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战国千年
本书标签: 历史  先秦  历史     

无题

战国千年

蜀南密径:藤桥与盐引

楚军踩着湿滑的石阶上山时,山风正卷着雾从谷里涌出来。领路的僰人首领阿朵突然停在崖边——对面的峭壁上,一架藤桥正晃悠悠地悬在半空,藤条上的苔藓绿得发亮。

“这是‘锁云桥’。”阿朵用楚语比划着,“去年山洪冲断了木桥,僰人用老藤编了三个月才接上。”她率先踏上藤桥,藤条发出咯吱的声响,项羽看见她赤脚踩过的地方,苔藓被碾出深绿的印子。

队伍过到一半时,范增突然指着谷底——那里藏着十几个僰人,正往石缝里塞竹筒。“是传信的。”阿朵笑着说,“他们往下游放竹筒,沿岸的部落就知道我们来了。”竹筒里装着盐块——蜀南缺盐,僰人把盐当货币,而楚军带来的二十车海盐,成了最好的“通行证”。

在僰人的寨子里,项羽第一次尝到“瘴泉”。泉水带着点涩,阿朵说喝了能防毒虫。寨墙上挂着秦军的甲胄,甲片被藤条捆着,像一串串风干的鱼。“去年秦军来收粮,被我们推下了山崖。”阿朵摸着甲胄上的箭孔,“他们的刀砍不断老藤。”

范增在火塘边铺开地图,僰人用炭笔在空白处画了条细线。“这是‘暗河’。”阿朵往火里添了块松木,“从这里能通到巴郡的粮仓,只是要泅水走三里地,里面有‘盲鱼’,会咬人的脚。”

项羽摸着寨墙上的藤甲——比湘西的更厚,表面还裹着层树胶。“僰人能编多少?”他问。阿朵指了指寨后的竹林:“五十个妇人,十天能编三十件。但要防秦军的火攻,得在藤甲上涂泥浆。”

夜里,寨子里响起了铜鼓声。僰人围着篝火跳舞,手里的长矛挑着秦军的头盔。项羽看着火塘里的火星,突然对范增说:“三天后攻巴郡。”他指的是暗河的方向,“让僰人带五十个楚兵从暗河走,我们从正面攻城。”

范增咳嗽着点头,药囊里的药丸只剩最后几粒。“巴郡守是个文官,听说只会算粮账。”他把炭笔递给阿朵,“让你的人去下游放消息,就说楚军要打成都。”

阿朵在地图上的“成都”二字旁画了头大象——那是她从楚兵嘴里听来的,虽没见过,却觉得该是很厉害的野兽。

巴郡城下:暗河与粮仓

巴郡的城门在清晨打开时,守军正往城头搬箭。守将站在箭楼里打哈欠——他昨夜收到消息,楚军主力在成都外围,这里最多来些散兵。

他没看见,暗河的出口处,五十个楚兵正攥着僰人给的竹刀。河水从他们的甲胄上往下滴,盲鱼咬出的伤口还在渗血,但没人出声——僰人说,暗河里说话,会引来水蛇。

“咚——”城门外突然传来鼓声。守将探头一看,差点把手里的茶杯摔了——楚军的旗帜在三里外摇摇晃晃,领头的骑兵手里举着个奇怪的东西,像是……大象的鼻子?

就在他发愣的瞬间,粮仓方向突然冒出浓烟。“着火了!”城头上的士兵喊起来。守将往粮仓跑时,正撞见几个浑身是水的楚兵——他们手里的竹刀还在滴血,僰人跟在后面,用藤条捆着粮官。

“暗河……你们怎么知道暗河?”守将的剑刚拔出来,就被阿朵甩出的藤索缠住了手腕。藤索越收越紧,他听见自己的骨头在咯吱响。

项羽骑着马进城时,看见僰人正把粮仓里的稻子装进竹筒。阿朵跑过来,手里拿着个青铜印——是守将的官印,上面刻着“巴郡丞印”。“粮仓里有秦军的军粮,够吃半年。”她指着印上的字,“这个能调附近的县兵。”

范增在粮仓的账本上划了个圈——上面记着秦军的布防,成都的守军果然比巴郡多三倍。“让僰人把稻子运到山上。”他对项羽说,“我们守巴郡,等秦军来救。”

项羽摸着官印上的纹路,突然想起咸阳的宫墙。他听说赵高在宫里养了只白虎,见人就咬。若有一天,他带着象群和僰人冲进咸阳,赵高会不会像这守将一样,连剑都握不稳?

阿朵突然指着城外——有个僰人骑着快马跑来,手里举着个竹筒。“下游的部落说,秦军派了三千人来巴郡。”她倒出竹筒里的字条,是楚兵写的,歪歪扭扭,“带队的是个姓章的将军,据说很会打仗。”

项羽把官印塞进怀里,霸王戟在阳光下闪了闪。“让象群在城外的河滩上列阵。”他对阿朵说,“告诉它们,这次要踩的,不是石弹。”

僰人的铜鼓又响了起来,这次的节奏比昨夜急促。楚兵在城头修补箭孔,僰人在城外的泥地里插竹签——那是他们对付野兽的法子,现在用来对付骑兵。

范增看着项羽的背影,突然觉得这蜀南的山,比湘西的密林更养人。少年的锋芒还在,却多了点耐心——就像僰人编藤桥,知道哪些地方该松,哪些地方该紧。

山风又起时,项羽听见了远处的马蹄声。他握紧霸王戟,看见阿朵把藤索缠在手腕上,僰人的孩子们躲在石头后,手里攥着削尖的竹矛。

这一仗,他们有暗河,有藤甲,有熟悉山路的僰人。更重要的是,巴郡的粮仓里,新收的稻子正散发着香气——那是属于胜利者的味道。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

上一章 无题 战国千年最新章节 下一章 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