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6章 晚秋晒米,存实悟禅

归源境的晚秋,风里带着几分凉意,晒场上的稻粒已晒得干爽,捧在手里沙沙响,透着阳光的暖。众人围着晒场忙碌,要把晒干的稻粒倒进碾米机,剥去稻壳,变成白花花的大米,再筛掉碎米和米糠,才能存进陶瓮——这是收稻后最关键的“存实”,米存得好,冬天才有热粥喝,来年春天也能留着做种子。孙女儿捧着一小捧稻粒,跑到阿婆身边:“阿婆,碾米是不是把稻壳剥掉,就能变成咱们吃的白米啦?”
阿婆笑着点头,指了指碾米机:“是呀,碾米是‘去壳存实’,把没用的稻壳去掉,留下能吃的米芯,就像过日子要‘去虚存实’,把没用的心思抛开,留下踏实的日子。”她帮孙女儿把稻粒倒进进料口,按下开关,碾米机“嗡嗡”转动,白花花的大米顺着出口流进木盆,米糠则从另一头筛出来:“你看,米是‘实’,糠是‘虚’,咱们要的是能填肚子的米,不是只能喂猪的糠——做人做事也一样,得抓‘实在’的,别盯着虚头巴脑的。”
晒米的第一桩事是“碾米”。沙僧守在碾米机旁,不时调整机器的间隙,确保稻壳剥得干净,又不磨碎米粒:“碾米要‘调准’,间隙大了稻壳剥不干净,小了米粒会碎,就得‘刚刚好’。”他教孙女儿分辨好米,抓起一把白米对着光看:“饱满的米透着亮,没有碎粒,这样的米煮出来才香,还能留着当种子。”孙女儿学着挑拣,把碎米放进另一个篮子:“这些碎米能煮粥,也不能浪费!”
阿瑞斯负责“筛米”。他拿着竹筛,把碾好的米倒进筛子,轻轻摇晃,碎米和米糠落在下面的布上,留下完整的大米:“筛米要‘轻晃’,晃得太猛会把好米晃出去,太轻又筛不掉碎米,得有耐心。”他把筛好的米倒进陶瓮,动作轻柔:“以前在战场,筛选兵器要仔细,不好的兵器会误事;现在筛米要仔细,不好的米影响口感,都是‘挑好的留’,日子才过得顺心。”
赫淮斯托斯负责“存米”。他把陶瓮里的米压实,再盖上油纸,用麻绳扎紧瓮口:“米怕潮怕虫,得把瓮口封严实,还得在瓮底放些干花椒,能防虫。”他教孙女儿放花椒,一小包花椒用纱布包好,轻轻放进瓮底:“放花椒要‘匀’,每个瓮里都放,别让虫子把米蛀了——护米就像护着日子,一点都不能马虎。”
晚秋的日头不燥,晒场上满是“嗡嗡”的碾米声和“哗哗”的筛米声。阿佛洛狄忒带着女人们“晒米糠”,把筛出来的米糠摊在竹席上,晒干后装袋,能喂家里的鸡鸭:“米糠虽不能人吃,却是鸡鸭的好饲料,一点都不能丢。”她给孙女儿递了个小扫帚,帮着把散落的米糠扫到一起:“做事要‘细致’,别让好东西白白浪费,日子是一点一点攒起来的。”
孙女儿拿着小扫帚,认真地扫着晒场,连一粒米糠都不放过:“俺要把米糠扫干净,喂给小鸡,让它们多下蛋!”扫完一片,她发现晒场角落有几粒散落的大米,赶紧捡起来,放进装米的陶瓮:“这是能吃的米,不能丢在地上!”
