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6章 辞旧迎新,归心悟禅
    
归源境的腊月二十八,雪终于停了,阳光透过槐树枝洒在院子里,把积雪映得发亮。阿婆一早就在厨房里忙活,蒸归源籽馒头、煮红豆甜汤,蒸笼里的热气裹着麦香飘出来,引得八戒在门口转来转去:“阿婆,馒头啥时候好呀?俺的肚子都开始唱‘空城计’了!”
孙女儿穿着阿佛洛狄忒缝的新棉袜,蹦蹦跳跳地帮阿婆递碗筷——她的袜子上绣着小小的归源花,是阿佛洛狄忒特意给她绣的。“猪叔叔别急,”她举着个木勺,“阿婆说要等馒头飘出三层香,才好吃呢!”
屋里,众人正忙着“辞旧”:沙僧拿着扫帚,把屋角的灰尘扫得干干净净,连窗台缝里的蛛网都没放过;悟空用金箍棒把粮仓的木盖擦得发亮,棒身上的纹路都透着光;赫淮斯托斯在门口挂红灯笼,灯笼是用之前拆棚剩下的粗布做的,外面糊了层红纸,他还在灯笼上刻了“归源”两个字,字里藏着小小的归源花;阿瑞斯则帮着贴春联,春联是唐僧写的,墨汁里混了点归源果的汁,干了之后泛着淡淡的甜香。
“以前在奥林匹斯山,过年只会跟诸神喝酒,”阿瑞斯拿着浆糊,小心翼翼地把春联贴在门框上,“现在觉得贴春联、扫灰尘比喝酒有意思,心里亮堂。”赫尔墨斯背着布信袋,从邻村回来,信袋里装着王大叔送的年画——画的是丰收的田垄,上面还题了“岁岁平安”四个字:“王大叔说这画贴在屋里,明年准能再丰收!”
阿佛洛狄忒在给每个人准备新年礼物:给沙僧的是绣着“护苗”二字的帕子,方便他拂苗上的雪;给悟空的是用麻线编的金箍棒套,能防止棒身生锈;给八戒的是个布口袋,专门用来装归源果干;给唐僧的是块细棉布,用来包经卷;给孙女儿的是个小布偶,布偶的衣服上绣着她最喜欢的向日葵。“以前只会送金玫瑰,”她把礼物放在木盘里,“现在觉得这些‘有用’的礼物,比金玫瑰更让人开心,能想着大家的需要,心里踏实。”
下午,众人一起去田垄旁“祭田”——这是归源境的老规矩,过年要给土地送些归源籽馒头,盼着来年土地肥沃、庄稼丰收。沙僧捧着个陶盘,里面放着三个最大的归源籽馒头,还有一小碗红豆甜汤;孙女儿手里拿着束干向日葵,是秋天晒干的,她要把花插在田边,给土地“添点好看”。
田垄上的雪还没化尽,踩上去“咯吱”响。唐僧蹲下来,把馒头轻轻放在田埂上,轻声说:“谢土地护佑,让我们今年丰收;盼来年继续滋养,让苗长得壮、穗结得满。”阿瑞斯也跟着蹲下来,学着唐僧的样子,把甜汤倒在土里:“俺以前不懂这些,现在觉得,这不是‘迷信’,是记着土地的好,记着咱们吃的每一粒粮,都来自土地的恩。”
祭完田,大家坐在田垄旁的石头上,晒着太阳聊天。赫尔墨斯掏出个小本子,上面记着明年的计划:“春天要先种两亩归源籽,再种一亩豆子,还要在田边种些向日葵;夏天要多准备些驱鸟的铃铛,还要熬些防虫害的草药;秋天收穗时,要请邻村的人来一起热闹……”
“俺还要学编竹筐,”孙女儿举着小手,“秋天收穗时,俺能用竹筐装籽,不用阿婆帮忙!”众人都笑了,阿婆摸了摸她的头:“好,开春阿婆教你编,咱们的孙女儿要变成‘小能手’啦!”
傍晚,年夜饭做好了,满满一桌子菜:归源籽馒头、红豆甜汤、烤红薯、腌野菜,还有阿婆特意做的归源果糕,糕上用红豆摆了个“福”字。众人围坐在桌边,举杯(杯子里是熬热的归源果汁),唐僧笑着说:“今年咱们一起种粮、一起护苗、一起丰收、一起冬藏,靠的是彼此的帮衬、对万物的慈悲、对日子的热爱——这杯,敬归源境,敬咱们每一个人,敬明年的好日子!”
