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遨游在中华传统文学
本书标签: 古代  古人  文学   

诗经.周南.汝坟

遨游在中华传统文学

全文

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鲂鱼赪尾,王室如毁。虽则如毁,父母孔迩。

翻译

沿着汝河大堤走,采伐山楸那枝条。还没见到我夫君,忧如忍饥在清早。

沿着汝河大堤走,采伐山楸那余枝。终于见到我夫君,请莫再将我远弃。

鳊鱼尾巴色赤红,王室事务急如火。虽然有事急如火,父母穷困谁养活!

重点字词

• 汝:汝河,源出河南省。

• 坟:“濆”的假借字,水涯,大堤。

• 惄:饥,一说忧愁。

• 调饥:朝食未进,早上挨饿,以喻男女欢情未得满足。调,通“朝”,早晨。

• 肄:树木枝条砍伐后再生的蘖枝。

• 遐弃:远离抛弃。遐,远。

• 鲂鱼:鳊鱼,细鳞。

• 赪:红色。

• 毁:火。齐人谓火为毁,如火焚一样。

• 孔:甚,很,非常。

• 迩:近。此指迫近饥寒之境。

重点句型

• “未见君子,惄如调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和忧愁比作早晨挨饿的感觉,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女子对久役未归丈夫的极度思念和内心的痛苦。

• “既见君子,不我遐弃”:这是一个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不遐弃我”。表现出女子见到丈夫归来时的欣喜以及对丈夫不再离弃自己的期盼。

• “鲂鱼赪尾,王室如毁”:运用比兴的手法,以鳊鱼尾巴变红来比喻丈夫的劳累,以王室事务急如火来形容当时局势的紧张。

主旨思想

这首诗以汝水一带女子的口吻,表达了对久役归来或想象中归来的丈夫的思念、担忧、欣喜以及挽留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因繁重徭役给百姓家庭带来的痛苦和无奈。

历史背景

此诗产生于西周崩溃之际。西周早期不断向淮汉一带拓展统治空间,在那里驻扎军队。王朝崩溃后,许多将士留在南方,征夫久役未归,其妻子在家中承担着生活的重担,思念远方的丈夫,从而创作了这首诗歌。

写作手法

• 比兴手法:如以“惄如调饥”比喻女子的忧愁,以“鲂鱼赪尾”起兴,引出王室事务的紧急,进而表达家庭与国家事务之间的矛盾。

• 重章叠句:“遵彼汝坟,伐其条枚”“遵彼汝坟,伐其条肄”等句的重复,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同时通过“条枚”到“条肄”的变化,体现了时间的流逝。

• 细节描写:“遵彼汝坟,伐其条枚”等句通过描写女子在汝河大堤上砍柴的细节,展现出女子的勤劳和生活的艰辛。

解读

全诗三章,第一章写女子在汝河大堤上砍柴,因丈夫久役未归而忧愁饥饿。第二章写女子意外见到丈夫归来,欣喜之余又担心他再次离去。第三章以丈夫的口吻,表明因王室事务紧急,不得不再次离家,而妻子则发出了顾及父母的质问。诗歌生动地展现了乱世中普通百姓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表达了他们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和对家庭的珍视。

上一章 诗经,周南,汉广 遨游在中华传统文学最新章节 下一章 诗经.周南.麟之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