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启航
一九九三年的夏天,柳岗县第一高中的红榜前人头攒动。尧青站在人群外围,听着里面此起彼伏的惊叹声。
"尧青!全县第一!六百八十七分!"
"老尧家这小子真出息了!"
"听说他爸是矿上的,他妈李慧是咱校化学老师..."
尧青的耳朵发烫,手心沁出细密的汗珠。他攥着那张已经被汗水浸湿的录取通知书,荆泽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几个烫金大字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生物医学工程..."尧青低声重复着这个陌生的专业名称,胸口像压了块石头。他梦想的是应用物理系,那个能让他研究宇宙奥秘、探索物质本质的地方。
"青子!"班主任王老师从人群中挤出来,一把拉住他的胳膊,"你爸妈知道了吗?全县第一啊!"
尧青勉强扯出一个笑容:"王老师,我报的是应用物理..."
王老师的笑容僵在脸上,随即又舒展开来:"生物医学工程也是好专业!荆泽大学多难考啊!你爸妈肯定高兴坏了!"
尧青点点头,没再说什么。他知道,以他的分数,如果第一志愿填报应用物理,肯定能上。但县里的指导老师说"稳妥起见",硬是让他把生物医学工程填在了前面。
九月的鹤州热得像蒸笼。尧青拎着父亲用废旧钢管焊成的行李箱,站在荆泽大学古朴的校门前。汗水顺着他的鬓角流下,在洗得发白的蓝色工装衬衫上洇出深色的痕迹。
"同学,新生报到处在这边!"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女生热情地招呼他。
生物医学工程系的迎新点设在医学院楼前。尧青填完表格,领了宿舍钥匙,跟着指引找到了他的寝室。四人间,已经有两个同学到了,正忙着铺床。
"你好,我叫尧青,东河来的。"尧青放下行李,用带着东北口音的普通话自我介绍。
"我是陈明,广东的。"一个戴眼镜的瘦高个男生伸 出手。
"张建军,荆楚本地人。"另一个皮肤黝黑的男生也友好地点头。
尧青整理好床铺,从箱子里小心翼翼地取出几本物理教材——那是他暑假在县里旧书店淘来的。他翻开《普通物理学》,扉页上是他工整的字迹:"物理是探索宇宙真理的钥匙。"
开学第一周,尧青就意识到自己与这个专业的格格不入。解剖学课上,当其他同学对着标本兴致勃勃时,他却盯着窗外物理系的教学楼发呆;生物化学实验时,他的手很稳,操作也很规范,但心里却想着如果是物理实验该多好。
"尧青,你好像对专业课不太感兴趣?"一次实验课后,班主任李老师叫住了他。
尧青犹豫了一下,还是说出了实情:"李老师,我其实想学应用物理。"
李老师推了推眼镜:"转系不是不可能,但很难。首先你大一成绩必须在本专业前百分之十,其次要通过物理系的考核。"
尧青的眼睛亮了起来:"我愿意努力!"
从那天起,尧青开始了他的"双重生活"。白天,他认真完成生物医学工程的专业课;晚上,他泡在图书馆自学物理系大一的课程。周末,他会去物理系旁听基础课,坐在最后一排,像块海绵一样吸收着知识。
十月底的一个周六,尧青像往常一样来到物理楼203教室,准备旁听《电磁学》。教室里人不多,他选了后排靠窗的位置坐下。
"这里有人吗?"一个清朗的声音在耳边响起。
尧青抬头,看到一个穿着格子衬衫的男生站在旁边,手里抱着一摞书。
"没有。"尧青往旁边挪了挪。
"谢了。"男生坐下,从书包里掏出笔记本,"你是哪个班的?我怎么没见过你?"
"我...我不是物理系的。"尧青有些局促,"我是生物医学工程的,来旁听。"
男生的眼睛亮了起来:"哇,跨专业来听电磁学?厉害啊!我叫翟航,应用物理二班。"
"尧青。"他简短地自我介绍,随即被翟航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公式吸引了目光,"你的笔记好详细。"
翟航笑了:"我父亲是物理老师,从小耳濡目染。对了,你为什么想学物理?"
这个问题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尧青的话匣子。他讲起小时候如何被《十万个为什么》中的物理问题迷住,如何在县图书馆借阅有限的科普书籍,如何在高中物理竞赛中获得省三等奖却因学校资源有限止步于此。
"所以你高考分数够,却因为志愿填报问题错过了物理系?"翟航皱起眉头,"太可惜了!"
下课铃响了,两人却聊得停不下来。翟航邀请尧青去食堂继续讨论,还主动提出可以借给他物理系的教材和笔记。
“你真的愿意帮我?"尧青不敢相信自己的好运。
"当然!"翟航拍拍他的肩膀,"物理需要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探讨。我爸常说,一个人可以走得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远。"
从那天起,尧青和翟航成了图书馆的常客。他们一起啃《理论力学》,争论量子物理的哲学意义,为了一道难题熬到图书馆闭馆。翟航理论扎实,思维敏捷;尧青动手能力强,对物理现象有敏锐的直觉。他们互补的才能让彼此都受益匪浅。
十二月的期末考试,尧青不仅在本专业名列前茅,还通过自学考过了物理系大一的主要课程。寒假前,他鼓起勇气敲开了物理系主任严柏昌的办公室门。
"严教授,我是生物医学工程系的尧青,我想申请转系..."