晒米的间隙,众人坐在晒场旁的树荫下休息,阿婆拿出刚煮好的新米粥,盛给大家:“尝尝新米的香,今年的米碾得好,煮出来又糯又甜。”王大叔喝着粥,连连夸赞:“比去年的米还香!俺家的米还没碾,等会儿也来借你们的碾米机用用,行不?”阿婆笑着应下:“当然行,用完了帮着把机器擦干净就行——邻里间互相借东西,日子才热乎。”
唐僧坐在树荫下,手里捧着经卷,看着晒场上白花花的大米和忙碌的身影,提笔在空白页上写下:“晚秋晒米,非仅去壳,是悟‘存实’;碾筛存藏,非仅劳作,是悟‘留真’。碾米去壳留米芯,筛米除碎留好米,邻里互助留温情——这便是‘存实禅’:不在贪多求全,在留得实在;不在怕繁怕累,在守得真切,让米存实护冬,人留真暖心,方能岁岁无忧,年年踏实。”
阿瑞斯喝着新米粥,看着满瓮的大米,轻声说:“以前总觉得‘富有’是有金银珠宝,现在才懂,‘存实’才是真富有——瓮里有米,锅里有粥,身边有邻里,比啥都强。这‘实在’的日子,才是真的好日子。”
赫尔墨斯送信回来时,特意绕到晒场,带来了邻村药农的消息:“药农说最近天要冷了,让咱们把米瓮搬到屋里,别冻着米,还说他家里有晒干的陈皮,能和米一起存,更防潮。”他从布信袋里掏出一小包陈皮,递给阿婆:“药农让俺带给你们,说这样存的米,煮出来还有陈皮香。”
孙女儿接过陈皮,小心地放进米瓮:“谢谢药农爷爷!俺要把陈皮放好,让米存得更久,还更香!”阿婆笑着点头:“等会儿俺们送些新米给药农,谢谢他的陈皮——来而不往非礼也,日子要互相惦记才好。”
夕阳西下时,晒米的活终于完成,几大陶瓮装满了白花花的大米,整齐地摆放在屋里的角落,米香混着陈皮香,飘满了整个屋子。孙女儿趴在陶瓮旁,看着里面的大米,高兴地说:“有这么多米,冬天能天天喝米粥,还能做米糕,真好!”
夜深了,归源境的灯还亮着。阿婆在厨房煮米糕,新米磨的粉透着香,蒸好的米糕松软可口;沙僧在整理碾米机,把零件擦干净,收进工具屋;阿瑞斯坐在院子里,闻着屋里的米香,想象着冬天一家人围坐喝米粥、吃米糕的场景——那是存实后的幸福,比任何美好都更让人安心。
孙女儿趴在阿婆腿上睡着了,手里还攥着一块刚做好的米糕,嘴角带着米香。阿婆轻轻把米糕从她手里拿出来,放在盘子里,盖好盖子:“这孩子,连梦里都想着新米糕。”
第二天一早,孙女儿第一个跑到米瓮旁,打开瓮口闻了闻,满是米香和陈皮香:“阿婆,米好香呀!今天咱们煮陈皮米粥好不好?”阿婆走过来,摸了摸她的头:“好呀,今天就煮陈皮米粥,让大家都尝尝这存实的香。”
归源境的晚秋,在晒米的存实里,在白米的香里,在邻里的情里,慢慢走向寒冬——没有惊天动地的事,只有对成果的守护,对日子的踏实,对未来的期盼,却在这些日常里,藏着最真的“禅”,藏着最暖的“归源”。
悟空和八戒去给邻村送新米,还带上了阿婆做的米糕;阿瑞斯和赫淮斯托斯则去检查米瓮的密封性,确保米不会受潮;赫尔墨斯背着布信袋,要去镇上送信,信袋里装着新米,送给之前收稻的粮商,感谢他给的好价钱。
陶瓮里的大米在晚秋的暖阳里静静存放,等着被做成一道道美味;归源境的人们,也在这份“存实”的踏实里,守着瓮,护着米,悟着禅,把日子过得像晚秋的阳光,温暖又实在,带着对过往的感恩,对未来的热爱,把每一个寻常的日子,都过成了最踏实的幸福。
槐树下的经卷摊开在“存实”那页,风一吹,书页轻轻晃,像在和屋里的米瓮对话。上面的字迹透着温润:“存实非守旧,是为日子留底气;去虚非挑剔,是为生活留本真。晒米如此,人生亦如此——懂‘把日子过得实在,把人心守得真诚,把成果护得安稳’,方能岁岁无忧,年年踏实,绵长不息。”
傍晚的夕阳把晒场染成暖黄,孙女儿和小远坐在晒场旁,分享着一块米糕,聊着冬天要煮陈皮米粥、做年糕,还要留着最好的米当明年的稻种。他们的笑声混着风里的米香,飘得很远,很远——这便是归源境的晚秋,晒着米,存着实,悟着禅,把秋天的金,都变成了冬天的暖,把寻常的时光,都过成了最踏实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