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提醒⚠️:文学创作请勿代入现实,遇到类似情况请立刻报警,保护自身安全)
雨水像银针般刺入黑夜。季昀看了眼腕表——23:47,早已过了预约时间。他应该锁门回家的,但窗外的暴雨和案头那本《暴力心理学》让他多留了一会儿。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当门铃响起时,他鬼使神差地说了"请进"。
"医生还在营业,真是幸运。”
来人收起黑伞,水珠顺着伞骨滴落在实木地板上。他穿着剪裁精良的灰色大衣,领口别着一枚银质领针,看起来更像画廊老板而非深夜求诊的病人。但季昀立刻注意到了异常——他的手套。真皮,黑色,左手食指处有细微的磨损。
"林世诚先生?"季昀翻看预约簿,"您预约的是上周三。"
"出差耽误了。"男人脱下大衣,露出里面的马甲三件套,"希望现在补上还不算太晚。”
季昀示意他坐下。诊所的暖光灯下,林世诚的面容呈现出一种冷峻的完美——轮廓分明得像雕塑,皮肤苍白得几乎透明。最令人不安的是他的眼睛:虹膜呈现出罕见的浅灰色,看人时有种显微镜般的专注。
"什么问题让您深夜造访?"季昀打开记录本。
林世诚交叠起戴着手套的双手:"我做噩梦。"他的声音低沉悦耳,像大提琴的G弦震动,"关于...s人。"
季昀的钢笔在纸上顿了一下。大多数病人会用委婉说法,比如"伤害他人"或"暴力冲动"。如此直白的坦白通常意味着两种情况:要么是寻求关注的表演型人格,要么是真正危险的个体。
"具体说说?"季昀保持专业语气。
"雨夜,小巷,穿红裙子的女人。"林世诚的视线落在季昀的钢笔上,"我割开她的喉咙时,血喷在墙上的形状...像幅抽象画。"
季昀的颈后寒毛竖起。三天前的新闻:金融街后巷发现女尸,红色连衣裙,颈部利刃伤。警方未公开血迹喷溅细节。
"梦里你还做了什么?"季昀调整呼吸。
"收集。"林世诚微笑,"一缕头发,一片指甲,左眼睫毛...都是美好的纪念品,不是吗?"
季昀的胃部紧缩。第二个吻合点——法医报告提到受害者左眼睑异常干净,疑似被擦拭过。
"林先生,"季昀合上笔记本,"这种程度的幻想建议转介精神科医生。"
"可我只信任你。"林世诚向前倾身,季昀闻到他身上混合着雨水和苦杏仁的气息,"我看过你发表的《犯罪共情研究》,很...启发。"
季昀的论文恰恰探讨如何通过理解罪犯心理来构建侧写。现在,一个活生生的研究对象坐在面前,带着令人战栗的熟悉感。
"时间到了。"季昀按下桌下的警报按钮,"下次请准时——如果有下次的话。"
林世诚优雅起身,在门口突然回头:"医生不怕吗?万一是真的呢?"
"这是我的工作。"季昀直视那双灰眼睛,"分辨真实与幻想。"
林世诚的笑容扩大了:"真有趣。你明明闻到了我手套上的血味,却选择相信自己的理论。”
门关上后,季昀才发现记录本上多了一张照片——昨夜雨巷的监控截图,右下角有他的家庭住址。
季昀本该报警的。但当他翻开林世诚的"病历"(显然是伪造的),发现边缘用针尖刺出的盲文时,职业病战胜了理智。那些凸点翻译过来是:《马太福音》26:48。
"那卖耶稣的,给他们一个暗号,说,我与谁亲嘴,谁就是他。”
季昀彻夜未眠。清晨,他拨通了警局朋友的电话,委婉询问连环杀人案进展。挂断后,他做了两件事:将防身匕首放进公文包,以及预约了安保公司升级门锁。
但当他傍晚回到家时,发现玄关地板上积着一小滩雨水。客厅茶几上,三枚人齿排列成笑脸状,旁边是季昀去年在学术会议上演讲的照片——被红笔画了个爱心。
"变态..."季昀颤抖着骂出声,却感到一种诡异的兴奋。二十年来研究犯罪心理,第一次有标本主动走进他的实验室。
第二周林世诚如约而至。这次他穿着深蓝色西装,手套换成了更薄的款式,能清晰看见修长的手指轮廓。
"上次吓到你了?"他舒适地陷在沙发里,像个来做客的老朋友。
季昀故意将咖啡放在他触手可及处:"为什么要选我?"
"因为你最接近理解。"林世诚轻敲太阳穴,"正常心理医生会直接报警,而你...在分析我的行为模式。"
季昀无法否认。过去七天他重读了所有雨夜杀手案报道,甚至做了交叉对比图表。最令他不安的是:林世诚的"幻想"与警方保密细节高度吻合。
"今天想聊什么?"季昀打开录音笔。
"共情。"林世诚摘下手套,露出苍白的手指,"你认为罪犯能感受到受害者的恐惧吗?"
