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遨游在中华传统文学
本书标签: 古代  古人  文学   

赋得古原草送别

遨游在中华传统文学

《赋得古原草送别》全文为: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翻译

古原上长满茂盛的青草,年年岁岁枯萎了又昌荣。原野的大火也无法烧尽,春风一吹它又遍地滋生。远处的春草侵占了古道,阳光下的绿色连着荒城。我又在这里送友人远去,萋萋芳草尽是离别之情。

重点字词

- 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这是古代学习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

- 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 远芳:远处的芳草。

- 晴翠:阳光下翠绿的草色。

- 王孙:本指贵族子弟,此处泛指行者、游子。

- 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重点句型

-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诗中的千古名句。通过“野火”与“春风”、“烧不尽”与“又生”的对比,突出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也蕴含着一种从毁灭到再生的力量和希望,意境悲壮而又充满生机。

-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侵”和“接”两个动词用得极为精妙,生动地描绘出春草蔓延扩展的态势,将古原上的草与古道、荒城相连,营造出一种悠远、苍茫的意境,为下文的送别增添了一份惆怅之情。

历史背景

《赋得古原草送别》作于唐德宗贞元二年(786)、三年(787)间,是白居易少年时准备应试的试帖诗习作。当时白居易从江南入京,谒名士顾况时投献的诗文中即有此作。起初,顾况以“米价方贵,居亦弗易”打趣他,待读至“野火烧不尽”二句,不禁大为嗟赏,道“道得个语,居亦易矣”,并广为延誉,使得白居易声名大振。

写作手法

- 借物抒情:表面上是在写古原上的野草,实则通过对野草生命力的描绘,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也蕴含着对生命的赞美和对未来的希望。

- 对比衬托: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以野火的凶猛与野草的顽强生命力形成对比,衬托出野草坚韧不拔的品质。“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中,用古道的荒凉、荒城的破败来衬托春草的生机勃勃,更显离情别绪的浓重。

- 情景交融:诗的前四句侧重写草,后四句侧重写送别,但草与送别之情相互交融。古原上的芳草芊芊,既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环境,又使离别的愁情更加浓郁,如“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将草的茂盛与别情的满溢融为一体,意境浑成。

上一章 闲眠 遨游在中华传统文学最新章节 下一章 钱塘湖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