现代社会,无论是领导者还是普通人,都应注重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而不是一味追求权力和利益。 - **独立人格**: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独立的人格和原则,不被外界的诱惑和压力所左右,是一种重要的品质。 - **坚守道义**: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应坚持自己的信念和原则,不为富贵、贫贱、威武所动摇。 #总结: 孟子通过这段对话,明确提出了自己对“大丈夫”的理解,强调了道德、道义、独立人格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这一思想不仅对古代士人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真正的大丈夫,应是心怀天下、坚守道义、不为外物所动的人。

武则天(慵懒地倚在榻上,伸出手轻抚着自己的发髻,面上神色不明)此二人不过是纵横家,以口舌之利搅动天下风云,焉能称大丈夫?依朕之见,孟子所言甚是,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心怀苍生,方能称之为大丈夫。

太平公主此二人岂为大丈夫哉?(敛衣端坐于榻上,鬓角的玉簪在日光下折射华彩)景春以权势论英雄,实乃浅见。

上官婉儿(细细研读一番后抬起螓首,珠翠微微摇晃)此乃孟夫子与景春之论,婉儿深以为然,大丈夫当以道义为先,居广居、立正位、行大道,方能称之为大丈夫也。

谢瑶环(手藏于袖中,眉峰微蹙,似在沉思,踱步来回)此段论及“大丈夫”,景春以权势论,孟子以道义辩,瑶环以为,当以天下苍生为重,方为大丈夫也。

上一章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 从基层走向名臣最新章节 下一章 敢问夫子恶乎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