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两侧的大屏幕将她的手部动作放大,让每个观众都能看清细节。
当曲子进行到中段时,宋亚轩注意到林小满的节奏突然有了微妙的变化。她微微侧头,目光扫过舞台侧翼的技术区——一个不易察觉的警告信号:系统出了问题。
果然,下一秒,低音部的震动反馈突然中断了。宋亚轩的手指没有停下,但心跳骤然加速。这是《无声之歌》最依赖触觉效果的部分,专门为听障观众设计的低频震动序列。
观众席中开始有轻微的骚动,特别是那些穿着震动背心的听障观众,显然注意到了异常。
就在这时,林小满做了一个完全不在排练中的动作——她离开了特制平台,走到钢琴旁,将手轻轻放在钢琴侧面。然后,她向宋亚轩点了点头,眼神坚定。
宋亚轩立刻明白了她的意图。钢琴本身的震动!没有电子系统的辅助,但钢琴本身的木质共鸣箱会产生物理震动,虽然微弱,但近距离能够感受到。
他调整了演奏方式,加强了左手的力度,让低音区的和弦更加饱满。林小满闭着眼睛,全神贯注地感受着钢琴传来的震动,手语动作也随之调整,更加夸张而有力,确保后排观众也能看清。
奇迹般地,这种临时的应变似乎比原计划更加动人。宋亚轩看到前排几位听障观众将手放在自己的喉咙或胸口,通过骨传导感受音乐;还有一些人模仿林小满,将手放在座椅扶手上捕捉微弱的震动。
当最后一个音符落下,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听人观众鼓掌欢呼,听障观众则挥舞双手或跺脚,整个礼堂仿佛在共振。
宋亚轩站起身,与林小满一起鞠躬谢幕。在弯腰的瞬间,他看到她眼中闪烁的泪光。
"系统完全崩溃了。"技术员在侧台焦急地报告,"备用设备也启动不了。剩下的节目..."
宋亚轩和林小满对视一眼。接下来的重头戏是《触海》,那首最依赖高科技设备的曲子,原本计划使用全场触觉地板和可视化灯光配合演奏。
林小满快速打着手语:「我们改方案。你弹钢琴,我带领观众用手语参与。」
"没有震动反馈,听障观众怎么感受音乐?"宋亚轩问。
林小满指了指自己的眼睛,又指了指宋亚轩的双手:「让他们看你的演奏,我来教他们如何用手语'唱'出来。」
没有时间争论了。许婷已经在报幕。宋亚轩深吸一口气,重新走向钢琴。
"接下来的曲目,《触海》,"许婷的声音中带着一丝紧张,"请所有观众跟随林老师的手势参与演出。"
宋亚轩坐下,手指悬在琴键上方。这完全偏离了计划——《触海》本应是高科技展示,现在却要变成一场近乎原始的表演。但当他看到林小满站在舞台中央,向观众自信地微笑时,疑虑烟消云散。
第一个音符响起,林小满立刻开始了她的手语指挥。奇妙的是,观众们——无论是听人还是听障——都迅速跟上了她的引导。听人观众模仿她的手势,发出简单的音节;听障观众则用更专业的手语"唱"出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