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遨游在中华传统文学
本书标签: 古代  古人  文学   

新乐府.涧底松

遨游在中华传统文学

《新乐府·涧底松》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以下是全文、翻译、重点字词及句型解析:

全文

有松百尺大十围,生在涧底寒且卑。

涧深山险人路绝,老死不逢工度之。

天子明堂欠梁木,此求彼有两不知。

谁喻苍苍造物意,但与之材不与地。

金张世禄原宪贫,牛衣寒贱貂蝉贵。

貂蝉与牛衣,高下虽有殊。

高者未必贤,下者未必愚。

君不见沉沉海底生珊瑚,历历天上种白榆。

翻译

有一棵松树高达百尺,树干粗大十围,却生长在寒冷低洼的山涧底部。山涧深邃,山路险峻,人迹罕至,这棵松树到老死也无人发现它的价值。

天子的明堂急需栋梁之材,但求材者与有材者互不知晓。谁能理解上天的安排?它只赋予松树材质,却不给它合适的生长之地。

金日䃅、张安世这样的贵族世代享受俸禄,而像原宪这样的贤者却一生贫寒;草衣寒士地位低贱,而权贵们的貂蝉冠却显耀尊贵。

地位高低虽有差异,但地位高的未必贤能,地位低的未必愚笨。你看那深海中生长的珊瑚,虽处底层却珍贵异常;而天上的白榆,看似高挂却毫无用处。

重点字词

金张:指西汉贵族金日䃅(mì dī)和张安世,代指世袭权贵。

原宪:孔子弟子,安贫乐道,代指贫寒贤士。

牛衣:草编的御寒衣物,代指寒士。

貂蝉:汉代官员帽上的饰物,代指权贵。

珊瑚:比喻寒士的才能与珍贵。

白榆:比喻权贵的虚有其表。

重点句型

对比句:

- “高者未必贤,下者未必愚”

直接点明主旨,批判门阀制度下“以出身论贵贱”的不公,强调人才不应以地位高低评判。

比喻句:

- “沉沉海底生珊瑚,历历天上种白榆”

以深海珊瑚(珍贵却埋没)和天上白榆(平凡却显耀)作比,暗喻寒士与权贵的命运反差,深化主题。

因果句:

- “但与之材不与地”

指出松树(寒士)的悲剧根源:空有才能却无施展之地,批判社会对人才的埋没。

主题与赏析

此诗以“涧底松”自喻,借松树的遭遇讽刺唐代门阀制度对寒士的压制,呼吁统治者重视人才的实际能力而非出身。诗中对比与比喻手法的运用,使说理生动深刻,体现了白居易新乐府“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精神。

上一章 新乐府.八骏图 遨游在中华传统文学最新章节 下一章 新乐府.牡丹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