季昀注意到他左手无名指有一道新鲜的割伤:"理论上,反社会人格缺乏这种能力。"
"但我会。"林世诚的指尖划过沙发扶手,"当刀锋切入皮肤时,她们的瞳孔会放大,呼吸变浅,肌肉绷紧...我能尝到那种恐惧,像铜币含在舌下。"
季昀的笔记本上画满了无意义的圆圈。这种细节不可能从新闻报道中获得,除非..
"上周四的雨夜你在哪?"季昀突然问。
林世诚笑了:"终于问对了问题。"他从内袋掏出一张对折的纸,"我的不在场证明。顺便,你咖啡里下的镇静剂剂量不够。"
季昀的血液凝固了。他确实在咖啡中掺了微量安定,但连实验室仪器都难以检测的浓度,这人怎么...?
"别紧张。"林世诚展开纸张——是张精神病院诊断书,"我曾是住院医师,对药物很敏感。另外,你该换家安保公司了,我昨天潜入你家只用了两分钟。
季昀的防身匕首此刻就压在坐垫下,但他不确定是否该用。林世诚显然预料到了他所有防备,这种被完全看透的感觉既恐怖又奇妙地令人着迷
"为什么告诉我这些?"季昀声音嘶哑。
林世诚突然倾身,近到能数清他的睫毛:"因为我想知道...当你理解黑暗时,会不会也爱上它?"
诊疗结束后的暴雨中,季昀站在窗前看林世诚撑伞离去的背影。手机屏幕亮着,是警局朋友刚发来的消息:"你问的那几起案子有新发现,所有受害者都曾接受过心理治疗。”
季昀想起林世诚留在茶几上的诊断书——边缘处有同样的盲文凸点。这次是《箴言》20:27:
"人的灵是耶和华的灯,鉴察人的心腹。”
第二天,季昀没有去诊所。他驱车前往郊区的青山精神病院,调阅十年前的患者档案。管理员嘟囔着"系统故障",但一叠现金解决了问题。
档案室霉味刺鼻。当季昀翻到"S"开头的病历时,一张照片滑落——年轻版的林世诚被束缚衣固定,眼神却清明得可怕。诊断栏写着:"高功能反社会人格,伴病理性说谎倾向。特殊注意:患者会模仿正常情感反应。"
最令人毛骨悚然的是主治医师签名:季明远。季昀的父亲,五年前自s身亡。
雨又下了起来,敲打着档案室铁窗。季昀的手机震动,未知号码发来一张照片:他此刻所在的档案室角落,拍摄角度来自...通风管道。
附言:「遗传真是有趣,不是吗?23:00老地方见,带上你父亲的笔记。——L」
季昀的恐惧中混杂着难以启齿的期待。他终于明白了这场游戏的本质:林世诚不是随机选择的猎物,而是专程来找他的。那些受害者,那些雨夜,都是精心设计的邀请函。
而他,一个专门研究犯罪心理的医生,早已在不知不觉中踏入了凶手的叙事。
当晚23:00,季昀站在诊所门口,钥匙在手中攥出红痕。门没锁,里面一片漆黑。他闻到了熟悉的苦杏仁味,混合着另一种气息——父亲书房里的雪茄香。
"我知道你会来。"林世诚的声音从黑暗中传来,"像飞蛾扑火。"
季昀按下开关,灯光亮起的瞬间,他看到了满墙的照片——所有受害者都曾是父亲的患者。而中央最大的相框里,是父亲坠楼现场的新闻剪报。
"他诊断我们为怪物。"林世诚站在照片墙前,手里把玩着季昀的钢笔,"却从没想过,是谁创造了怪物。"
季昀的公文包掉在地上。匕首、电击器、报警器...所有准备都显得可笑。他早该明白的: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
"最后一个问题。"季昀听见自己说,"为什么是雨夜?"
林世诚微笑着摘下手套,露出满臂自残疤痕:"因为只有那时,没人分得清我脸上是雨水还是眼泪。"
季昀突然冲上前,却不是去拿武器。他抓住林世诚的领口,狠狠吻上那双谈论过无数死亡的唇。血腥味在口腔蔓延,他分不清是谁咬破了谁的舌头。
当警笛声响彻街道时,林世诚已经消失,只留下诊桌上的录音笔。季昀按下播放键,里面是他自己的声音:
"犯罪共情最危险之处,在于理解与认同仅一线之隔。当研究者过于深入黑暗时,可能永远找不到回来的路。"
录音末尾新增了一段雨声,和林世诚的耳语:"下次见面,该你讲故事了,医生。关于你父亲书桌抽屉里的那些...纪念品。"
季昀望向窗外的暴雨,摸了摸口袋里的东西——刚才接吻时,他从林世诚口袋里顺走的:一枚人类臼齿,上面刻着父亲的姓名缩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