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真假遗孤风波起
不知何时,京城中悄然流传起一则传言,说摄政王府的小公子沈砚池乃是沈砚辞兄长的遗孤,是被王爷捡回来收养的。这消息如一阵风般,迅速吹遍了京城的大街小巷,引得众人议论纷纷。
一些心怀叵测之人,听闻此讯后,竟生出了歪念。他们或是为了攀附摄政王府的权势,或是妄图从这桩事中谋取私利,纷纷找来年龄相仿的小男孩、小女孩,声称自家孩子才是真正的沈砚池。一时间,摄政王府门前热闹非凡,每日都有不少人带着孩子前来,吵着要见王爷,证明自家孩子的身份。
沈砚辞得知此事后,眉头紧锁,心中满是愤怒与无奈。他明明记得兄长明确提及,仅有沈砚池这一个儿子,如今却突然冒出这么多所谓的“遗孤”。
这日,王府管家李福匆匆走进书房,一脸焦急地禀报道:“王爷,门外又来了好些人,带着孩子,非要面见王爷,坚称他们才是沈家血脉。老奴怎么劝都劝不走。”沈砚辞神色冷峻,冷哼一声:“这些人真是荒谬至极!传本王令,让他们都在门外候着,本王倒要看看,究竟是些什么人在兴风作浪。”
沈砚辞抱着沈砚池来到王府正厅,下方乌泱泱站了一群人,各自牵着或抱着孩子。见到王爷出来,众人纷纷叫嚷起来。
“王爷,我家小儿才是真正的沈砚池,当年我与您兄长有过命的交情,他将孩子托付给我,如今听闻王爷寻子,特来相认。”一个身着绸缎的中年男子抢先说道。
紧接着,一个妇人也哭哭啼啼地说道:“王爷,我这闺女是您兄长与我妹妹所生,当年妹妹难产去世,兄长便将孩子交予我抚养,还望王爷明察。”
沈砚辞听着众人的言辞,心中厌烦不已。他扫视众人,目光如炬,冷冷说道:“本王兄长只有一子,便是砚池。你们莫要在此胡搅蛮缠,妄图蒙混过关。本王自会查明真相,若是有人蓄意编造谎言,欺骗本王,定不轻饶!”
然而,众人依旧不依不饶,场面混乱不堪。沈砚池被这嘈杂的场景吓得往沈砚辞怀里缩了缩,小声问道:“叔叔,他们为什么都说自己是砚池呀?砚池不就在叔叔怀里吗?”沈砚辞轻轻拍了拍他的背,安抚道:“砚池别怕,这些人都是胡说的,你才是叔叔唯一的宝贝侄子,叔叔一定会护你周全。”
沈砚辞深知,此事若不尽快妥善解决,不仅会扰乱王府的安宁,还可能对沈砚池造成伤害。他思索片刻后,高声说道:“既然你们都坚称自己的孩子是沈砚池,那便拿出确凿的证据来。三日后,本王在此等候,若拿不出证据,休怪本王不客气!”说罢,抱着沈砚池转身离去,留下一众面面相觑的人呆立原地。
第七章:伪证乱象生
三日期限渐近,那些心怀鬼胎之人各自打着算盘。一部分人,心中本就发虚,自知无法拿出真凭实据,在沈砚辞的威严震慑下,渐渐打起了退堂鼓,灰溜溜地带着孩子离去,不敢再到王府门前滋事。
然而,仍有一些人利欲熏心,妄图通过伪造证据蒙骗沈砚辞,以达到他们不可告人的目的。其中有个名叫赵富的商人,他听闻沈砚池若真是沈砚辞兄长的遗孤,将来必定身份尊贵,若能冒认成功,自家便可飞黄腾达。于是,他花重金请了京城中手艺精湛的造假师傅,伪造了一份所谓沈砚辞兄长的亲笔书信,信中详细描述将孩子托付给他的经过,还模仿了印章印记,做得几乎可以以假乱真。
还有一个名叫孙媒婆的妇人,平日里就爱搬弄是非、见钱眼开。她为了让自己带来的女孩冒充沈砚池,四处打听沈砚辞兄长当年的旧事,编造出一套看似合情合理的身世说辞,还伪造了一些信物,比如一块刻有沈家标记的玉佩,实则是她花小钱从街边小贩处买来,再找人加工刻上标记的。
随着约定之日的到来,这些执迷不悟之人又齐聚摄政王府。他们怀揣着伪造的证据,自以为胜券在握,脸上竟隐隐透着得意之色。沈砚辞端坐在正厅主位上,面色冷峻,目光如冰,扫视着台下众人。沈砚池站在他身旁,小手紧紧拽着他的衣角,眼中透着一丝害怕与疑惑。
“王爷,我等已按您的吩咐,带来了证据,还望王爷明鉴,让我儿与王爷相认。”赵富率先上前,恭敬地呈上那封伪造的书信。
沈砚辞接过书信,仔细端详,眉头微微皱起。他对兄长的笔迹极为熟悉,这封信乍看之下确实很像,但仔细辨别,便能发现笔画间的生硬与刻意。沈砚辞心中冷笑,却并未当场拆穿。
