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战国千年
本书标签: 历史  先秦  历史     

无题

战国千年

咸阳宫的硝烟尚未散尽,那宣告“王崩”与“胡亥继位”的尖利声音仿佛还在梁柱间回荡,帝国心脏的每一次搏动都带着惊悸的余波。赵高的矫诏如同铁幕落下,将真相与忠诚隔绝在森严的甲胄与冰冷的刀锋之后。李斯的沉默,蒙毅(或其副手)在震惊中对“遗诏”的初步服从,以及锐士们迅速封锁宫禁的动作,都在为这场仓促的权力交接钉上第一颗棺钉。

然而,帝国的震动远不止于咸阳一隅。

当咸阳宫爆炸的巨响如同丧钟般传遍关中,当“王崩”与“胡亥继位”的消息如同插上翅膀的毒箭,由赵高刻意控制着节奏向外扩散时,关东早已风起云涌。

**楚地烽烟:鲁、邾、费的覆灭**

在遥远的东南,楚将项燕那双如同鹰隼般锐利的眼睛,早已死死盯住了淮泗之地几个夹在楚、齐、魏之间的小国——鲁、邾、费。这些国家,虽已式微,却占据着富庶之地和战略要冲,更是昔日周礼文化最后的象征,对志在恢复旧疆、乃至问鼎中原的楚国而言,是必须拔除的钉子。

咸阳巨变的初步消息(秦王遇刺重伤、宫廷混乱)如同点燃了最后的导火索。项燕不再等待来自郢都的详尽指令(他知道楚王负刍必然乐见其成),果断挥师北上。

* **鲁地哀歌:** 面对楚国的虎狼之师,曾孕育孔圣的鲁国早已失去了昔日的筋骨。象征性的抵抗在项燕摧枯拉朽的攻势前迅速瓦解。曲阜城破之日,最后的鲁君试图以周礼觐见楚将,却被冰冷的剑锋指住咽喉。古老的礼器被践踏,竹简在烈火中化为飞灰,伴随着儒生们绝望的恸哭。楚军铁蹄踏碎了“礼仪之邦”最后的幻影,宣告着一个纯粹以力称雄时代的到来。

* **邾国悲鸣:** 邾国比鲁国更为弱小。其国君试图凭借坚固的小城负隅顽抗。然而,在楚国精良的攻城器械和悍不畏死的士兵面前,城墙如同纸糊。城破后,巷战短暂而血腥。项燕下令,凡持械抵抗者,格杀勿论。邾国宗庙被付之一炬,象征着这个古老小国血脉的彻底断绝。青铜器皿被熔铸为兵器,为楚国的下一场征伐添砖加瓦。

* **费邑烈焰:** 费邑,作为费国的中心,抵抗最为激烈。其领主依托山险,试图固守。项燕分兵围困,断绝水源粮道,同时以精锐攀岩奇袭。一场惨烈的攻防战后,费邑陷落。楚军为了震慑其他潜在抵抗者,也为了发泄久攻不下的戾气,进行了残酷的屠城(或选择性屠杀贵族及抵抗者)。烈焰吞噬了城邑,浓烟滚滚,其景象之惨烈,竟隐隐与咸阳宫那日的烟火遥相呼应。

项燕站在费邑的废墟上,脚下的土地浸透着鲜血。鲁、邾、费三国相继覆灭的消息,如同一道惊雷,在关东诸国间炸响。这不仅是领土的吞并,更是楚国实力与野心的赤裸裸展示,是对秦帝国权威的公开蔑视——秦国正值“国丧”,新君初立,显然无力也无意立刻干涉东南!

**六国暗涌:合纵的幽灵再现**

楚灭三国,如同在平静(实则暗流汹涌)的湖面投下巨石。关东诸国,尤其是魏、赵、燕、齐的宫廷,瞬间被紧张与算计的氛围笼罩。秦王嬴政遇刺“身亡”的消息,经过各种渠道(商旅、游侠、甚至各国细作)的传播和添油加醋,早已变得面目全非,但核心信息震撼人心:那个压得六国喘不过气的巨人,轰然倒下了!继位的,是名不见经传、且由阉宦赵高扶持的胡亥!

希望,一种久违的、近乎疯狂的希望,在六国旧贵族、流亡王孙、乃至一些将领心中燃起。秦国陷入权力交接的巨大混乱,新君威望未立,权阉当道,宿将(如王翦、蒙恬)或被闲置或远在边陲——这难道不是上天赐予的复国良机?

