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之兴起,根源可追溯至后稷。帝喾的元妃姜嫄,踩踏巨人足印后有孕,生下后稷。后稷擅长农事,尧任用他为农师,封在邰地,赐姓姬氏。历经漫长岁月,传承到古公亶父。那时,戎狄时常侵扰,古公便离开豳地,迁徙到岐山脚下。古公以仁德治理百姓,民众纷纷归附,就此奠定周室的根基。古公去世后,季历即位,继承先辈的美好品德,诸侯都来归服。然而,季历被商王文丁猜忌,最终惨遭杀害。
季历离世后,他的儿子昌继位,这就是周文王。文王生来相貌不凡,天庭饱满、肩膀宽阔,身高十尺,胸前长有四乳。自幼便聪明伶俐,志向远大,把振兴周国当作自己的使命。即位之初,就施行仁政,重视农业,减轻徭役赋税,百姓生活安宁,社会一派祥和。文王特别敬重贤能之士,常常忙到很晚都顾不上吃饭,就为了接待各地贤才。于是,像太颠、闳夭、散宜生这些贤能之人,都纷纷前来投奔,共同辅佐文王成就大业。
文王二年,崇侯虎向殷纣进谗言说:“西伯昌积累善德,诸侯都像影子跟随身体一样归附他,恐怕对殷朝不利。”纣听信了他的话,把文王囚禁在羑里。文王虽被困狱中,却没有消沉,专心将《易》的八卦推演成六十四卦,深入探究天地和人事的奥秘,品德声望愈发崇高。闳夭等人十分担忧,就寻找有莘氏的美女、骊戎的彩色骏马、有熊的九匹好马,以及各种珍奇宝物,通过纣的宠臣费仲献给纣。纣非常高兴,说:“这些东西随便拿出一样,都足够让我释放西伯,何况有这么多!”于是赦免了文王,还赐予他弓箭和斧钺,赋予他征伐的权力。
文王获释后,更加努力地推行德政,关爱百姓,诸侯听说后,大多背叛纣王而归顺周。三年,文王出兵征伐犬戎,一战告捷,消除了边境祸患,周的西部边境得以安宁。四年,又征讨密须,密须凭借险要地势坚守。文王运用奇谋,军队纪律严明,最终平定密须,周的疆土在西北方向得到拓展。
五年,虞、芮两国因争田产产生纠纷,无法解决,就一起来到周国,请求文王评判。进入周境,他们看到耕地的人互相礼让田界,走路的人互相让路;进入城邑,男女分道而行,老人无需自己背负重物;来到朝堂,士人礼让大夫之位,大夫礼让卿之位。两国国君看到这种礼让的风气,感慨地说:“我们所争夺的,正是周人认为可耻的,还去干什么呢?只会自取其辱罢了。”于是互相礼让,各自回国。诸侯听闻此事,都说:“西伯大概是受天命的君主。”从此,归附周的诸侯有四十多个,周的声威在四方日益远扬。
六年,文王征伐耆国,耆国城池坚固、粮草充足,攻打了很久都未能攻克。文王亲自督战,围困数月,城中粮草耗尽、援兵断绝,耆国才投降。攻克耆国后,文王打算攻打崇国,先向散宜生咨询计策。散宜生说:“崇国是殷朝的重要方国,城墙高大,护城河深邃,人口众多,兵力强盛,不可轻易进攻。您想要讨伐它,应当先修养文德,让百姓被您的仁德感召而归附,然后再谋划也不迟。”文王听从了他的建议,修明政治,推行仁义,崇国百姓听说后,有不少人前来投降。
七年,文王兴兵讨伐崇侯虎。崇城又高又厚,攻打了好几个月都没有成功。文王命令南宫适、辛甲大夫等人率领军队,绕城修筑堡垒,将其围困。又建造灵台,挖掘灵沼,观测天文,与百姓共享欢乐。崇国百姓被文王的仁德所感动,过了三个月,打开城门投降。文王攻克崇国后,把都城迁到丰邑,周的政治中心就此东移,为日后向东进军灭掉商朝奠定了基础。
八年,文王在孟津大会诸侯,诸侯全部到齐,都请求讨伐纣王。文王说:“天命难以捉摸,姑且再等等吧。”于是率领军队返回。当时文王虽有灭掉商朝的志向,但仔细分析形势,知道商朝气数未尽,所以隐忍积蓄力量,等待时机。
九年,文王在丰邑,让世子发监理国政,自己率领军队巡行征伐,平定那些不服的势力。周的疆土不断扩大,东边到长江,西边到黄河,南边到淮河,北边到太原,天下三分之二的土地都归属于周。这一年,文王回到丰邑,致力于文治,制定礼仪,创作音乐,教化百姓。他礼贤下士的作风更加突出,四方的贤士纷纷前来归附,都乐于为周效力。
十年,文王卧病在床,知道自己时日无多,就把世子发叫到床前,告诫他说:“我从即位以来,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懈怠,一心守护天命。如今商纣无道,天下人心背离,周的兴起是天命所归。你要恭敬地修养德行,不要忘记我的志向,一定要完成灭商的大业。”世子发流着泪接受遗命。不久,文王去世,享年九十七岁,在位五十年。
文王一生,心怀仁爱,敬重贤士,用仁政治理国家,以文德感化百姓。虽然生前没能看到商朝的灭亡,但已为周取代商朝奠定了坚实基础。后世追念他的德行,尊称他为“文王”,将他视为楷模。史臣评论说:“文王的品德,就像初升的太阳,又像高悬的明月。他振兴周国,并非一朝一夕的功劳,实在是历代积累善德的回报。凭借仁爱赢得众人拥护,依靠德行使人归服,所以能拥有天下三分之二的土地。虽然没有登上天子之位,但他的功绩与帝王同样辉煌。后世子孙承蒙他的恩泽,最终成就大业,也是理所当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