紧接着,孙媒婆也走上前,呈上那枚伪造的玉佩,声泪俱下地讲述着编造的身世。沈砚辞看着玉佩,心中已然明白这不过是拙劣的骗局。
待众人都呈上所谓的“证据”后,沈砚辞缓缓站起身来,目光从众人脸上一一扫过,冷冷说道:“你们这些证据,破绽百出,竟敢妄图欺瞒本王!真以为本王无法辨别真假吗?”众人听了,脸色瞬间变得煞白,有的开始瑟瑟发抖,但仍有几人嘴硬,强装镇定地狡辩:“王爷,这证据千真万确,还望王爷三思。”
沈砚辞怒极反笑:“好,既然你们执迷不悟,本王这就命人彻查。若查明你们伪造证据,冒充沈家血脉,定要你们付出惨痛代价!”说罢,大手一挥,命王府侍卫将众人连同所谓的证据一并扣押,等候调查。沈砚池仰头看着沈砚辞,眼中满是崇拜:“叔叔好厉害,这些人都骗不了叔叔。”沈砚辞摸了摸他的头,柔声道:“放心,叔叔不会让任何人伤害到你。”
第八章:风波渐息,宠溺依旧
随着沈砚辞一声令下,王府侍卫迅速展开调查,整个京城都因这场风波而暗流涌动。调查的消息如同长了翅膀,很快传遍大街小巷,那些心怀侥幸的人听闻后,心中愈发慌乱。
他们深知,沈砚辞在朝中手段雷霆,一旦被查出伪造证据,后果不堪设想。于是,又有一部分人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恐惧,趁着夜色偷偷溜走,生怕被王府侍卫抓住严惩。短短几日,原本喧闹的王府门前,前来冒充沈砚池的人已寥寥无几。
沈砚辞对于这些人的逃离并不意外,他将全部的心思又放回了沈砚池身上。经历这场风波,他愈发珍惜与沈砚池相处的时光,对小家伙的宠爱更是有增无减。
清晨的阳光透过雕花窗棂,轻柔地洒在沈砚池的床榻上。沈砚辞像往常一样,早早来到沈砚池的房间。小家伙正裹在柔软的锦被里,睡得香甜,粉嫩的小脸微微泛红,小嘴嘟囔着不知在说些什么梦话。沈砚辞轻轻坐在床边,看着这可爱的模样,忍不住伸手轻轻捋开他额前的碎发。
沈砚池似乎察觉到了动静,缓缓睁开惺忪的睡眼,看到沈砚辞后,立刻绽放出一个灿烂的笑容,软糯地喊道:“叔叔。”沈砚辞笑着应道:“小懒虫,该起床啦。”说着,便将沈砚池从被窝里抱了起来,让他坐在自己腿上。沈砚池搂着沈砚辞的脖子,脑袋靠在他的肩上,还带着一丝未睡醒的迷糊。沈砚辞感受着怀里小家伙又香又软的身子,心里满是柔情,忍不住在他脸颊上亲了一口:“我们砚池真是香,抱着就舍不得放下。”
洗漱完毕后,沈砚辞抱着沈砚池来到花园。花园里的花开得正艳,五彩斑斓,香气扑鼻。沈砚辞指着一朵盛开的牡丹,对沈砚池说:“砚池,你看这花多美,就像我们砚池一样招人喜欢。”沈砚池歪着脑袋,天真地问:“叔叔,那我以后也会长得像花一样好看吗?”沈砚辞哈哈大笑:“我们砚池以后肯定比这花还好看,是个英俊潇洒的小公子。”沈砚池听了,开心地笑个不停,笑声在花园里回荡。
到了午后,沈砚辞处理完一些王府事务,又把沈砚池抱在怀里,坐在书房的软榻上,给他讲着有趣的故事。沈砚池听得入迷,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沈砚辞,小脑袋随着故事的情节不时转动。讲到精彩处,沈砚池会兴奋地拍手,然后紧紧搂住沈砚辞的脖子:“叔叔,这个故事真好听,再讲一个嘛。”沈砚辞看着他期待的眼神,宠溺地刮了刮他的鼻子:“好,叔叔再给你讲一个。”就这样,叔侄俩沉浸在温馨的氛围中,仿佛外界的纷纷扰扰都与他们无关,只有彼此陪伴的时光才是最珍贵的。
第九章:懿旨逼婚与战乱出征
大楚王朝的后宫,太后端坐在凤椅之上,面容端庄却透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威严。她深知沈砚辞手握重权,却一直未曾娶妻,于皇家颜面、朝堂安稳皆有不利。思忖再三,太后终是颁下懿旨,将礼部侍郎之女柳诗瑶赐给沈砚辞为正妃,意在通过联姻,进一步稳固皇室与摄政王府的关系。
