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东的合纵之声,在楚灭三国、秦国剧变的双重刺激下,终于从喧嚣的议论化作了实质的行动。尽管猜忌与算计如同跗骨之蛆,但在“秦失其鹿”的巨大诱惑和楚国兵锋的威压下,魏、赵、燕三国率先达成盟约。齐王建最终在楚使的威逼利诱和国内主战派的压力下,勉强点头,承诺提供粮秣并开放部分边境通道,但拒绝直接出兵。一个以楚为盟主,魏、赵、燕为骨干,齐为后勤支援的脆弱合纵联盟,在咸阳宫变后的腥风血雨中,仓促成型。
**魏国獠牙:灭韩与收拢**
然而,合纵的号角尚未正式吹响,盟约的墨迹未干,魏国便率先露出了狰狞的獠牙,目标直指昔日三晋兄弟——韩国!
* **新郑悲歌:** 韩国,这个在秦帝国铁蹄下早已名存实亡、仅剩新郑及周边弹丸之地的蕞尔小国,此刻成了魏王假眼中最易得手且必须吞并的肥肉。韩国地处中原要冲,虽小却扼守要道,更是魏国西进或北上的屏障(或障碍)。魏王假深知,若等合纵大军行动,韩国这块肉很可能被楚或赵捷足先登,甚至秦国反应过来后重新控制。他借口“韩地近秦,恐为内奸”、“整合三晋故地以抗暴秦”,在盟约签订后仅数日,便悍然撕毁盟约(至少是默契),命大将率精兵突袭新郑!
* **玉石俱焚:** 韩王安(或其继承人)面对魏国的背信弃义和绝对优势兵力,绝望中选择了最惨烈的结局。在魏军攻破城门之际,点燃了象征社稷的宗庙宫殿,带着最后的王室成员和部分死忠臣子,在烈焰中化为灰烬。新郑城内一片混乱,抵抗微弱而迅速被扑灭。
* **收拢残烬:** 魏王假志得意满地踏进新郑的废墟,一面迅速接管韩国残存的府库、土地和散兵游勇,一面不忘打出“收拢抗秦义士”的旗号。在混乱中,他成功招揽到了几位关键人物:
* **魏豹:** 魏国王室旁支,勇武有力,颇有野心。魏灭韩后,他看清魏王假扩张的意图,主动投效,欲借魏国之力图谋更大发展(甚至复国),成为魏军中的一员悍将。
* **韩广:** 原韩国贵族将领,城破时侥幸逃脱。他对魏国的背刺恨之入骨,但更畏惧秦国。在魏国“共抗暴秦”的号召和现实压力下,暂时隐忍,带着部分韩国溃兵和贵族残余力量依附魏国,寻求庇护和复仇之机,被魏王假封了个虚职安抚。
* **张良:** 这位传奇的谋士在韩国覆灭之际,并未选择殉国或立刻投效魏王。他冷静地目睹了宗庙的烈焰和新郑的陷落,眼中燃烧着刻骨的仇恨与冰冷的理智。他带着几位忠仆和家传的学识、秘藏的典籍(可能包括韩国秘藏的秦地山川图或某些重要情报),悄然遁入茫茫人海,如同水滴入海,消失无踪。他的目标,绝非依附任何一国的屋檐下苟且,而是寻找一个能彻底颠覆秦帝国的支点。
魏国灭韩,极大地增强了自身实力,占据了中原枢纽,但也彻底暴露了其贪婪本性,让本就脆弱的合纵联盟瞬间蒙上了浓重的猜疑阴影。赵、燕、楚皆对魏王假怒目而视,齐王建更是暗自庆幸自己未全力卷入。合纵尚未对秦开战,内部裂痕已然显现。
**沛县风云:刘邦与萧何**
在远离中原核心战场的泗水郡沛县,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小人物,正经历着命运的转折。
* **亭长刘邦:** 新任泗水亭长刘邦,依旧不改其好酒及色的浪荡本性,微薄的俸禄大半丢进了酒肆。这日,他因未能按时完成押送刑徒(或赋税)的任务(可能又是因为喝酒误事或干脆放跑了几个),正被县吏训斥,面临着丢官甚至获罪的风险。
* **狱掾萧何:** 时任沛县主吏掾(后迁为狱掾,掌管监狱和司法)的萧何,以其精于律法、处事公允、善于理财而闻名县中。他早已注意到这个行事不拘小节却颇有豪气与魅力的泗水亭长。当刘邦陷入窘境时,萧何主动出面,利用自己对律法的精通和县衙中的人脉,巧妙地替刘邦周旋开脱,最终使其免于重罚。
* **酒肆夜谈:** 脱困后的刘邦,拉着萧何到常去的酒肆痛饮。酒酣耳热之际,刘邦拍着萧何的肩膀,半醉半醒地感慨:“萧大人!今日之恩,刘季记下了!这鸟亭长,做得忒不痛快!大丈夫生于天地间,岂能郁郁久居人下?你看这天下,秦王死了,六国又闹腾起来,魏国连韩国都吞了!乱世,这才是大丈夫建功立业的时候啊!” 他的眼中闪烁着不甘与野心。
* **萧何的审视:** 萧何端着酒杯,目光深邃地看着眼前这个满嘴酒气却语出惊人的无赖亭长。他敏锐地捕捉到了刘邦话语中那股不甘平庸的劲头和隐隐指向未来的野心。咸阳的剧变、魏国的背刺、合纵的喧嚣…这些遥远的风暴,似乎在这个小小的沛县酒肆里,投射出了一丝微光。萧何没有立刻回应刘邦的豪言壮语,只是淡淡一笑,举杯道:“亭长豪气。只是,饭要一口口吃,路要一步步走。眼下,还是先把亭里的事务理清楚吧。” 然而,他的心中已然埋下了一颗种子。这个看似不成器的刘季,或许……真的不是池中之物?他开始有意识地观察刘邦,并在职权范围内,为刘邦提供一些便利和关键的信息。
