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5章 芒种收麦,归仓悟禅


归源境的芒种,天刚蒙蒙亮,田垄里就飘起了麦香——麦穗已彻底变黄,沉甸甸地垂着,风一吹,麦浪翻滚,像铺了层金毯。今天要开始收麦,众人扛着镰刀、推着板车往麦田去,连孙女儿都背着小竹篮,要去捡掉落的麦穗。“阿婆,收麦是不是要把所有麦穗都割下来,放进粮仓里呀?”孙女儿的小脸上满是期待。
阿婆握着镰刀,在麦垄间站定:“是呀,收麦是‘归仓’,把一年的辛苦都收进仓里,把希望也存起来。割麦要‘快’还要‘稳’,快了能赶在雨天前收完,稳了能少掉麦粒,一颗麦粒都不能浪费。”她弯腰割下第一把麦,麦穗整齐地握在手里:“就像过日子要‘抓紧时机’,该忙的时候就得好好忙,不然机会错过了,日子就会空落落的。”
收麦的第一桩事是“割麦”。沙僧的镰刀磨得锃亮,他弯腰弓背,左手扶着麦秆,右手挥镰,“唰唰”几下就割下一大把,麦茬齐整,没漏一根麦穗:“割麦要‘低割’,麦茬留得短,能少浪费麦秆,还方便后续耕地。”他教孙女儿握镰刀的姿势:“手指要扣紧刀柄,刀刃对着麦秆根部,用力要匀,不然会割到手。”孙女儿学着比划,虽割得慢,却格外认真,每割下一小把,就高兴地举给沙僧看。
阿瑞斯负责“捆麦”。他把割下的麦子拢成小捆,用麦秆拧成绳,把麦捆绑得紧实又不散:“麦捆要‘绑牢’,不然搬运时会散,麦粒会掉。”他绑好一捆,放在板车上:“以前在战场,包扎伤口要绑紧,不然会流血;现在捆麦要绑紧,不然会丢粮,都是‘护好根本’的事。”
赫淮斯托斯推着板车“运麦”。板车上铺着粗布,防止麦粒掉落,他拉着板车在田垄间行走,脚步稳当,没让麦捆晃动:“运麦要‘平走’,田垄不平,得避开坑洼,不然板车颠,麦粒会漏。”他教孙女儿帮着扶麦捆:“扶的时候要轻,别把麦穗碰掉,每一颗麦粒都来之不易,得好好护着。”
芒种的日头毒辣,正午时晒得地面发烫,众人却没歇着,连汗水滴在土里都没工夫擦。阿佛洛狄忒带着女人们在麦田旁搭了“歇脚棚”,煮了绿豆汤,还准备了麦饼,让大家累了能喝口凉汤、吃口热饼:“天热,得多补水分,别中暑了。收麦是大事,得靠大家一起扛,谁都不能倒下。”她给孙女儿擦了擦额头的汗:“累不累?要是累了就歇会儿,别硬撑。”孙女儿摇摇头:“俺不累,俺要帮着捡麦穗,一颗都不能浪费!”
收麦的间隙,王大叔带着邻村的人来帮忙,他们扛着镰刀,推着板车,一到麦田就忙活起来:“俺们村的麦昨天收完了,知道你们这边麦多,就过来搭把手!”八戒见人多,干劲更足了,割麦的速度都快了不少:“人多力量大,咱们早点收完,就能早点吃新麦饼!”