这道懿旨如巨石投入平静湖面,在摄政王府掀起轩然大波。沈砚辞接到懿旨时,眉头紧蹙,心中满是无奈与抗拒。他一心扑在政务与抚养沈砚池上,对男女之情并无太多向往,更何况,这场赐婚背后的政治意味太过浓重。然而,君命难违,更何况是太后懿旨,沈砚辞只能领旨谢恩。
大婚当日,摄政王府张灯结彩,红绸高挂,处处洋溢着喜庆的氛围。但沈砚辞心中却毫无喜悦之情,他只是机械地完成着各项繁琐的婚礼仪式。而另一边,沈砚池穿着一身喜庆的小衣服,好奇地看着周围忙忙碌碌的人们,不明白叔叔为什么要举行这么盛大的仪式。
就在新婚之夜,正当沈砚辞站在婚房之中,面对头戴红盖头、静静坐在床榻上的柳诗瑶时,王府快马传来急报——边疆战事吃紧,敌国大军压境,来势汹汹,守关将领连连败退,请求朝廷火速增援。沈砚辞脸色瞬间变得凝重起来,国家危亡之际,儿女私情只能暂且抛却。
他看了一眼床榻上的新娘,没有丝毫犹豫,转身便去寻找沈砚池。此时,沈砚池正被乳娘带着在偏厅玩耍。沈砚辞一把将他抱起,神色严肃地说道:“砚池,叔叔要去打仗了,带你一起,我们要保护我们的国家。”沈砚池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小手紧紧抓住沈砚辞的衣领。
沈砚辞抱着沈砚池,身着战甲,大步流星地走出王府。王府外,将士们早已集结完毕,整装待发。沈砚辞翻身上马,将沈砚池安置在身前,一声令下:“出发!”大军如黑色洪流般迅速涌出京城,朝着边疆疾驰而去。
而婚房之中,柳诗瑶依旧头戴红盖头,静静地坐在床榻上。她满心期待着与夫君共度良宵,却不想等来的是夫君未掀盖头便奔赴战场的消息。屋内红烛摇曳,光影在墙壁上晃动,更添几分孤寂与凄凉。柳诗瑶心中五味杂陈,不知自己未来在这摄政王府中,将会面临怎样的命运。
第十章:归朝,少年初长成
三年时光,如白驹过隙,在刀光剑影与金戈铁马中匆匆流逝。沈砚辞与沈砚池辗转于边疆战场,历经无数次恶战,终是成功击退敌国入侵,保家卫国,得胜归朝。
京城百姓夹道欢迎,欢呼声如雷。沈砚辞骑着高头大马,身披战甲,英姿飒爽,尽显摄政王的威严与豪迈。而在他身前,坐着已年满十岁的沈砚池。此时的沈砚池,已从当年那个粉雕玉琢的小娃娃,出落成了一位俊美的小少年。他剑眉星目,鼻梁挺直,眼眸中透着与年龄不相符的坚毅与沉稳,那是在战场上历经磨练所留下的痕迹。
在这三年里,沈砚辞与沈砚池形影不离。战场上,沈砚辞总是将沈砚池护在身后,教他如何在险境中求生,如何洞察敌军的破绽。而沈砚池也展现出了超乎常人的聪慧与勇气,他不仅很快适应了军中生活,还时常能为沈砚辞出谋划策,协助他制定作战计划。每一次并肩作战,都让叔侄俩的感情愈发深厚,沈砚辞对沈砚池的疼爱,也早已深入骨髓,满心满眼都是这个侄子。
大军行至皇宫前,沈砚辞与沈砚池下马,步入宫中面圣。幼帝在朝堂之上对沈砚辞的战功大大嘉奖,言辞间满是感激与敬意。沈砚辞谢恩后,心中却只想着能尽快带沈砚池回到王府,让他好好休息,远离这朝堂上的纷繁复杂。
回到摄政王府,沈砚辞径直带着沈砚池来到他的房间。房间依旧保持着三年前的模样,只是多了几分灰尘。沈砚池看着熟悉又陌生的房间,眼中闪过一丝感慨。沈砚辞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砚池,这里以后就是你永远的家,好好休息,这些年你跟着叔叔受苦了。”沈砚池抬起头,看着沈砚辞,认真地说道:“叔叔,我不觉得苦,能和叔叔一起保卫国家,我很开心。而且,有叔叔在,砚池什么都不怕。”沈砚辞听了,心中一阵感动,忍不住将沈砚池紧紧拥入怀中。
此后的日子里,沈砚辞依旧将沈砚池带在身边,悉心教导。他请来京城中最有名的夫子,教授沈砚池诗词歌赋、兵法谋略;又安排王府中的高手,传授他武艺骑射。沈砚池也不负所望,每日勤奋学习,进步飞速。无论是在书房中挥毫泼墨,还是在练武场上舞刀弄剑,他的身影都显得那样灵动而自信。沈砚辞看着沈砚池一天天成长,心中满是欣慰,仿佛看到了沈家未来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