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笑傲录·第九百九十三章 嵩山雾里辨是非 禅武同修见真如
取经队伍离了福州的烟火巷陌,西行三月有余,脚下的路渐渐从青石板巷变成了嵩山的蜿蜒山道,风里少了鱼丸的鲜香,多了几分古刹的檀香与拳风的沉厚,远远能望见云雾缭绕的嵩山之巅,少林寺的飞檐隐现于苍松翠柏间,寺前的石狮子历经千年风雨,依旧威严端坐,门楣上“少林寺”三字金漆虽有些黯淡,却透着“禅武同修”的庄严。悟空踩着一块被晨露打湿的青石,金箍棒在掌心转了个圈,火眼金睛扫过寺外练功的僧人:“师父,这地方的气场又庄又正,藏着禅心的沉静,也裹着武学的刚劲,像是有人在山门内以武修禅,气息里带着‘内外兼修’的笃定,倒有几分‘以武证禅’的意味。”
唐僧勒住白龙马,龙马踏过铺满松针的山道,四蹄落下时沉稳有力,鼻息间呼出的白雾与山间的云雾相融。他指尖佛珠转得缓了,目光落在山门前一块刻着“禅武同源”的石碑上——石碑旁还刻着“一念成佛,一念成魔”,是昔年方证大师圆寂前以指力刻下,虽历经岁月侵蚀,石纹间却仍留着“明心见性”的通透。“嵩山乃笑傲江湖中禅意与武学交织之地,左冷禅曾因‘五岳盟主’的野心,以阴谋诡计搅动江湖,让嵩山染上戾气;后来方证大师以禅心化解纷争,让此处从权欲之地变为禅修之所。如今少林寺以‘禅为根本,武为枝叶’为宗,每年举办‘禅武会’,只为让世人明白,武不是争强的手段,是修心的途径;禅不是避世的借口,是渡人的舟楫。既是有缘至此,咱们便入寺一访,一来感受这古刹的禅意,二来若能在禅武之间悟得‘真如’真义,也是取经路上的一桩修行。”
八戒揉了揉被山风吹得发僵的脸颊,嘟囔道:“师父说得是,就是这嵩山的雾比福州还浓,呛得俺老猪鼻子都快失灵了。要是寺里有热乎的素斋面,再有点甜糯的罗汉饼,俺倒也乐意陪师父多待几日——当然,能有个烤火的禅房就更好了。”
沙僧已将降妖宝杖横在身后,伸手拨开路边带刺的荆棘:“师父,山道蜿蜒,雾气又重,咱们慢些走,莫要迷失方向。”
众人循着檀香与拳风前行,越靠近“少林寺”山门,空气中的檀香味与松脂香越浓,伴着僧人的诵经声与拳脚碰撞的闷响,在山间回荡。行至寺前的“演武场”,只见一个身穿黄色僧袍的僧人正带领弟子演练“少林罗汉拳”,他眉目沉静,拳势刚劲却不暴戾,每一拳打出都似在诠释“刚柔并济”的真谛,正是方证大师的弟子玄慈方丈;而在他身旁,一个身穿灰色僧袍的老者正为弟子们讲解“禅武同修”的真义,他眉目慈善,语气平和,正是当年亲历五岳纷争的少林高僧玄寂,他见证了左冷禅的野心,也目睹了方证大师的慈悲,如今以“以禅导武,以武修心”教导弟子,将少林的“禅武传承”延续至今。
“玄慈方丈!玄寂大师!”悟空一眼认出玄慈手中的念珠——珠串上的纹路与当年在恒山见的佛经批注同源,纵身跳到演武场中央,金箍棒往地上一戳,“没想到会在嵩山遇到你们!这罗汉拳练得有股子‘禅心压戾气’的味道,比当年听闻的五岳纷争,可清净多了!”
