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过之后,温佑安便辞别了百里府众人,带着对青州生意的牵挂返回了宴春楼。
日子如指间流沙般匆匆,转眼又是数月。
谁料平静之下暗流涌动,百里府因功高震主,渐遭太安帝猜忌,府中上下人心惶惶。好在众人同心协力,终于化解了这场危机。经此一遭,百里府彻底看清局势,选择与琅琊王萧若风绑定,成为其麾下重要助力。
危机解除后,温佑安看着府中恢复平静,心中却有了清晰的答案——朝堂权谋、江湖纷争终究不是她所求,还是做个安稳富婆更自在,便再次启程返回了青州。
另一边,司空长风从未停下精进枪术的脚步。他深知温佑安在青州独当一面,自己亦不能落后,日夜在演武场勤练不辍,枪势愈发凌厉。
后来,在师父南宫春水的举荐下,他凭借一身武艺与沉稳心性,获召进入天启城为官,虽与温佑安从此开启了异地之路,聚少离多,却也在信中互相鼓励,约定待时局安稳,再共赴青州看海。
而温佑安与百里东君,虽也因各自的生活聚少离多,却总有机会见面。有时是百里东君路过青州,会特意去宴春楼找她,两人坐在后院的暖房里,喝着茶聊近况;
有时是温佑安回乾东看亲人,会去百里府的练武场看他练剑。百里东君也在好好成长,不再是从前那个跳脱的 “小霸王”,他沉下心来习武,剑招越来越沉稳
而叶鼎之自上次离开(帮助百里东君)后,便回到了与易文君隐居的小院。推门见妻子端着刚煮好的粥走出厨房,他脸上的风尘瞬间消散,快步上前接过碗筷,语气满是轻松:“我回来了,一切都好。”
易文君坐在他对面,轻轻吹了吹粥碗,只简单问了句:“此行顺利吗?”叶鼎之笑着点头:“非常顺利,没遇到什么麻烦。”
正说着,院门外传来敲门声,一名身着粗布长衫、眉宇间带着几分焦灼的男子站在门口,拱手问道:“在下王人孙,特来拜见忘忧大师,晚辈修炼遇瓶颈,盼大师指点迷津。”
叶鼎之起身迎客,温和解释:“先生来的不巧,忘忧大师近日出去远游了,估摸着过几日便能回来,您若不急,可在此处暂住等候。”王人孙闻言,虽有失落,却也拱手谢过,应下了暂住的提议。
时光荏苒,转眼到了太和十八年。北离国风云突变,太安帝病重卧床,皇子们为争夺皇位,纷纷拉拢势力,夺嫡之战愈演愈烈。天启城内血光笼罩,无数朝廷重臣因党争被敌对势力的杀手暗杀,史称“六王夺权”。
危难之际,萧若风挺身而出,联合李心月、姬若风、唐怜月与司空长风,创立了“天启四守护”,一面保护忠良,一面暗中调查各皇子异动。
一日,太安帝突然病危,皇子萧燮趁机发动兵变,率领私兵围攻皇宫。萧若风当机立断,带着天启司众人前往平叛,几番激战过后,终于将萧燮及其党羽围困。
萧燮看着围上来的士兵,知道自己大势已去,面对萧若风的质问,他沉默良久,最终只说了句“成王败寇,无话可说”,便拔剑自刎,不愿沦为阶下囚。
就在众人以为风波暂歇时,宫中大监捧着圣旨匆匆赶来,高声宣旨。萧若风心中一紧,上前一把接过圣旨,展开一看,却愣住了——太安帝在弥留之际,竟下旨传位于他!
可萧若风自始至终都没有称帝的念头,他望着手中的圣旨,又看了看身边并肩作战的兄弟,断然开口:“传位谨玉王萧若瑾!”
他从未渴望过九五之尊的位置,只盼能与兄弟们闯荡江湖、护一方安宁。在他心中,萧若瑾沉稳睿智,懂治国、知民心,必定能成为一位造福百姓的好君王。最终,在萧若风的坚持与众人的支持下,萧若瑾顺利登基。
萧若风就这样奔向属于自己的命运,在他心中还是哥哥更重要
新帝即位后,册封易文君为“宣妃”。
明德帝正式开始自己的统治,明德三年以前江湖朝堂也没啥事
温佑安在青州的生活继续,还遇到了“老朋友”
作者说其实我感觉原剧中影宗也没帮上啥忙,易文君回不回来完全没啥影响(对于那所谓的大局)她只是一个工具人,从头到尾都是(单少白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