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大军于天水大捷后,士气如虹,乘胜北上,剑指长安。曹丕闻之,惊惶失措,急召司马懿商议御敌之策。司马懿乃曹魏智囊,老谋深算,他深知蜀军势大,不可轻敌,遂主动请缨,领二十万大军奔赴前线,于街亭要道扎营,意图阻挡蜀军的北伐之路。
诸葛亮得知司马懿挂帅而来,心中暗忖:“司马懿此人,智谋不在吾之下,此番前来,必是劲敌。”此时,街亭作为蜀军北伐的咽喉要地,至关重要。马谡自告奋勇,愿去镇守街亭,立下军令状。诸葛亮虽对马谡有所疑虑,但见其言辞恳切,且马谡熟读兵书,便命他率两万五千精兵前往街亭,并再三叮嘱,务必当道扎营,切不可大意。
马谡到达街亭后,却违背诸葛亮的指令,执意将营寨扎在山上,企图凭险据守,以图一举击溃魏军。副将王平苦劝无果,只能分兵在山下扎一小寨,以便相互呼应。司马懿大军兵临街亭,见马谡如此布阵,心中大喜,当即指挥大军将山团团围住,断其水源。蜀军因缺水而军心大乱,司马懿趁机发起猛攻,蜀军溃败,街亭失守。
街亭一失,蜀军陷入了极为被动的局面,退路被断,粮草补给也面临危机。诸葛亮无奈之下,只得率领大军退回西城,准备重新部署战略。然而,此时西城兵力空虚,城中仅有一些老弱残兵,不足两千五百人,而司马懿率领的十五万大军正气势汹汹地朝西城逼近。
诸葛亮得知司马懿大军将至,心中却镇定自若,他登上城楼,眺望远方,只见尘土飞扬,魏军的旗帜若隐若现。思索片刻后,诸葛亮计上心来,他传令下去,将城中所有的旌旗全部放倒,士兵们隐匿在城中各处,不得随意走动、喧哗。又命人将四面城门大开,每门安排二十名士兵,扮作百姓模样,在城门口清扫街道。
布置妥当后,诸葛亮身披鹤氅,头戴纶巾,带着两个童子,悠然自得地坐在城楼上,焚香操琴。他的神色平静如水,琴声悠扬,仿佛城外的十五万敌军不过是过眼云烟。
司马懿率领大军来到西城城下,见城门大开,城中百姓旁若无人地清扫街道,诸葛亮则在城楼上抚琴,神态安详。司马懿心中顿生疑虑,他深知诸葛亮一生谨慎,从不冒险,如今这城中必定设有埋伏。想到此处,司马懿不敢贸然进城,他下令大军后退二十里,暂作观望。
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见状,不解地问道:“父亲,诸葛亮城中兵力空虚,为何不直接攻城?”司马懿瞪了他一眼,说道:“你懂什么!诸葛亮行事向来谨慎,如今城门大开,其中必有诈。若贸然进城,必中其计。”
诸葛亮见司马懿大军退去,心中暗自松了一口气,他转头对身边的童子说道:“司马懿生性多疑,此番必以为城中有伏兵,不敢进城。”待司马懿大军走远后,诸葛亮迅速指挥城中军民,收拾行装,带上粮草辎重,安全撤离西城。
司马懿在城外等了许久,不见城中有任何动静,心中愈发疑惑。他再次派人前往城中打探,回报说城中早已空无一人。司马懿这才恍然大悟,自己中了诸葛亮的空城计,懊悔不已。
诸葛亮退回汉中后,痛斩马谡,以正军法。同时,他也深刻反思此次北伐失败的原因,重新调整战略部署,准备再次北伐。
而司马懿回到洛阳后,向曹丕复命。曹丕虽对此次未能彻底击败蜀军感到遗憾,但也对司马懿的谨慎行事表示理解。他勉励司马懿,务必加强防范,不可让蜀军再次有机可乘。
刘备得知北伐失利,心中忧虑。他与诸葛亮商议,决定先巩固后方,发展经济,训练士兵,为下一次北伐做好充分准备。
天下局势依旧动荡不安,各方势力在这乱世中继续角逐。诸葛亮与司马懿这对智谋上的对手,未来又将在战场上展开怎样精彩的较量?且听下回分解。
赞诗
街亭失守军情急,诸葛临危显妙计。
大开城门迎敌寇,焚香抚琴退雄师。
仲达多疑失良机,武侯睿智解困局。
且看风云多变幻,再观豪杰斗奇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