严柏昌个严肃的中年人,镜片后的眼睛锐利如鹰。他听完尧青的陈述,从抽屉里拿出一套试卷:"这是去年大一的期末考题,你做做看。"
三个小时后,尧青交上了答卷。严教授当场批改,最后抬起头:"理论力学98,电磁学95,数学物理方法90...不错。但转系不仅看成绩,还需要两位教授的推荐信。"
尧青的心沉了下去——他在物理系谁也不认识。
"我可以给你一次机会。"严柏昌突然说,"下学期开学前,完成这篇论文。"他递给尧青一沓英文资料,"关于超导体的最新研究,写一份综述报告。"
寒假里,当其他同学回家过年时,尧青留在学校,埋首于图书馆的外文期刊室。除夕夜,空荡荡的宿舍楼里只有他一个人,就着食堂买的饺子和从家里带来的辣酱,他通宵达旦地写着论文。
翟航提前返校,给尧青带来了家里的年货——一罐荆泽特产的豆皮和腊肉。
"怎么样?有进展吗?"翟航看着尧青桌上堆积如山的资料。
尧青揉了揉发红的眼睛:"超导体的BCS理论我能理解,但最新的重费米子超导材料我看得有点吃力..."
"这部分我研究过!"翟航拉过椅子坐下,"你看,这里的关键在于电子-声子耦合..."
开学前一天,尧青将二十页的论文交给了严教授。两天后,他被叫到办公室,严教授面前摊开着他的论文。
"参考文献很全面,分析也有独到见解。"严教授点点头,"虽然有些地方理解不够深入,但对一个大一学生来说已经很难得了。"他拉开抽屉,取出一封信,"这是我的推荐信。张教授也同意做你的第二推荐人。"
尧青的手微微发抖,接过那封关系着他命运的信。
三月,新学期开始。尧青站在应用物理系二班的教室里,面对三十多张陌生的面孔。然后他看到了后排的翟航,正冲他使劲挥手。
"安静!"严柏昌走进教室,"今天我们有一位新同学。尧青,来自生物医学工程系,通过转系考核加入我们班。希望大家多帮助他。"
下课后,翟航一把搂住尧青的肩膀:"太好了!我们不仅是同学,还是室友!我特意跟辅导员申请调换了宿舍!"
就这样,尧青正式开始了在物理系的学习生活。与生物医学工程注重记忆和操作不同,物理系更强调逻辑思维和数学推导。起初他有些吃力,但在翟航的帮助下很快赶上了进度。
"这道题应该用拉格朗日方程..."深夜的宿舍里,两个年轻人头对头讨论着习题。
"不对,这里约束条件比较复杂,用哈密顿量更方便..."
有时他们会争论得面红耳赤,把室友都吵醒;有时又会因为突然领悟某个原理而兴奋得半夜跑去实验室验证。尧青的动手能力在实验课上大放异彩,他制作的威尔逊云室让教授都赞叹不已;翟航则在理论方面表现出色,他的学期论文被当作范文在全系传阅。
大二暑假,两人都没有回家,留在学校参加严教授主持的科研项目——高温超导材料的研究。简陋的实验室里,他们操作着老旧的设备,记录着一个个数据。
"温度再升高5K!"尧青盯着示波器。
"电阻突然降为零了!"翟航惊呼,"我们可能发现了新的临界温度!"
严教授闻声赶来,仔细检查了他们的实验记录:"不错,但需要重复验证。科研最重要的是可重复性。"
那个夏天,他们失败了上百次,但每一次失败都让他们离真相更近一步。当最终确定实验数据可靠时,严教授罕见地露出了笑容:"你们的表现超出了我的预期。这篇论文你们可以作为第二、第三作者发表。"
转眼到了大四。深秋的一个下午,尧青和翟航在操场上打完篮球,坐在场边休息。金色的阳光透过梧桐树叶,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时间过得真快。"翟航仰头喝光汽水,"转眼就要毕业了。你有什么打算?"
尧青望着远处的物理楼:"我想继续做研究。严教授说可以推荐我去荆泽科研院所。"
"巧了,他也跟我提过这事。"翟航笑着说,"看来我们还能继续做同事。"
毕业典礼上,尧青作为优秀学生代表发言。他站在讲台上,看着台下父母骄傲的面容,看着并肩奋斗四年的同学们,看着严教授鼓励的目光,声音有些哽咽:
"...四年前,我带着遗憾来到荆大,没能进入梦想的专业。是这里开放包容的学术氛围,是师长们的悉心指导,是同学间的真诚帮助,让我找到了真正的热爱..."
典礼结束后,严教授叫住了尧青和翟航:"科研院所的推荐信我已经写好了。下周一去报到吧。"他顿了顿,"你们俩,一个擅长理论,一个精于实验,是很好的搭档。记住,物理研究既需要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也需要脚踏实地的实验验证。"
走出校门时,尧青回头望了望那座他们度过了四年青春的教学楼。翟航顺着他的目光看去:"舍不得?"
"有点。"尧青笑了笑,"但更期待新的开始。"
"走吧,未来的物理学家。"翟航揽住他的肩膀,"我们的探索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