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校园弥漫着栀子花的香气。陆锦熙抱着一摞资料匆匆穿过林荫道,阳光透过树叶间隙在他身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他刚刚结束与导师的会面,脑海中还回荡着那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他的量子测量研究被推荐参加国际青年科学家论坛。
推开实验室门,他发现路临深正站在窗边通电话,修长的背影在阳光下如同一道剪影。听到动静,路临深转过身,眼中闪烁着异样的光彩。
"好消息?"陆锦熙放下资料,好奇地问。
路临深挂断电话,罕见地显得有些不确定:"MIT的安德森教授。他看了我们的量子测量论文...邀请我申请他们的博士项目。"
陆锦熙瞪大眼睛:"MIT?那可是...天啊,临深,太棒了!"他冲上前抱住路临深,后者虽然身体仍然略显僵硬,但已经学会接受这种突如其来的热情。
"全额奖学金。"路临深补充道,声音平静但手指微微颤抖,"研究方向和我的兴趣匹配度达到93.7%。"
陆锦熙能看出他眼中的兴奋与犹豫交织。他拉着路临深坐下:"这是你梦寐以求的机会,不是吗?"
路临深点点头,又摇摇头:"最优学术路径。但是..."他的目光落在陆锦熙脸上,"距离。波士顿到北京。飞行时间14小时37分钟。时差12小时。"
这个简单的计算背后是沉重的现实。陆锦熙的心突然沉了下去。他刚刚得到导师的承诺,明年可以保送本校的研究所——叔叔身体不好,他需要留在国内照顾家人。
"你应该去。"陆锦熙握住路临深的手,努力让声音保持平稳,"这是MIT,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地方。"
路临深静静地看着他:"你呢?"
陆锦熙深吸一口气:"我...暂时不能离开。叔叔的肾病需要定期复查,阿姨一个人照顾不来。但导师答应我明年可以直接读他的研究生,之后也许能申请交换..."
他的声音越来越小。即使最快,也要至少一年后才能与路临深重聚。而科研之路变数太多,谁知道一年后会是怎样的光景?
实验室陷入沉默。窗外,一只知更鸟落在枝头,欢快的鸣叫声与室内的凝重形成鲜明对比,路临深的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节奏是圆周率的前几位数字。
突然,他站起身:"跟我来。"
夜幕降临,他们来到了天文台——那个曾经见证了他们初吻的地方。初夏的星空格外璀璨,路临深熟练地调整望远镜,指向天顶的一颗明亮星辰。
"织女星。"他轻声说,"距离地球25光年。但我们现在看到的光,其实是它25年前发出的。"
陆锦熙凑近望远镜,看着那颗遥远的恒星:"所以...即使相隔光年,星光依然能抵达?"
路临深点点头,转身面对陆锦熙。星光下,他的轮廓显得格外深邃:"一年的时间跨度...在宇宙尺度上可以忽略不计。而且..."他轻轻握住陆锦熙的手,"常数不会因为距离而改变。"
这个简单的比喻让陆锦熙的眼眶瞬间湿润。在路临深的宇宙里,常数是永恒不变的量,而他刚刚将自己比作了那样的存在。
"你确定吗?"陆锦熙轻声问,"异国恋不容易,尤其是..."