玄慈收拳合十,对着唐僧行礼道:“唐长老远道而来,玄慈有失远迎。近来总在演武场传授拳法,一来是为了承袭方证师父的遗志,二来也是想让弟子们明白,‘拳为外相,禅为内核’,习武若不修心,便如无根之木,终会误入歧途;方证师父曾说,‘武是手段,不是目的,修得一颗慈悲心,方能称得上真正的武者’,这便是咱们少林的初心。”
玄寂大师也抚着胡须,轻声道:“孙仙长,唐长老,老衲活了近百岁,最清楚‘武能救人,亦能伤人’的道理。当年左冷禅为夺盟主之位,不惜用‘寒冰真气’残害同道,最终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连累嵩山蒙羞。我们在此修禅习武,也是想以过往的错,警示今日的人,让江湖多几分禅意,少几分戾气。”
唐僧合十道:“玄慈方丈与玄寂大师所言极是。所谓‘真如’,从来不是靠武功标榜,而是在武学中修禅心,在禅意中明是非。就像这演武场的老松,无论经历多少风雨,始终扎根土壤,只因它从未忘记自己的生长之道——人若能如此,便能在修行路上少走歧路,寻得真正的修心之基。”
正说着,一个少林弟子匆忙从山下跑来,神色慌张:“方丈!玄寂大师!不好了!山下‘夺禅盟’的人来了,说要抢占少林寺,还说咱们‘禅武同修’是欺世盗名,要逼咱们交出‘易筋经’的秘籍,否则就烧了咱们的藏经阁!”
玄慈脸色微沉,却依旧平静:“这些人真是执迷不悟!‘易筋经’记载的是‘洗髓伐毛,明心见性’的修心之法,不是称霸的工具,岂是他们能随意掠夺的?只是他们若在寺前闹事,恐会毁了少林的禅武传承,断了这份‘以武证禅’的初心。”
玄寂大师也蹙起眉头:“这夺禅盟近来在中原一带诋毁少林,蛊惑武人,上个月竟在山下的城镇里冒充少林弟子作恶,败坏咱们的名声,今日敢来挑衅,定是听说‘易筋经’藏着‘速成武功’的秘法,以为能从中习得邪术,满足他们的称霸之心。”
哪吒脚踏风火轮,火尖枪上的红缨猎猎作响:“玄慈方丈莫急!俺去会会他们!要是他们敢撒野,俺一枪就挑了他们的兵器,让他们再也不敢来捣乱!”
悟空也跟着纵身跃起:“俺与你一同去!俺的火眼金睛能辨他们的本心,还能看出他们的‘夺禅’不过是掩盖贪欲的幌子,定能帮着破了他们的阴谋,让这群伪武者知难而退!”
众人跟着玄慈方丈与玄寂大师下山,行至嵩山山麓的“望嵩亭”时,果然见十几个身穿黑衣的汉子手持钢刀,气势汹汹地站在那里,为首的是一个面色阴鸷的汉子,他手中握着一把“破禅刀”,正是夺禅盟盟主武霸天。
“玄慈!别躲在寺里装清高!你们少林表面禅武同修,实则藏着秘籍不肯外传,今日我来,就是要你交出‘易筋经’!要是你们输了,就归顺我夺禅盟,给我当武奴!”武霸天厉声喝道,破禅刀在雾中泛着冷光,身后的帮众们也纷纷举起钢刀,对着亭旁的老松比划,刀风刮得松针簌簌落下。
玄慈上前一步,语气坚定:“武施主,禅武同修,修的是心,不是术。你若真心想修禅习武,玄慈愿为你讲解‘易筋经’的真谛;但你若只为夺经而来,便请回吧——这少林的传承,不是你能亵渎的,更不是你能用来称霸的工具。”
“回?”武霸天眼中闪过一丝凶光,“你一个只会念经的和尚,也敢跟我谈传承!兄弟们,给我上,先砸了这望嵩亭,逼他们交出秘籍!”
黑衣汉子们举着钢刀冲上来,悟空与哪吒立刻迎了上去。悟空金箍棒舞出一团金光,将冲在最前面的几个汉子打飞,同时火眼金睛扫过他们的神情,厉声喝道:“这伙人靠贪欲催动,招式狠戾,破绽在眉心!敖丙,用水劲柔化他们的刀势,莫伤其性命!”
敖丙立刻引动山间的溪流,水流凝聚成柔劲,朝着冲上来的汉子刀招间轻轻一绕,汉子们顿时刀势滞涩,手中的钢刀纷纷脱手,有几个甚至被水流带得失去平衡,摔在雾中的泥地里——他们想起自己曾是普通武师,却因武霸天许诺的“绝世武功”加入夺禅盟的过往。哪吒趁机火尖枪一挥,一道火焰绕着武霸天的破禅刀转了一圈,刀身上的“破禅”二字瞬间被烧得模糊,武霸天吓得连忙松手,破禅刀“哐当”一声落在地上,溅起一片泥水。
玄慈也取出腰间的一串念珠,念珠挥舞间带着禅意的沉稳,轻轻一弹,便将一个汉子的手腕弹麻,让他手中的钢刀落地,却不伤及皮肉——他的动作看似缓慢,却带着禅心的坚定,让中念珠者只觉心口一震,贪欲渐消;玄寂大师则手持一根锡杖,配合玄慈,锡杖轻轻一挡,便将汉子们的钢刀打偏,同时高声喊道:“禅音可化贪,武心能明性!你们若肯放下兵器,少林愿教你们基础拳法,以武修心,以禅导行,莫再被贪欲蒙蔽!”
