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湖春行》全文: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翻译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水涨潮时刚好与堤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着飞上向阳的树,不知谁家新来的燕子正衔着春泥在筑巢。纷繁的花朵渐渐开放使人眼花缭乱,浅浅的青草刚刚够上遮没马蹄。最喜爱湖东的美景令人流连忘返,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
重点字词
1. 水面初平:湖水才同堤岸齐平,即春水初涨。
2. 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云脚指接近地面的云气。
3. 暖树:向阳的树木。
4. 乱花:纷繁的花。
5. 渐欲:渐渐将要。
6. 浅草:浅浅的青草。
7. 才能:刚够上。
8. 行不足:游不够,乐趣无穷,舍不得离开。
重点句型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通过“早莺”“新燕”的动态描写,展现出春天的生机与活力,“争”“啄”两个动词尤为生动,将莺燕的活泼表现得淋漓尽致。“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花草的状态,“渐欲”“才能”准确地表现出早春花草的生长趋势,使读者能感受到西湖早春的独特景色。
历史背景
唐穆宗长庆二年(822)七月,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刺史,唐敬宗宝历元年(825)三月又出任了苏州刺史,这首诗写于长庆三、四年(823、824)间的春天。当时唐朝处于中晚期,社会矛盾逐渐加剧,但江南地区经济相对繁荣,文化氛围浓厚。白居易在杭州任上,闲暇时喜爱游览西湖,在一次春日漫步西湖边时,被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所吸引,于是写下此诗。
写作手法
- 借景抒情:全诗通过对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如“水面初平”“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等景色,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西湖风景的喜爱之情。
- 细节描写:“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争”“啄”等动词,以及“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乱”“浅”“渐欲”“才能”等形容词和副词,细致地描绘出西湖春景的特点,使景物描写生动形象。
- 移步换景:以诗人的行踪为线索,从孤山寺北到贾亭西,再到湖东白沙堤,依次描写沿途所见景色,让读者仿佛跟随诗人一同游览西湖,感受到西湖景色的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