"数据支持这个决定。"路临深打断他,声音罕见地带着一丝急切,"我们合作发表的论文已经证明了远程协作的效率。情感维度...虽然无法量化,但稳定性已经通过多次压力测试。"
陆锦熙忍不住笑出声,眼泪却滑落脸颊。这大概是世界上最"路临深式"的告白了——用数据证明爱情的可持性。
"好。"他抹去眼泪,坚定地点头,"那我们就试试。你征服MIT,我守住这边阵地。一年后见。"
路临深如释重负般呼出一口气,然后做了一个让陆锦熙心跳停滞的动作——他单膝跪地,从口袋里拿出一个小盒子。
盒子里不是戒指,而是一枚精致的银色吊坠,形状像是两个相互环绕的星系。
"定制的。"路临深解释道,"左边是我,右边是你,轨道经过精确计算...永远不会相撞,也永远不会分离。"
陆锦熙小心地接过吊坠,在星光下它闪烁着微光。他突然明白了路临深的选择——不是放弃MIT,也不是要求他跟随,而是相信他们的关系能够经受时间和距离的考验。
"帮我戴上?"他转过身,撩起后颈的头发。
路临深的手指有些颤抖,但动作轻柔。当冰凉的金属贴上皮肤时,陆锦熙感到一阵温暖从胸口蔓延开来——这是路临深给他的承诺,比任何誓言都更加真实。
接下来的日子忙碌而充实。路临深开始准备MIT的申请材料和面试,陆锦熙则全力协助他。虽然专业上他们各有所长,但配合起来天衣无缝。
"安德森教授可能会问这个算法的应用场景。"陆锦熙在模拟面试中提醒道,"你需要准备一些通俗易懂的例子。"
路临深点点头,认真记下笔记:"你擅长社交表达。帮我...优化回答方式。"
而轮到陆锦熙的实验遇到瓶颈时,路临深则会用他惊人的数学能力找出问题所在:"这里的数据处理方法有偏差。改用贝叶斯算法可以提高精度。"
"你负责说服人,我负责说服数据。"陆锦熙笑着总结他们的分工。
六月底,路临深的录取通知书如约而至。安德森教授甚至亲自来电,表示希望他能尽早加入项目组。这意味着路临深需要在八月就启程赴美,比常规开学时间提前了一个月。
"这么急?"陆锦熙看着录取邮件,努力掩饰声音里的失落。
路临深握住他的手:"项目时间敏感。但我们可以...最大化利用剩余时间。"
他们制定了详尽的"预分别计划"——从一起去吃最爱的餐厅,到在校园每个角落留下合影,甚至录下了路临深讲解所有陆锦熙可能需要的数学模型的视频。
离别前的夜晚,他们回到了天文台。路临深调试设备时,陆锦熙突然问道:"会害怕吗?一个人去那么远的地方。"
路临深停下手中的动作,思考了一会儿:"社交场景...仍有挑战。但学术环境结构化程度高,可预测性强。"他转向陆锦熙,眼中闪烁着星光的倒影,"最困难的部分是...没有你作为社交缓冲。"
陆锦熙心头一热。路临深已经能够如此清晰地表达自己的弱点和需求,这是多大的进步啊。他上前抱住路临深:"你可以的。而且我们每天都会视频,就像我在你身边一样。"
路临深收紧双臂,将陆锦熙完全笼罩在自己的气息中:"我的质数...只与你共鸣。"
机场告别那天,天空飘着细雨。陆锦熙坚持送路临深到安检口,两人一路十指相扣,谁都不愿提前松开。
"到了报平安。"陆锦熙帮路临深整理了一下衣领,"别忘了时差,别在我睡觉时发消息。"
路临深点点头,突然从包里拿出一个小盒子:"给你,每日礼物。"
盒子里是一个精致的星空投影仪,比之前那个更加精密。"可以远程同步。"路临深解释道,"我这边调整参数,你那边能看到同样的星空。"
陆锦熙小心地收好礼物,喉头发紧。路临深用自己最熟悉的方式,为他们搭建了一座跨越重洋的桥梁。
登机广播响起,路临深明显僵硬了一瞬。陆锦熙知道他对突如其来的变化总是难以适应,更别说这样一个重大的分离时刻。
"2、3、5、7..."陆锦熙轻声数起质数,握住路临深的手。
路临深深吸一口气,跟着数下去。
当数到"23"时,他突然将陆锦熙拉入怀中,紧紧拥抱。
这个拥抱如此用力,几乎让陆锦熙喘不过气来。
"一年。"路临深在他耳边说,声音低沉而坚定,"365天。8760小时。我会精确计算每一秒。"
陆锦熙将脸埋在他肩头,呼吸着那股熟悉的薄荷香气:"我等你回来。"
最终分开时,路临深转身走向安检,背影挺拔如常。但陆锦熙知道,那双总是精确计算一切的眼睛,此刻可能正和自己一样湿润。
回到空荡荡的宿舍,陆锦熙打开了那个星空投影仪。天花板上立刻浮现出熟悉的星图——那是他们第一次接吻时的夜空。手机震动了一下,路临深发来消息:
[已登机。投影仪同步设置完成。波士顿今晚能看到天琴座,你那边也是。]
陆锦熙微笑着回复:[看到了。一路平安,我的常数。]
他躺在床上,望着那片人造星空。在这个安静的夜晚,他突然明白,真正的爱情不是每分每秒的相守,而是即使相隔万里,依然能共享同一片星空;不是没有分离的勇气,而是相信分离后的重逢会更珍贵。
窗外,雨不知何时已经停了。一颗明亮的星辰穿透云层,静静照耀着这个不眠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