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乐府·西凉伎》全文
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
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贴齿。
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
紫髯深目两胡儿,鼓舞跳梁前致辞。
应似凉州未陷日,安西都护进来时。
须臾云得新消息,安西路绝归不得。
泣向狮子涕双垂,凉州陷没知不知。
狮子回头向西望,哀吼一声观者悲。
贞元边将爱此曲,醉坐笑看看不足。
娱宾犒士宴监军,狮子胡儿长在目。
有一征夫年七十,见弄凉州低面泣。
泣罢敛手白将军,主忧臣辱昔所闻。
自从天宝兵戈起,犬戎日夜吞西鄙。
凉州陷来四十年,河陇侵将七千里。
平时安西万里疆,今日边防在凤翔。
缘边空屯十万卒,饱食温衣闲过日。
遗民肠断在凉州,将卒相看无意收。
天子每思长痛惜,将军欲说合惭羞。
奈何仍看西凉伎,取笑资欢无所愧。
纵无智力未能收,忍取西凉弄为戏。
翻译
西凉的舞伎啊,戴着假面扮胡人,假狮子表演。
木雕狮头丝线作尾,金镀眼睛银贴牙齿。
狮子抖动皮毛甩动双耳,仿佛从万里外的流沙而来。
两个紫髯深目的胡人舞者,跳跃欢腾上前致辞:
“这该是凉州未陷落时,安西都护进献的乐舞。”
忽然传来新消息:安西道路断绝归不得!
舞者哭向狮子泪双流:“凉州陷没你可知?”
狮子回头向西凝望,哀吼一声观者伤悲。
贞元年间边将爱此乐舞,醉坐笑看总看不够。
宴请宾客犒劳士兵,狮子胡人常在眼前。
有位七十岁的征夫,见凉州伎低头哭泣。
哭罢拱手对将军说:“主忧臣辱古训犹存。
自天宝战乱以来,吐蕃日夜吞并西部边疆。
凉州陷落已四十年,河陇失地七千里。
昔日安西万里疆土,如今边防退守凤翔。
边疆空驻十万兵卒,饱食暖衣虚度光阴。
凉州遗民肝肠寸断,将士相看无心收复。
天子常思痛心不已,将军欲言羞愧难当。
为何仍看西凉伎,取乐欢宴毫无愧疚?
纵使无力收复失地,忍心将西凉苦难作儿戏?”
重点字词
西凉伎:凉州(今甘肃武威)的乐舞艺人,此处指狮子舞。
犬戎:古代对西部游牧民族的泛称,诗中指吐蕃。
安西都护:唐代管辖西域的最高长官,治所在龟兹(今新疆库车)。
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诗中代指安史之乱后的衰败时期。
河陇:黄河与陇山之间的地区,唐中期被吐蕃侵占。
凤翔:今陕西凤翔,安史之乱后成为唐朝西部边防要地。
跳梁:跳跃腾挪,形容舞者动作活跃。
重点句型
“狮子回头向西望,哀吼一声观者悲”
- 象征手法:狮子西望象征对沦陷故土的哀思,哀吼引发观者共鸣,暗喻百姓对边疆失守的悲痛。
“遗民肠断在凉州,将卒相看无意收”
- 对比与讽刺:遗民的苦难与边将的不作为形成强烈反差,批判朝廷腐败无能。
“纵无智力未能收,忍取西凉弄为戏”
- 反问与谴责:即使无力收复失地,也不该将边疆苦难当作娱乐,揭露统治者麻木不仁。
“平时安西万里疆,今日边防在凤翔”
- 今昔对比:通过疆域的巨大变化,突出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势衰微,边疆内缩。
“主忧臣辱昔所闻,今见凉州低面泣”
- 用典与讽喻:借古训讽刺边将忘却职责,面对国耻毫无羞愧。
主题与背景
- 主题:通过西凉伎的表演与边疆变迁,揭露安史之乱后唐朝边疆失守、边将腐败、百姓苦难的现实,批判统治者沉溺享乐、不思收复失地的昏庸。
- 背景:作于元和四年(809年),时值吐蕃侵占河西、陇右,白居易借新乐府“即事名篇”,以乐舞为切入点,反映社会矛盾,呼吁革新吏治、收复失地。
全诗以叙事与议论结合,语言直白犀利,通过细节描写与对比手法,强化了批判力度,体现了新乐府“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的创作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