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文中的"俚语"
60、70年代,各个地区的特色俚语丰富多样,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也富含地域特色,在写文时可以结合要写的地区进行参考,文章可以更加有代入感。
北京地区(年代文中最常出现的地区)
日常生活用语
对过儿:指对面儿,是北京人对"对面"的一种特殊称呼。
打哪儿来:不是问从哪个地方来,而是问从哪里出发或从哪里经过。
刷夜:指在外面过夜,不回家。
眯瞪一会儿:不是简单地睡一会儿,而是指短暂地休息一下。
倒土:实际上是指倒垃圾,这种称呼可能是为了避讳或显得文雅。
下馆子:指去餐厅吃饭,而不是在家里吃。
窜稀:拉稀的另一种说法,可能更为形象生动。
吐沫星子:指口水,这种称呼可能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
物品名称
起灯儿:指火柴,这种称呼可能与火柴点燃火焰的功能有关。山了红或山里红:指山楂,这种称呼可能是为了与书面语区分开来。
板儿砖:指砖头,这种称呼可能强调了砖头的扁平形状。
笤帚疙瘩:指扫把,这种称呼可能是对扫把形状的一种形象描述。
铺盖卷儿:指被褥,这种称呼可能与被褥被卷起来携带的方式有关。
2勒子:指二锅头酒,这种称呼可能是对酒的一种昵称或简称。社会现象与人物称呼
雷子:指便衣jc,这种称呼带有一定的戏谑和讽刺意味。
佛爷:在公交车上偷钱包的人被称为"佛爷",源于他们偷窃技艺的高超。小玩闹:指小流氓,这种称呼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但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种现象。
拍婆子:指认识女孩或追求女孩,这种称呼可能源于当时的社交习惯。
茬架:指打群架,这种称呼可能强调了打架的规模和激烈程度。
炸猫:指急了或发脾气的状态,这种称呼可能源于猫在受到惊吓时炸毛的现象。拔份儿:指向别人挑衅或显示自己的威风,这种称呼可能源于一种通过挑战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的心理。
递葛:指找茬儿或挑衅的行为,这种称呼可能源于当时社会的一种不良风气。
上海地区(年代文中最常出现的地区)
生活与日常用语
撮几:吃饭。这一俚语简洁明了,反映了上海人对日常生活的直接描述。
白相:玩耍。这个词在上海话中非常常见,用于形容各种娱乐活动。
行尽行是:非常多。这种夸张的表达方式体现了上海人说话时的生动与形象。
奥少:赶快;抓紧。用于催促或提醒他人迅速行动。
闷特:吃瘪;没话说。形容人在言语或行为上受挫的状态。
洋盘:外行。用于形容对某事不了解或不懂行的人。
辣手:厉害;特别麻烦
弄松:捉弄
册那:受挫折后发出的语气词。
人物与性格描述
贼特兮兮:轻佻;不正经。用于形容人的言行举止不够庄重或严肃。
缺西:傻瓜。一种带有戏谑意味的称呼,用于形容人愚蠢或不懂事。
寿头:吃了亏的傻瓜。特指那些因轻信他人而上当受骗的人。
小赤佬/小棺材:市井对小孩子的俗称;也用作骂(年轻)人的话。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
夜壶蛋:胡混、搅局、混水摸鱼
社会现象与行为描述
敲煤饼:嫖娼。这是一个具有时代特色的俚语,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种不良现象。需要注意的是,这个俚语现在已经基本消亡,不再使用。
轧姘头:婚外恋,红杏出墙。用于形容已婚人士与其他异性之间的不正当关系
装样:装傻。形容人故意装作不懂或不明白的样子。
触霉头:时运不济;倒霉。用于形容人遭遇不幸或遇到不顺心的事情。
骂山门:骂街,骂架。
敲竹杠:敲诈,诈骗。
其他特殊用语
架梁:眼镜。这种称呼可能是对眼镜形状的一种形象描述。
戳气:讨厌;烦人。用于形容人或事物令人不快或讨厌。
横竖横:豁出去了。表示一种不顾一切、勇往直前的决心和态度。
立壁角:罚站。这是过去学校或家庭中常用的一种惩罚方式。搞搞路子:让……搞清楚(事情的)状况
其他地区:
天津地区
嘛:什么。
倍儿哏儿:特别有趣。
麻利点:快点。
头摸儿:头一回。
搭搁:闲聊。
得啵:絮叨。
白唬:叙说(贬意)。
念三音:说人闲话。
各扭儿:不团结,有矛盾。
斗闷子:斗气。
广州地区
憨鸠:意指对方是"呆子",有时也用作不满之词,如说人家"憨鸠夹无谱"。
爆伏劲:指那些性情急躁的莽汉,也有唤"禾虫劲"的。
麻甩佬:泛指某些男性。
灰佬:指那些专门挑弄是非、打击别人以达到个人某种目的者,暗喻"做鬼"之意,也有人称之为"鬼头仔"的。
老坑:对老人不尊重的称谓,也有称"老蚊公"的。
头:饭的暗语,下流社会惯用语,吃饭也叫"问沙"。
直板:指新发行未折叠的纸币。
一春水:十块钱的代词。
省镜:漂亮、靓的意思。
散水:歹徒发现情况不妙赶紧逃走之意,也有叫"撇档"的。
贴士:指客人给女工送小费。
黄仔:金戒指的代名词。
打水回:旧社会到妓寨闲逛,妓寨"开果碟"招待,客人此时要拿比平时高出五六倍之利市垫盘底,作为与妓女之见面礼,这称为"打水回"。
其他地区
扯把子(重庆):吹牛撒谎。
敲棒棒(重庆):敲竹杠。
活宝(重庆):爱出洋相又带傻气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