唐僧坐在歇脚棚旁,看着眼前热火朝天的收麦场景,听着镰刀割麦的“唰唰”声、板车滚动的“轱辘”声,还有众人的谈笑声,拿起经卷,在空白页上写下:“芒种收麦,非仅收粮,是悟‘归仓’;割捆运麦,非仅劳作,是悟‘圆满’。快割稳捆,是惜力惜时;邻里互助,是惜情惜缘;颗粒归仓,是惜福惜劳——这便是‘归仓禅’:不在贪求多收,在颗粒不丢;不在炫耀成果,在踏实归仓,让粮归仓得安,人归心得稳,日子归常得暖。”
阿瑞斯喝着绿豆汤,看着板车上堆得满满的麦捆,轻声说:“以前总觉得‘荣耀’是打赢胜仗、获得赏赐,现在才懂,‘归仓’的踏实比任何荣耀都珍贵——看着麦粒一颗颗进仓,知道一年的辛苦没白费,日子能安稳过下去,这才是真的幸福。”
傍晚时分,夕阳把麦田染成金红,第一天的收麦任务终于完成,板车上的麦捆堆得像小山,众人推着板车往粮仓去。孙女儿跟在后面,还在捡田垄里掉落的麦穗,哪怕只有一颗,她也小心翼翼地放进竹篮里:“不能浪费,这些麦粒也能磨成粉,做成小饼。”
赫尔墨斯送信回来时,特意去了粮仓,帮着众人卸麦捆:“镇上的粮商派人来说,明天要过来看看麦的质量,要是好,就按之前说的价收。”他还带来了邻村孩子的消息:“孩子们说明天要过来帮着捡麦穗,还想跟着一起晒麦。”
孙女儿一听,高兴得跳起来:“太好了!明天俺教他们捡麦穗,还要带他们看粮仓!”阿婆笑着点头:“好,咱们明天早点起,先把今天收的麦摊开晒,等晒透了再进仓,这样麦不容易发霉。”
夜深了,归源境的灯还亮着。粮仓旁的空地上,晒好的麦子堆成了小山,众人还在忙着把麦子装进麻袋,运进粮仓。阿婆和阿佛洛狄忒在厨房煮新麦粥,新麦的清香飘满了整个归源境;沙僧在整理收割工具,把镰刀擦干净,把板车修好;阿瑞斯坐在粮仓旁,听着麦粒倒进粮仓的“哗哗”声,像听着最动听的歌。
孙女儿趴在阿婆腿上睡着了,手里还攥着一颗晒干的麦粒,嘴角带着笑。阿婆轻轻把麦粒从她手里拿出来,放进小木盒里,嘴角带着欣慰:“这孩子,连梦里都想着麦粒归仓。”
第二天一早,孙女儿第一个跑到粮仓,看着满仓的麦子,高兴地喊:“阿婆,粮仓满了!咱们今年收成真好!”阿婆走过来,摸了摸她的头:“是呀,收成好,新岁的日子就能更踏实。走,咱们去晒麦,等晒好了,就给你做新麦饼吃!”
归源境的芒种,在收麦的归仓里,在麦粒的香里,在邻里的情里,慢慢走向盛夏——没有惊天动地的事,只有对劳作的尊重,对成果的珍惜,对日子的热爱,却在这些日常里,藏着最真的“禅”,藏着最暖的“归源”。
悟空和八戒去晒麦,把麦粒摊开在晒场上,时不时翻动,让麦子晒得均匀;阿瑞斯和赫淮斯托斯则去检查粮仓的密封性,防止受潮;赫尔墨斯背着布信袋,要去镇上送信,告诉粮商麦已收好,随时可以来验质量。
粮仓里的麦子安静地“住”在仓里,等着被磨成粉、做成饼;归源境的人们,也在这份“归仓”的踏实里,守着仓,护着粮,悟着禅,把日子过得像芒种的麦浪,金灿灿、沉甸甸,带着对过往的感恩,对未来的期盼,把每一个寻常的日子,都过成了最踏实的幸福。
槐树下的经卷摊开在“归仓”那页,风一吹,书页轻轻晃,像在和粮仓里的麦子对话。上面的字迹透着温润:“归仓非终点,是新岁的起点;收麦非结束,是劳作的循环。芒种收麦如此,人生亦如此——懂‘珍惜每一份劳作,守护每一份成果,感恩每一份帮助’,方能岁岁丰收,年年安稳,绵长不息。”
傍晚的夕阳把晒场染成暖黄,孙女儿和小远坐在晒场旁,分享着一块新麦饼,聊着秋天要种新的庄稼、冬天要酿新的米酒。他们的笑声混着风里的麦香,飘得很远,很远——这便是归源境的芒种,收着麦,归着仓,悟着禅,把春天的绿,都变成了夏天的金,把寻常的时光,都过成了最踏实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