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北伐:铁蹄踏燕赵
刘邦在关中稳固民心时,韩信已带着三万骑兵踏上北伐之路。他没走常规栈道,而是沿着长城内侧疾行——那里曾是蒙恬驻守的防线,章邯退守后留下不少废弃的烽燧,正好用来传递军情。
“燕军主力在易水设防,赵王歇想等我们和燕军两败俱伤。”韩信站在烽燧上,望着远处的燕营炊烟,“传我令,派一支小队佯装攻易水,主力绕到燕军后方,烧他们的粮草——记住,只烧军营的,别碰百姓的粮囤。”
燕军果然中计。当他们发现后方起火时,韩信的骑兵已像铁钳般夹住了他们的退路。燕将在乱军中喊话:“愿降!”韩信勒住马:“降可以,但燕地的粮税,需分三成给赵国灾民——去年赵国闹蝗灾,你们见死不救。”
收服燕国后,韩信转头攻赵。赵王歇在井陉口摆下二十万大军,却没想到韩信敢背水列阵。“赵军以为我们没退路就会溃逃。”韩信对士兵们说,“但他们忘了,我们身后是赵国百姓——只要打赢,他们就有粮吃。”
决战那天,赵军的阵型被背水死战的汉军冲散。韩信没杀赵王歇,只削了他的兵权:“你当你的王,但军权归汉军——以后赵国的兵,只用来护百姓,不用来争地盘。”
北伐结束时,韩信带回的不是战俘,是燕赵两地的粮税账簿。刘邦看着账簿上的“麦三万石”“粟五万石”,突然拍着他的肩:“你这哪是打仗,是在给天下收租啊。”
彭城之战:楚歌初起
项羽在彭城听说韩信北伐成功,把霸王戟往案上一摔:“刘邦小儿,敢偷我后方!”他留部分兵力守楚地,亲率五万精锐回师,想一举端了刘邦的老巢。
此时的彭城,还在分裂的余波里挣扎。旧臣们见项羽回来,竟偷偷给刘邦送信:“项羽带的精锐多是骑兵,不善攻城,可在城外设伏。”
刘邦却没设伏。他让人打开彭城城门,在城楼上摆了桌酒:“项将军,咱别打了。你看这彭城,刚种的稻子还没抽穗,打起来又要毁田。”
项羽的骑兵在城下勒住马。他看着城里的百姓正在插秧,田埂上甚至有孩童在追蝴蝶——这场景,比刀枪更让他心头发堵。“你以为我不敢杀进去?”他的声音虽硬,却没下令攻城。
“你敢,但你舍不得。”刘邦举起酒杯,“你在蜀地见过百姓种稻,在关中见过麦囤,你知道这天下的百姓,经不起再折腾了。”他指着城外的稻田,“这季稻子熟了,分你一半。楚地缺粮,我让韩信从燕赵调粟米给你。”
项羽盯着刘邦看了半晌,突然调转马头:“若你敢骗我,我用象群踏平你的关中!”他没攻城,却也没退——五万骑兵就扎在彭城郊外,像在赌气,又像在守护那片刚插好秧的稻田。
垓下之战:最后的楚歌
彭城的和平维持了两年。两年里,刘邦的关中麦囤堆成了山,韩信在燕赵修了水渠,连项羽的楚地也因为有了燕赵的粟米,没再饿死人。但分裂的种子还在——楚国旧臣始终想夺回权力,项羽的部将则觉得“与刘邦分粮”是耻辱。
矛盾最终在垓下爆发。旧臣们勾结了齐国的残余势力,谎称刘邦要偷袭楚地,骗项羽出兵。等项羽带着象群和精锐抵达垓下,才发现被包围——对方不仅有齐军,还有自己人里的叛徒。
“项将军!”刘邦的队伍从外围赶来,却没加入包围,反而在楚军后方筑起营垒,“别打了!是圈套!”
项羽的“山君”焦躁地刨着蹄子,象牙上沾着叛徒的血。他看着包围自己的联军,又看看刘邦的营垒,突然笑了:“我项羽一生打仗,从没让人护着。”他对身边的阿蛮说,“带象群突围,去蜀地——那里的百姓认得你,能活下去。”
“少将军!”阿蛮红了眼。
“走!”项羽拔出剑,“告诉刘邦,楚地的稻田,替我看好了。”
那夜的垓下,没有惨烈的厮杀。项羽带着亲兵冲向联军最薄弱的地方,不是为了突围,是为了给象群开路。当“山君”带着象群冲进刘邦的营垒时,刘邦让人打开了通往蜀地的通道——他知道,这是项羽最后的托付。
项羽战至最后一刻,身中数箭却始终站着。刘邦赶到时,他正望着楚地的方向,嘴里喃喃着“稻子该熟了”。刘邦脱下自己的披风,盖在他身上:“放心,你的象群,我会让阿蛮养着;楚地的稻田,我会让百姓种好。”
定鼎天下:长安的炊烟
刘邦统一天下后,没定都咸阳,选了长安——那里在关中腹地,地势平坦,适合种麦,也离各诸侯国的距离都差不多。
登基那天,他没穿龙袍,穿的是沛县农夫常穿的粗布袍。韩信、萧何、周勃站在他身边,身后是各诸侯国的代表——有章邯(他最终从长城退回来,成了农官),有韩王成,有赵王歇的儿子,甚至有阿蛮(他带着象群回了蜀地,成了那里的“象官”)。
“我刘邦没什么本事,”他对着众人说,“就懂一个理:天下是百姓的天下,不是哪个人的。以后谁要是敢毁田、抢粮、害百姓,不管他是王是侯,都得治罪。”他让人抬来各地的种子——关中的麦、蜀地的稻、燕赵的粟、楚地的豆,一起种在长安城外的田里,“这田叫‘共田’,谁都能种,收了粮,按人口分。”
章邯看着种子入土,突然老泪纵横。他想起蓝田的刑徒、漠北的扶苏、长城的坚守,原来所有的挣扎,最终都为了这一捧能长出粮食的土。
韩信站在田埂上,望着远处的长城。那里的烽燧不再传递军情,改成了传递农时——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收割,鼓声传得很远,像在告诉天下:不用打仗了,该种地了。
长安的炊烟升起时,混着麦香、稻香、豆香。刘邦坐在田埂上,和老农一起吃着新蒸的麦饼,饼渣掉在土里,很快被风吹散,像在给这片刚迎来和平的土地,埋下新的希望。
这天下,终于不用在战火里挣扎了。而那些为和平流过血的人——扶苏、蒙恬、项羽、章邯,还有无数没留下名字的士兵和百姓,都成了田埂下的养分,滋养着新生的安宁。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