几个被点醒的汉子望着自己手中的钢刀,眼中泛起悔意,对着玄慈磕头:“方丈,求您原谅我们,我们再也不跟着武霸天作恶了!”
武霸天见手下们纷纷倒戈,兵器也被夺了,心中大怒,从怀中掏出一把“毒针”,朝着玄慈射去:“玄慈,给我去死!”
悟空眼疾手快,金箍棒一挥,将毒针打落在地,毒针落在青石板上,泛起一层黑色的泡沫。悟空纵身跃到武霸天面前,金箍棒一挑,将他掀翻在地,然后一棒子轻轻压在他的背上——这次他收了九成力道,只让武霸天动弹不得,却不伤及他:“还不赶紧认错!不然俺就让你尝尝被嵩山的雾气闷个够的滋味!”
武霸天趴在地上,疼得龇牙咧嘴,却在玄寂大师的诵经声中渐渐软化——那诵经声里没有指责,只有悲悯,让他想起自己小时候因武功低微被人嘲笑,便立志“夺取天下武功”,却渐渐在贪欲中迷失本心的模样。他声音沙哑道:“我……我不该抢夺秘籍,不该败坏少林名声……”
就在这时,一个苍老的声音从人群后传来:“武霸天,知错能改,禅路可通。”
众人望去,只见一个身穿红色僧袍的老尼拄着锡杖走来,竟是当年恒山派慧能尼师的师弟慧远大师,他早年云游嵩山,与方证大师结为好友,以“禅武济世,化解纷争”为志,今日听闻夺禅盟闹事,特意赶来阻止。“玄慈与玄寂以禅武传正道,守少林修心之基,你若真心悔改,便随老衲回寺,帮着澄清被你败坏的名声,归还抢来的武学典籍,以行动赎清罪孽。”
武霸天闻言,对着玄慈磕了三个头:“方丈,是我糊涂,我愿悔改,求您给我一个赎罪的机会!”
玄慈扶起武霸天,轻声道:“贪念本无根,只在放不放。你若真心悔改,少林便给你一个机会——日后便在寺中打理菜园,跟着我们修习禅武,以劳作弥补过错,以禅心洗涤贪欲,或许能明白‘禅武同修’的真义。”
武霸天连连点头,带着手下们跟着慧远大师回少林寺,临走前还不忘回头对着玄慈拱手:“多谢方丈慈悲,我武霸天日后定弃恶从善,不再作恶!”
慧远大师对着取经队伍合十道:“多谢各位仙长相助。若不是你们,今日‘禅武会’怕是要被搅乱,少林寺与藏经阁也难保。”
唐僧合十道:“慧远大师不必客气。禅武之道,本就是彼此唤醒,相互扶持。玄慈方丈与玄寂大师以禅心传递修为之诚,以武学延续正道,这份心意,值得守护。”
当晚,玄慈方丈在少林寺的“千佛殿”摆下素宴,款待取经队伍与前来参加“禅武会”的江湖人士。宴席间,玄慈取出一本泛黄的经卷,正是《易筋经》的手抄本,他轻轻翻开,书页上还留着方证大师的批注:“这《易筋经》不是武功秘籍,是修心宝典。方证师父曾说,‘练此经者,先修慈悲,再练招式,若心有贪念,纵有绝世武功,亦是邪魔外道’。我留下它,不是为了传承武学,是为了警醒——武是外相,禅是内核,若人心不正,再厉害的拳法也只会沦为作恶的工具;若人心向善,哪怕是基础拳招,也能守护正义。真正的少林传承,从不是追求‘武功高强’,是追求‘明心见性’。”
玄寂大师也取出一把古朴的禅杖,杖身上刻着“禅武同源”四字,他轻轻摩挲着杖身:“这禅杖是当年方证大师用来化解五岳纷争的,他从未用它伤过人,却以它的威严震慑了无数邪魔歪道。咱们修禅习武,也是在修炼本心,让每一次出拳都能克制贪念,让每一次诵经都能坚定禅心。就像这禅杖,虽坚硬,却藏着慈悲,这便是‘禅武同修’的真谛。”
