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乐府·蛮子朝》是白居易批判唐代边疆政策与官场腐败的代表作,通过西南少数民族入朝朝贡的事件,揭露地方将领虚报功绩与中央官员不作为的弊端。以下是全诗的整理及解析:
全文
蛮子朝,泛皮船兮渡绳桥,来自巂州道路遥。
入界先经蜀川过,蜀将收功先表贺。臣闻云南六诏蛮,
东连牂牁西连蕃。六诏星居初琐碎,合为一诏渐强大。
开元皇帝虽圣神,唯蛮倔强不来宾。鲜于仲通六万卒,
征蛮一阵全军没。至今西洱河岸边,箭孔刀痕满枯骨。
谁知今日慕华风,不劳一人蛮自通。诚由陛下休明德,
亦赖微臣诱谕功。德宗省表知如此,笑令中使迎蛮子。
蛮子导从者谁何,摩挲俗羽双隈伽。清平官持赤藤杖,
大将军系金呿嗟。异牟寻男寻阁劝,特敕召对延英殿。
上心贵在怀远蛮,引临玉座近天颜。冕旒不垂亲劳俫。
赐衣赐食移时对。移时对,不可得,大臣相看有羡色。
可怜宰相拖紫佩金章,朝日唯闻对一刻。
翻译
西南蛮族来朝见,乘坐皮船跨越绳桥,从遥远的巂州跋涉而来。
进入唐境先经蜀地,蜀地将领急报功绩邀功请赏。我听说云南六诏蛮族,
东接牂牁西连吐蕃。六诏原本分散弱小,合并后渐成强大势力。
开元皇帝虽圣明,唯有蛮族倔强不肯臣服。鲜于仲通率六万大军征讨,
一仗下来全军覆没。至今西洱河岸边,枯骨上布满箭孔刀痕。
谁料如今蛮族仰慕中原文化,不劳一兵一卒主动归附。这全因陛下德行昭著,
也多亏微臣劝诱之功。德宗览表大悦,笑着命宦官迎接蛮族使者。
蛮族随从是何人?身着摩娑族服饰,头戴双隈伽羽饰。清平官手持赤藤杖,
大将军腰系金呿嗟腰带。异牟寻之子寻阁劝,被特旨召见延英殿。
皇帝重视安抚远蛮,引至玉座前亲赐接见。摘下冕旒亲自慰问,
赐衣赐食长谈多时。如此殊荣大臣难及,满朝文武面露艳羡。
可怜宰相身佩紫绶金印,每日朝见仅得片刻应对。
重点字词
巂州:唐代西南边疆地名,今四川西昌一带。
六诏:唐代云南洱海地区的六个少数民族政权,后统一为南诏。
鲜于仲通:唐玄宗时期剑南节度使,曾率军征讨南诏失败。
西洱河:今云南洱海,唐与南诏战争的主要战场。
清平官:南诏官名,相当于宰相。
金呿嗟:南诏贵族的金饰腰带,象征身份地位。
延英殿:唐代皇帝召见大臣的便殿,此处代指朝廷。
重点句型
“箭孔刀痕满枯骨”
- 夸张与控诉:以累累白骨上的伤痕,揭露唐军征讨南诏的残酷后果,暗含对穷兵黩武的批判。
“诚由陛下休明德,亦赖微臣诱谕功”
- 反讽手法:表面歌颂皇帝德行与官员功绩,实则讽刺地方将领虚报归附功劳、中央轻信谄媚的腐败现象。
“上心贵在怀远蛮,引临玉座近天颜”
- 对比讽刺:皇帝对蛮族使者礼遇有加,与后文宰相“朝日唯闻对一刻”形成鲜明对比,暗喻朝廷重边疆轻内政。
“可怜宰相拖紫佩金章,朝日唯闻对一刻”
- 象征与批判:宰相虽位高权重,却仅能短暂面圣,暗示中央权力旁落,官员尸位素餐。
“移时对,不可得,大臣相看有羡色”
- 细节描写:以大臣艳羡蛮族使者的细节,揭露官僚集团趋炎附势、不思朝政的丑态。
主题与背景
- 主题:通过蛮族入朝事件,讽刺唐德宗时期边疆将领虚报功绩、中央官员不作为的现象,批判朝廷重外轻内、赏罚失当的弊端。
- 背景:作于元和四年(809年),时值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力衰微,边疆矛盾尖锐。白居易借新乐府运动“即事名篇”,以史为鉴,呼吁整顿吏治、革新朝政。
全诗以叙事为主,语言直白犀利,通过对比与反讽揭示社会矛盾,体现了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