合纵的幽灵,这个自苏秦、张仪时代就萦绕在山东诸国上空,却又屡屡因猜忌和私利而失败的古老策略,再次被激烈地提起。

* **魏国大梁:** 魏王假在残破的宫室中召集心腹。楚国的胜利刺激了他。“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项燕能灭鲁邾费,我大魏为何不能夺回河东、河内?” 使者携带重礼,星夜兼程奔赴邯郸、蓟城,甚至南下寿春(楚都)。

* **赵国邯郸:** 赵王迁(或被废的赵嘉势力)在悲愤与希冀中挣扎。长平之战的阴影犹在,但秦国的虚弱似乎前所未有。李牧虽死,但赵国尚存精锐。合纵抗秦,恢复故土,成为朝堂上最响亮的声音。他们积极联络燕、魏,并尝试接触齐国。

* **燕国蓟城:** 燕王喜与太子丹(若未被杀)的残余势力,对秦国的仇恨刻骨铭心。荆轲、高渐离的“壮举”虽失败,却在燕国被渲染成英雄史诗。秦王的“死”,仿佛是对他们牺牲最好的祭奠。燕国是合纵最积极的鼓吹者之一,派出大量说客,奔走于各国之间,极力渲染秦国内部的混乱和赵高的残暴,强调此刻正是雪耻复国的唯一机会。

* **齐国临淄:** 齐王建和他的丞相后胜,依旧沉浸在“事秦谨”的迷梦中,享受着虚假的和平与富庶。然而,楚国吞并鲁邾费,兵锋直指齐境,秦国的剧变又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让临淄宫廷内部也产生了分裂。一部分大臣忧心忡忡,认为秦若真乱,齐必首当其冲,或被楚侵,或遭秦疑,主张有限度地参与合纵以自保;另一部分则依旧主张严守中立。齐国的态度,成为此次合纵能否成型的关键变量之一。

* **楚国寿春:** 楚王负刍和项燕是此次合纵事实上的核心推手与最大受益者。他们一面消化新吞并的土地,一面以“抗暴秦、复故土”为旗帜,派出能言善辩之士(如春申君旧部或新兴的策士),携带楚国大胜的威势,游说各国。他们承诺楚国将作为合纵长,提供主要兵力,并保证战后利益均沾。楚国需要合纵来牵制秦国主力,以便自己进一步扩张并巩固在淮泗的统治,甚至图谋中原。

**暗流与危机**

合纵的呼声越来越高,各国的使者穿梭于道路,密信在暗室中传递。然而,历史的教训如同幽灵般缠绕:

* **相互猜忌:** 魏恐赵强,赵忌楚霸,燕弱无依,齐首鼠两端。旧怨新仇,领土争端,在“抗秦”的大旗下并未消失,反而可能成为合作的绊脚石。

* **秦国未死:** 赵高在咸阳正疯狂地巩固权力。他深知外部的威胁,一面加紧控制胡亥,清洗异己(目标直指扶苏、蒙氏兄弟),一面命令边境要塞严加戒备,并开始调动尚能控制的军队(如驻守关中的部分中尉军、卫尉军,以及就近的郡兵),准备应对可能的入侵。秦国的战争机器,即使核心受损,其庞大躯体和边军精锐(如北地蒙恬、岭南赵佗)依然具有可怕的毁灭力。赵高需要一场对外的“胜利”来转移内部矛盾,树立新君和他自己的威望。

* **情报迷雾:** 关于秦王嬴政的确切生死(赵高对外宣称已死并开始发丧,但严密控制消息,真相难辨)、秦国内部斗争的具体细节、新君胡亥的真实能力,各国都只能依靠零碎的情报和猜测,这大大增加了决策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咸阳的阴影与东方的抉择**

咸阳宫内,胡亥在赵高的“辅佐”下,战战兢兢地坐在那沾满父亲(或许未冷)鲜血的御座上,听着赵高念诵那些冠冕堂皇的诏令。李斯脸色灰败,他签押确认了那份伪造的遗诏,也等于将自己绑上了赵高和胡亥的战车。他知道,楚灭三国、六国合纵的消息,迟早会像惊雷一样劈进这压抑的宫殿。到那时,赵高会如何应对?是将祸水引向自己这个“丞相”?还是逼迫自己献上应对之策?

殿外,那根搭在幽蓝匕首上的焦黑琴弦,在穿堂而过的风中,似乎又发出了一声低不可闻、却令人心悸的颤音。

而在函谷关以东,广袤的土地上,战争的阴云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积聚。楚国的战旗在鲁邾费的废墟上猎猎作响,六国合纵的使节在道路上扬起尘埃。一个由刺客点燃、权阉引爆、野心家们纷纷下场争夺的乱世,正张开它漆黑的羽翼。帝国的心脏在震颤,而它的躯体,即将迎来更猛烈的风暴。是六国抓住这千载难逢的良机,一举击垮看似摇摇欲坠的秦帝国?还是赵高能利用这外部的压力,完成内部的清洗与整合,让这架恐怖的战争机器再次开动起来,碾碎所有挑战者?

一切,都悬于未定之天。帝国的黄昏,抑或是乱世的黎明?答案,将在血与火中揭晓。

---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

上一章 无题 战国千年最新章节 下一章 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