唐僧拿起《易筋经》手抄本,指尖拂过书页上的批注,轻声道:“玄慈方丈与玄寂大师所言极是。所谓‘真如’,从来不是靠经卷彰显,是靠日常的修禅与对贪念的克制。就像这殿内的佛像,无论经历多少岁月,始终慈悲端坐,只因它从未忘记自己的渡人之道——人若能如此,便能在修行路上走得更远,寻得真正的修心之本。”
次日清晨,“禅武会”如期举行,玄慈方丈邀请悟空与唐僧作为“禅武见证者”。千佛殿外的演武场上,玄慈与慧远大师一同演练“少林七十二绝技”中的“达摩掌”,掌风沉稳,却少了当年的戾气,多了今日的禅意;玄寂大师则在一旁讲解禅武同修的道理,从方证大师的慈悲,到左冷禅的野心,再到今日弟子们的修心,让众人明白,禅武的真谛不在武功,而在本心。悟空一时兴起,也跟着玄慈学了几招“少林罗汉拳”的基础式,他收起往日的刚猛,动作渐渐变得沉稳,拳风掠过演武场时竟引得周围的雾气渐渐散去,引得众人连连叫好;八戒则坐在一旁,一边吃着罗汉饼,一边听着禅理,脸上满是感慨——那罗汉饼甜糯可口,带着芝麻的香气,让他暂时忘了嵩山的潮湿。
禅武会结束后,众人准备告别嵩山,继续西行。玄慈方丈将一本《少林禅武浅释》手抄本送给唐僧:“长老,这手抄本记载了寺里的禅武心得与修心之理,取经路上若是遇到被贪念蒙蔽之人,或许能让你想起‘以禅导武,以武修心’的道理,多几分对众生的悲悯。”
玄寂大师则给悟空送了一串菩提子念珠:“孙仙长神通广大,却也易被急躁左右,这念珠送给你。闲暇时可捻动念珠,感受禅心的沉静,或许能在你日后降妖时帮上忙,让你更懂以禅制怒,莫被戾气冲昏头脑。”
少林寺的弟子与前来参加禅武会的江湖人士也纷纷拿出自己做的嵩山小吃与清茶,塞到八戒手中:“猪施主,这些你带着路上吃,有你爱吃的罗汉饼和素斋面干料,还有几罐嵩山云雾茶,要是下次再来嵩山,我们请你吃最地道的少林素斋!”
众人谢过玄慈方丈、玄寂大师、慧远大师与少林弟子们,继续西行。玄慈与玄寂大师站在少林寺山门,以诵经声为众人送行,声音里满是期许;慧远大师与弟子们也挥手告别,眼中满是不舍。朝阳从东方升起,将嵩山的雾气染成金色,檀香味与茶香在山间回荡,仿佛在诉说着一段关于禅武、修心与明辨是非的故事,在这座庄严的嵩山圣地久久流传。
唐僧牵着白龙马,走在嵩山脚下的古道上,指尖捻着那本《少林禅武浅释》手抄本:“悟空,你看玄慈方丈与玄寂大师,以禅心传递修为之诚,以武学延续江湖正道,这份‘明心见性’的心境,才是修行的真义。这世间的‘迷惑’,大多源于贪念与执念,若能像少林的弟子般,以禅导武,以武修心,便能在歧路中寻得归途——就像咱们取经,也是在‘修心’中践行‘普渡众生’的使命,让这份善意传遍天下,让每一个人都能在禅武的指引下,寻得本心。”
悟空握紧手中的菩提子念珠,点头道:“师父说得是!俺以前觉得,武功越高、神通越大就越厉害,现在才明白,像玄慈方丈这样,能以禅心制住贪念,才是真正的‘强大’!俺老孙以后再也不总想着炫耀神通了,遇事先沉下心想想,能以理服人就不动手,莫被贪念迷了眼!”
