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的余晖洒在校园的小径上,林砚和许朝砚并肩走着,周围不时有人投来钦佩的目光。世界文化交流节的热度似乎还没完全散去,他们的名字早已随着那幅壁画传遍了整个校园。
“啧,又来了。”许朝砚低声嘟囔,耳朵尖微微发红。他最不习惯被这么多人关注,手指下意识地摩挲着书包带。
林砚倒是神色如常,嘴角挂着一抹淡淡的笑意,“习惯就好,毕竟接下来还有的忙。”他的语气轻描淡写,但眼神却透着一丝难以掩饰的跃动。
美术社的活动室里,气氛比往常更加热闹。墙上贴满了各种合作邀请函,像是一场无声的竞争。社长站在中央,手里拿着一份崭新的文件,目光直接锁定了坐在角落里的两人。“这次的企业项目,还是你们来负责吧。”他说得斩钉截铁,仿佛这是天经地义。
林砚接过文件翻看起来,眉头渐渐蹙起。“装置艺术……”他喃喃念出这几个字,声音里带着几分思索。许朝砚则已经掏出手机,飞快地搜索相关案例,屏幕的蓝光照亮了他的脸。
为了更好地理解需求,他们决定亲自去企业总部考察。大厅里人来人往,脚步声、交谈声交织成一片。林砚和许朝砚穿梭其中,与不同部门的员工攀谈,试图从琐碎的信息中拼凑出这家企业的灵魂。
“创新不是空话啊,”一位技术研发部的老员工拍了拍桌子,语重心长地说,“我们每天都在尝试新东西,有时候失败比成功多得多。”
另一边,许朝砚通过朋友牵线,请来了几位业内知名的装置艺术家。他们在咖啡馆里聊到深夜,杯盘碰撞的声音伴随着热烈的讨论。一位留着络腮胡的艺术家比划着手势,嗓门洪亮:“动态设计可以大胆一点!别怕冒险,越是突破常规,越能打动人!”
回到学校后,两人开始着手设计方案。林漠除了上课,几乎整天泡在图书馆查阅资料。他在笔记本上画满了草图,铅笔摩擦纸张的声音沙沙作响。而许朝砚则埋头研究材料特性,时不时跑去实验室做测试,额头上沾满灰尘也不在意。
“用金属片怎么样?”某天晚上,林砚忽然抬起头,眼中闪烁着灵感的火花。
“太冷硬了吧,”许朝砚摇头,“我觉得木材会更温暖一些,也贴近自然。”
两人争执了几句,最终达成妥协——结合两种材质,形成对比效果。然而问题接踵而至:如何确保旋转部件的安全性?怎样调节灯光让整体更具层次感?每一个细节都需要反复推敲。
夜深人静时,活动室的灯光依旧亮着。林砚揉了揉酸痛的太阳穴,看着桌上的模型发呆;许朝砚则咬着笔帽,盯着电脑屏幕上的结构图皱眉。空气中弥漫着咖啡的苦涩香气,时间仿佛凝滞了一般。
“要不再试试那个新方案?”林砚开口打破了沉默。
许朝砚愣了一下,随即点头,“好啊,不过得先把计算重新核一遍……”
窗外的风轻轻掠过树梢,发出沙沙的声响,像是在为他们的努力伴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