**楚营秘谋:西南奇袭与滇国传说**
楚军大营,灭鲁邾费的胜利并未让项燕和年轻的项羽满足。函谷关天险和秦国严阵以待的边军,让传统的东向进攻路线充满了血腥的未知。此时,一些来自西南的奇特传闻,飘入了项燕的耳中。
* **滇国故事:** 有从巴蜀、夜郎一带逃回的楚国商贾或探险者,带回了关于西南方一个神秘国度的传说——滇国。据说其国在滇池之畔,土地肥沃,盛产铜锡,民风剽悍,且拥有独特的冶金和驯象之术。更关键的是,传说中楚国大将庄蹻在百年前曾率军溯沅水而上,穿越蛮荒,最终在滇池称王!虽然与楚国本土断绝联系已久,但“庄蹻王滇”的故事,在楚国故老中仍有流传。
* **项羽的灼热目光:** 当项燕在军帐中提及这些传说时,年轻的项羽眼中瞬间爆发出惊人的光芒。他猛地站起,指着粗糙的羊皮地图上那片模糊的西南区域:“祖父!滇国!庄蹻将军能到的地方,我楚军为何不能?若真能寻得庄蹻后人,得其助力,或至少借其道,大军便可从西南崇山峻岭中穿出,绕过秦军重兵布防的函谷关、武关,溯江(金沙江、长江)而上,直捣巴蜀!巴蜀乃秦之粮仓,若失巴蜀,关中震动,秦军主力必乱!届时我合纵大军再正面强攻,秦必亡矣!” 项羽的声音充满力量,仿佛已经看到了那条充满艰险却通向辉煌胜利的奇袭之路。
* **项燕的权衡:** 老成持重的项燕被孙子的设想震撼了。这条路线充满了难以想象的艰险:毒瘴、猛兽、险峻的山路、未知的土著部落、湍急的江河……成功的几率微乎其微。然而,一旦成功,将是足以改变天下格局的奇功!而且,正面强攻关隘,损失必然惨重,若能开辟第二战场,确实能极大分散秦军力量。他凝视着地图,又看了看孙子那燃烧着战意与渴望的脸庞,沉声道:“此计……太过行险!但,值得一试!羽儿,你立刻挑选军中熟悉山地、水性好的精悍勇士,组成一支精锐斥候。同时,派人多方打探,寻找可能知晓通往滇国路径的向导,尤其是与当年庄蹻将军旧部有渊源者!记住,秘密行事!”
* **项梁的忧虑:** 一旁的项梁(项羽叔父)眉头紧锁:“父亲,羽儿!此计虽妙,然西南蛮荒之地,凶险莫测。且大军调动,如何瞒过秦人耳目?万一不成,折损精锐事小,延误合纵大局事大!” 但项羽的决心已下,项燕也倾向于冒险一搏。楚军内部,一项充满传奇色彩的绝密战略行动,开始悄然部署。
**咸阳的阴霾与帝国的震颤**
咸阳宫内,赵高看着各地雪片般飞来的紧急军报:楚灭三国、魏灭韩、六国合纵已成、魏豹韩广等“余孽”被魏国收编……他的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尤其是魏国灭韩,不仅打乱了他的部署,更让合纵联盟内部生乱,局势更加难以预测。
“一群不知死活的逆贼!”赵高尖利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回荡。他转身对着脸色苍白、眼神惶恐的胡亥,“陛下勿忧!此等乌合之众,各怀鬼胎,难成大事!李斯!”
李斯强忍着肩伤和心中的煎熬,躬身出列:“臣在。”
“速拟诏书!一,斥责魏王假背信弃义,撕毁诸侯之谊(尽管从未存在),灭我大秦藩属韩国(强行将韩纳入秦藩属),罪不容诛!二,诏令北地蒙恬、岭南赵佗,加强戒备,随时听调!三,命函谷关、武关守将,加固城防,死守关隘!四……”赵高眼中闪过一丝阴狠,“诏令各郡县,严查户籍,整备兵甲粮草!凡有通敌、散播谣言、动摇人心者,立斩不赦,夷其三族!让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逆贼,尝尝我大秦铁律的滋味!”
李斯领命,心中却是一片冰凉。赵高的应对看似强硬,实则疲于应付。严刑峻法恐激起更大民变,而调动远在边疆的蒙恬、赵佗,远水难救近火。合纵之势已成,大秦的四面楚歌,已然奏响。
而在帝国西南的群山密林之中,一支由项羽亲自挑选的楚国精锐斥候,在神秘向导(可能是当年庄蹻部下的后裔,或是熟悉西南山道的奇人异士)的带领下,背负着项氏一族扭转乾坤的野望,正悄然踏入那片被迷雾和传说笼罩的蛮荒之地。他们的命运,将与整个帝国的未来紧紧相连。
函谷关外,六国联军的旌旗开始汇集,战争的阴云低垂,压得人喘不过气。而在更遥远的西南,一条隐秘的毒蛇,正试图绕过坚固的盾牌,直刺帝国柔软的后心。
乱世的齿轮,在血与火、阴谋与野心的推动下,加速转动。没有人知道,最终碾碎的,会是摇摇欲坠的帝国,还是看似声势浩大的合纵联盟,亦或是……所有卷入其中的生灵。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