敖丙轻声道:“长老说得对。就像这山间的老松,无论长得多高,始终扎根土壤,只因它坚守修心之念;咱们取经路上的每一次磨难,每一次克制贪念,也都是在‘禅武’中传递善意。这世间的‘强大’,从来不是靠武功盖世,而是靠本心的清明与对贪念的克制,在迷惑中守护众生的正道。”
哪吒摸了摸头,笑道:“俺虽然不懂什么‘禅武同修’的大道理,但俺知道,只要跟着师父和孙兄,多帮好人,多修心养性,不被贪念左右,就能遇到更多像咱们这样清明的人,就是对的!”
八戒一边嚼着少林弟子送的罗汉饼,一边含糊不清地说道:“俺老猪觉得,这罗汉饼真甜!要是前面的地方都像嵩山这样,能让人明辨是非,能遇到好人,还有好吃的,俺就满足了!”
沙僧则默默地守在行囊旁,目光坚定地望着前方:“师父,各位师兄,咱们离西天越来越近了。只要咱们心怀禅意、坚守修心,就一定能顺利取回真经,普渡众生,让天下人都能在清明与修心中,寻得本心。”
阳光洒在取经队伍的身上,将他们的身影拉得很长。西行之路依旧漫长,前方或许还有更凶险的妖魔鬼怪,或许还有更复杂的江湖纷争,但他们心中的信念,却如嵩山的禅意般愈发清明坚定。因为他们知道,取经之路,不仅是为了取回真经,更是为了在“禅武”中传递修心,在“明辨”中守护正道——这便是他们此行的意义,也是他们永远的追求。
白龙马似乎也感受到这份清明,轻轻甩了甩马尾,蹄声踏在古道上,与远处嵩山的诵经声隐隐相合。悟空将菩提子念珠揣入怀中,金箍棒斜扛在肩上,目光望向西方天际——那里云层流转,仿佛藏着西天的佛光,也藏着他们即将抵达的终点。他忽然想起玄慈说的“贪念本无根,只在放不放”,忍不住回头望了一眼嵩山的方向,心中暗道:“俺老孙定不会忘了这份禅心,定要护着师父,取到真经,帮更多人克制贪念,寻得清明!”
敖丙指尖拂过袖中从嵩山带的云雾茶,茶香里还留着禅意的清润。他想起玄寂大师说的“以禅导武,以武修心”,忽然明白,取经路上的每一次相遇、每一次修心,何尝不是一种“禅武修行”?师徒几人目标一致,坚守清明,哪怕前路艰险,也能彼此扶持,这便是最珍贵的“修心之约”。
哪吒把玩着火尖枪上的红缨,想起武霸天悔改时的模样,又想起玄慈以禅心渡人的场景,摸了摸头笑道:“俺现在算懂了,不是所有‘夺禅盟’的人都是坏人,像武霸天这样,肯放下贪念,比什么都重要!”
八戒终于吃完了最后一块罗汉饼,舔了舔手指,嘟囔道:“要是以后每到一处,都有这么好吃的,还有这么多懂禅武的人,取经路上也不觉得累了。”话虽如此,他却悄悄将装着素斋面干料的布包系得更紧了——那是他特意留着,想等遇到饥饿的路人时,分给他们吃,也算尽一份修心之心。
沙僧依旧默默守在行囊旁,行囊里装着嵩山弟子送的小吃与云雾茶,他仔细清点着,将易碎的茶罐小心裹好。他望着唐僧的背影,看着师父指尖始终捻着的《少林禅武浅释》,心中愈发坚定:只要跟着师父,跟着师兄们,守住这份禅意与修心,定能顺利取回真经,不负这一路的相遇与守护。
唐僧停下脚步,回头望着身后的弟子们,眼中满是温和。他将《少林禅武浅释》轻轻揣入怀中,指尖再次捻动佛珠,轻声道:“悟空,敖丙,哪吒,八戒,沙僧,前路虽远,却有禅意相伴;道阻且长,却有修心为灯。咱们继续西行吧,让这份从嵩山悟得的‘明心守正’之暖,传遍更多地方。”
“好!”众人齐声应和,声音在古道上回荡,引得林间的鸟儿振翅飞起,朝着西方飞去。
取经队伍的身影渐渐远去,融入夕阳的余晖中。嵩山的诵经声仍在山间缭绕,老松的枝桠依旧苍劲,仿佛在目送他们,也在守护着那份“禅武同修”的真谛。而他们的身后,古道上留下的脚印,深深浅浅,每一步都印着清明与坚定,每一步都朝着西天的方向,朝着“普渡众生”的初心,坚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