大家一起碰杯,果汁的甜混着心里的暖,比任何美酒都醉人。八戒咬了口归源籽馒头,含糊地说:“这馒头比俺在高老庄吃的还香!明年俺要多帮着翻地,让馒头更甜!”悟空拍着他的肩:“算俺一个!俺的金箍棒翻地最稳,还能帮着引水,不让苗缺水!”
饭后,众人坐在火塘边守岁。孙女儿趴在唐僧腿上,听他讲经卷里的“辞旧迎新”:“‘辞旧’不是忘了过去,是记着过去的好,把不好的放下;‘迎新’不是盼着惊天动地的事,是盼着寻常的日子能继续暖,盼着身边的人能一直平安——这就是‘归心’,心归到日子里,归到彼此的陪伴里,就是最好的‘禅’。”
赫淮斯托斯在火塘里加了些松果,火苗“噼啪”响,映得每个人的脸都暖暖的。阿佛洛狄忒拿出缝好的新棉袜,分给大家:“穿上新袜子,明年走路不冻脚,能走更远的路,帮更多的人。”阿瑞斯接过棉袜,摸了摸上面的针脚,轻声说:“以前觉得‘战神’要靠战锤证明自己,现在觉得,靠一双暖脚的棉袜、靠帮大家翻地护苗,更像‘战神’——护着日子暖,比打赢胜仗更厉害。”
亥时末,赫尔墨斯从布信袋里掏出几个小灯笼,是邻村孩子做的,里面点着小蜡烛:“咱们去田垄边放灯笼吧!王大叔说,守岁时放灯笼,能照亮明年的路,让苗长得更壮!”众人拿着灯笼,走向田垄,灯笼的光在雪地里连成一串,像条暖烘烘的光带,把田垄照得亮堂堂的。
孙女儿提着小灯笼,蹲在田边,对着土地轻声说:“土地爷爷,灯笼亮不亮?明年俺们还来给你送馒头,你要让苗长得高高的,好不好?”灯笼的光映在她脸上,眼里满是期待,像藏着星星。
子时到了,远处传来邻村的鞭炮声(是用竹筒做的,不会伤人),归源境的火塘里,赫淮斯托斯添了最后一把柴,火苗窜得老高,映得满屋子通红。众人一起鼓掌,孙女儿欢呼着:“新年到啦!新年到啦!”
唐僧拿起经卷,在空白页上写下:“辞旧非弃过往,是怀感恩;迎新非求神迹,是守寻常。归心于田垄,便懂土地之恩;归心于彼此,便懂共生之暖;归心于日子,便懂禅之真——这便是‘归源’的终极意:心归处,便是禅;人相守,便是暖;日子如常,便是福。”
大年初一的清晨,孙女儿是被院子里的笑声吵醒的——王大叔带着邻村的人来了,手里捧着红薯、豆子,还有孩子们做的雪偶。众人在院子里堆雪人、烤红薯、喝甜汤,笑声飘出院子,和着阳光里的雪香,暖了整个归源境。
阿瑞斯带着孩子们在田边跑,教他们怎么辨认雪地里的脚印;阿佛洛狄忒和女人们坐在屋里缝布偶,要送给邻村的孩子;沙僧和王大叔聊着明年春耕的计划,连犁要怎么修、籽要怎么选都聊得仔仔细细;唐僧坐在槐树下,看着眼前的热闹,手里的经卷摊开在“归心”那页,风一吹,书页轻轻晃,像在和春天打招呼。
归源境的新年,没有惊天动地的仪式,只有寻常的陪伴、简单的分享、真诚的期盼——却在这些日常里,藏着最真的“归心”,藏着最暖的“禅”。就像田垄里的雪,看似冷,却藏着春天的苗;就像火塘里的火,看似小,却暖着每个人的心;就像众人的笑,看似平常,却映着归源境岁岁绵长的“真”。
甜汤的香又飘了过来,阿婆喊大家喝甜汤,众人笑着围过去,孙女儿拉着阿瑞斯的手,蹦蹦跳跳地说:“阿瑞斯叔叔,明年春天咱们还要一起种籽,一起护苗,一起等丰收,好不好?”阿瑞斯笑着点头:“好!不止明年,以后每一年,咱们都一起,把归源境的日子过得像甜汤一样,暖乎乎、甜丝丝的!”
经卷放在槐树下的石桌上,空白页上的“归心”二字,在阳光下泛着柔光——这就是归源境的故事,关于守护,关于共生,关于归心;关于在寻常日子里悟禅,在彼此陪伴里取暖,在岁岁平安里,把“归源”的真,传得很远很远,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