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9章 深秋收豆,存暖悟禅
    

归源境的深秋,风里带着凉意,田垄里的豆苗已长到半人高,翠绿的枝叶间挂满了豆荚,有的豆荚已微微泛黄,轻轻一碰,能听到里面豆子碰撞的“沙沙”声——今天要收豆,众人扛着镰刀、提着竹篮往豆田去,连孙女儿都背着小布兜,要去摘最饱满的豆荚。“阿婆,收豆是不是要把豆荚都摘下来,晒干净,再把豆子剥出来呀?”孙女儿的小脸上满是期待。
阿婆握着镰刀,在豆田旁站定:“是呀,收豆是‘存暖’,把豆荚摘下来,晒透剥出豆,存进陶瓮里,冬天就能用豆子做豆腐、煮豆汤,暖身子也暖日子。”她弯腰摘下一个饱满的黄豆荚,轻轻剥开,里面的黄豆圆润饱满:“摘豆要‘选熟的摘’,黄的豆荚才熟透,豆子才饱满,青的还要再长几天——做事也得‘看时机’,时机到了再动手,不然再好的事也成不了。”
收豆的第一桩事是“摘豆荚”。沙僧走进豆田,双手灵活地摘下豆荚,放进身后的竹篮里:“摘豆要‘快’还要‘轻’,快了能多摘,轻了不会把豆苗拽倒,还能让没熟的豆荚继续长。”他教孙女儿摘豆荚,握住豆荚根部,轻轻一掰,豆荚就掉了下来:“别用劲扯,不然会把豆苗扯断,就像待人要‘温和’,别用硬脾气伤了人。”孙女儿学着摘豆,虽摘得慢,却没扯断一根豆苗,每摘下一个豆荚,就高兴地放进布兜里。
阿瑞斯负责“割豆秆”。他拿着镰刀,把摘完豆荚的豆秆割下来,捆成小捆,放在田埂旁:“豆秆能当柴烧,还能埋进土里当肥料,一点都不能浪费。”他割豆秆时动作麻利,豆秆捆得整齐:“以前在战场,武器用坏了也不能丢,能修就修;现在豆秆也不能丢,能利用就利用,都是‘惜物’的事。”
赫淮斯托斯推着板车“运豆荚”。板车上铺着粗布,防止豆荚掉落,他拉着板车在田垄间行走,脚步稳当:“运豆荚要‘稳’,别让豆荚颠掉,每一个豆荚里都藏着豆子,都是咱们的心血。”他教孙女儿帮着扶豆荚:“扶的时候要轻,别把豆荚压破,豆子掉了就找不回来了——过日子也一样,要珍惜每一份收获,别轻易浪费。”
深秋的日头斜斜的,晒在豆田上,带着淡淡的暖意,田垄里满是“哗哗”的摘豆声和“轱辘”的板车声。阿佛洛狄忒带着女人们“晒豆荚”,把豆荚摊在晒场上,铺得均匀:“晒豆荚要‘透’,每天翻两次,让每个豆荚都晒到太阳,这样豆子才容易剥出来,还不会发霉。”她给孙女儿递了个小耙子:“用耙子把豆荚扒松,别让它们堆在一起,不然会捂出潮气。”
孙女儿拿着小耙子,在晒场上扒松豆荚,嘴里还念叨:“豆荚快晒干,晒干了就能剥豆子,冬天就能吃豆腐啦!”扒完一片,她发现几个没摘干净的豆荚,赶紧捡起来,把里面的豆子剥出来:“不能浪费,这些豆子也能煮着吃!”
收豆的间隙,众人坐在田埂旁休息,阿婆拿出带来的豆汤和麦饼,分给大家吃。豆汤是用去年的豆子煮的,带着豆香,麦饼松软可口,吃着格外暖心。王大叔喝着豆汤,指着自家的豆田说:“俺们村的豆也快收了,等收完了,咱们一起做豆酱,留着明年吃!”小远则和孙女儿一起,把掉在地上的豆子捡起来,放进小布兜里:“这些豆子攒起来,能煮一碗豆粥呢!”
唐僧坐在田埂旁的槐树下,手里捧着经卷,看着眼前忙碌的身影和满场的豆荚,提笔在空白页上写下:“深秋收豆,非仅收粮,是悟‘存暖’;摘晒剥豆,非仅劳作,是悟‘蓄暖’。摘豆存粮留暖意,晒豆蓄势待寒冬,邻里互助传温情——这便是‘存暖禅’:不在急着享成果,在存好每一份暖;不在怕着迎寒冬,在蓄好每一份力;让豆子存暖护冬,让人心蓄暖御寒,方能岁岁安康,年年安稳。”
阿瑞斯嚼着麦饼,看着满场的豆荚,轻声说:“以前总觉得‘温暖’是靠炭火、靠棉衣,现在才懂,‘存暖’才是真温暖——存下豆子,冬天有热豆汤喝;存下情分,日子有暖心人相伴。这‘藏在日常里的暖’,比任何炭火都更长久。”
赫尔墨斯送信回来时,特意绕到晒场,带来了邻村药农的消息:“药农说冬天快到了,让咱们多存些干菜,和豆子一起煮,又暖又有营养。”他从布信袋里掏出一张画,是邻村孩子画的“收豆图”,画上是满田的豆荚和弯腰摘豆的人们:“孩子们说,等周末要过来帮着剥豆子。”
孙女儿接过画,小心地贴在晒场旁的墙上:“等他们来了,俺教他们剥豆子,还要带他们吃刚煮好的豆粥!”阿婆笑着点头:“好,咱们把干菜准备好,等冬天来了,就能和豆子一起煮,让大家都暖暖和和的。”
夕阳西下时,收豆的活终于完成,晒场上的豆荚堆得像小山,众人扛着工具往回走,孙女儿却还在晒场旁转悠,把没扒松的豆荚再扒一扒,把掉在地上的豆子再捡一捡:“豆荚要晒好,豆子要收好,冬天才不会饿肚子。”
阿婆看着她的背影,眼里满是欣慰:“咱们的孙女儿,也懂‘存暖’的理了,知道存好豆子,冬天才有暖汤喝,日子才能安稳过下去。”
夜深了,归源境的灯还亮着。阿婆和阿佛洛狄忒在厨房煮豆粥,豆香飘满了整个院子;沙僧在工具屋整理镰刀,把刀刃擦干净;阿瑞斯坐在院子里,看着晒场的方向,想象着冬天喝热豆汤、吃豆腐的场景——那是存暖后的幸福,比任何美好都更让人安心。
孙女儿趴在阿婆腿上睡着了,手里还攥着一颗刚剥出来的黄豆,嘴角带着笑。阿婆轻轻把黄豆从她手里拿出来,放进小木盒里,嘴角带着笑:“这孩子,连梦里都想着存豆子。”
第二天一早,孙女儿第一个跑到晒场,发现豆荚晒得干干的,高兴地喊:“阿婆,豆荚晒干了!咱们可以剥豆子啦!”阿婆走过来,摸了摸她的头:“是呀,今天咱们就剥豆子,把豆子存进陶瓮里,冬天就能随时吃了!”
众人围着晒场坐下,开始剥豆子。阿佛洛狄忒把豆荚捏开,豆子“哗啦”掉进竹筐里;悟空和八戒比赛剥豆,手指翻飞,竹筐里的豆子很快就堆成了小堆;孙女儿和小远坐在一旁,慢慢剥着,还把剥好的豆子放进各自的小布兜里,说要留着做“小零食”。
赫淮斯托斯把清洗干净的陶瓮搬到晒场旁,陶瓮擦得锃亮,等着装豆子。“陶瓮要‘晾干’,里面不能有潮气,不然豆子会发霉,”他教孙女儿把豆子倒进瓮里,“倒的时候要轻,别把豆子撒出来,每一颗都要好好存着。”孙女儿捧着小布兜,把豆子小心地倒进瓮里,看着瓮里的豆子越来越多,眼里满是欢喜。
中午时分,豆子终于剥完,几大陶瓮装满了黄豆、绿豆,整齐地摆放在粮仓旁。阿婆看着满瓮的豆子,笑着说:“有了这些豆子,冬天就不愁了,能煮豆汤、做豆腐、磨豆浆,还能和干菜一起炖,让大家天天都能吃暖饭。”
王大叔带着邻村的人来帮忙,看到满瓮的豆子,也替他们高兴:“你们的豆子长得好,存得也规整,等俺们的豆子剥完,就来跟你们学做豆腐!”阿婆笑着应下:“好呀,到时候咱们一起做,让孩子们也尝尝鲜。”
唐僧站在粮仓旁,看着满瓮的豆子,拿起经卷,在“存暖”那页又添了几行字:“存豆非仅存粮,是存日子的底气;剥豆非仅费力,是剥生活的踏实。一瓮豆子,藏着一冬的暖;一场互助,藏着一世的情。守着这份暖,日子便不会寒;记着这份情,岁月便不会淡。”
傍晚的夕阳把粮仓染成暖红,孙女儿和小远坐在陶瓮旁,分享着刚煮好的豆粥,粥里的豆子软糯香甜,暖得人心里发慌。“明年秋天,咱们还要种更多的豆子,存更多的暖,”孙女儿捧着粥碗,眼里满是期待。小远点头:“好,咱们一起种,一起收,一起存暖!”
归源境的深秋,在收豆的存暖里,在陶瓮的豆子香里,在邻里的互助情里,悄悄走向寒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一茬接一茬的耕耘,一次又一次的守护,把寻常日子里的温暖攒起来,藏进陶瓮,藏进心里,让每一个寒冬都不冷,每一段岁月都踏实——这便是归源境的“存暖禅”,也是最真的生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