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集该演到邓希贤刚到上海了吧?”他往嘴里塞了颗薯片,塑料包装袋在深夜的客厅里发出脆响。
手机突然在茶几上震动。
是大学室友发来的消息:“你说《法兰西岁月》里要是有人带块现代手表回去,能不能当银元使?”
谢卫中刚要打字,屏幕上的画面突然扭曲。
老式显像管电视机发出兹兹电流声,蓝光像活物般攀爬上他的手臂。
“我艹——”
话没喊完,整个人被拽进粘稠的黑暗里。
头痛欲裂。
谢卫中在霉味里睁开眼。
头顶是漏雨的灰瓦屋顶,墙皮剥落的土墙上贴着张泛黄的月份牌,画着穿旗袍的女郎,右下角印着“民国八年”。
“八年...1919年?”他摸到身下硌人的木板床,身上还穿着看剧时的卫衣,口袋里硬硬的——五块并排放在铁盒里的山寨手表,边角还带着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塑料味。
“不是魂穿?”他捏了捏自己的手腕,痛感清晰,床头柜上搪瓷盆里的清水映出二十三岁的脸,和穿越前分毫不差。
窗外传来黄包车的铃铛声。
谢卫中翻出卫衣口袋里的打火机,防风款,上周刚在便利店买的,还有半盒没抽完的红双喜,烟盒上的警示语还新鲜。
“电视剧开头...邓希贤他们现在应该在上海码头附近被骗钱。”他摸到牛仔裤后兜的钱包,里面躺着三张皱巴巴的百元大钞,在这个年代怕是废纸。
目光落在手腕上的电子表,荧光数字显示09:15,穿越时间点应该是电视剧第一集开场,1919年10月,上海十六铺码头。
弄堂里飘着煤球炉的气味。
谢卫中踩着石板路往外走,身上的卫衣和牛仔裤引得路人侧目,他扯过晾在竹竿上的灰布长衫披在肩上,尺码偏大,正好盖住现代服饰。
“当铺...亨得利钟表行。”他记得剧中主角团被骗后,有个当铺老板刁难他们,此刻正需要换点银元——五块山寨劳力士在现代卖两百块,在1919年,或许能当硬通货。
“亨得利”的匾额挂在街角,掌柜的正对着算盘拨拉珠子,鼻梁上架着黄铜框眼镜。
“掌柜的,当东西。”谢卫中把铁盒推过去。
老掌柜掀开盒盖,五块闪着银光的手表躺在碎布上,表盘上“ROLEX”的logo在晨光里泛着贼光。
“哪来的洋货?”掌柜的指尖敲了敲玻璃表蒙,声音里带着警惕。
“家里老人留的,说是什么瑞士货。”谢卫中摸出打火机,“您看这表,防水防震,夜里还能发光。”他按下电子表的背光,幽蓝光芒映得老掌柜眼皮一跳。
老掌柜接过手表,对着阳光转动,金属表带的接缝处露出细微毛刺——典型的山寨工艺,但在这个年代,机械表仍是稀罕物。
“当多少?”谢卫中盯着算盘。
“一块表换五十银元。”老掌柜伸出手掌。
“五块一起当,给三百。”谢卫中知道此时银元购买力,1919年的上海,一块银元能买三十斤大米,三百块足够应付初期开销。
老掌柜的算盘珠子打得哗啦响:“二百五,不二价。”
谢卫中抓起铁盒作势要走:“法租界的宝昌洋行收舶来品,人家给六十块一块。”
“哎哎——”老掌柜急忙拦住,“三百就三百,不过得立个字据。”
十六铺码头人声鼎沸。
谢卫中捏着油纸包着的三百银元,长衫口袋里还装着没当出去的打火机和半盒烟——老掌柜死活不要现代烟具。
“抓骗子!抓骗子!”
前方传来争吵声,四个穿着长衫的年轻人正围着个戴高帽的洋人,其中个子最矮的少年攥着对方的袖口,操着四川话骂:“龟儿子还钱!你把我们的船票钱骗了!”
谢卫中认出那是十六岁的邓希贤,此时还叫邓希贤,身边是他的叔父邓绍圣,另外两人是同乡纪德铭和李火镰。
“Merde!”洋人甩脱邓希贤的手,皮鞋踩住少年的布鞋,“黄种人也配去法国?”
谢卫中冲过去时,邓希贤正被推得踉跄后退。
“这位先生。”他用英语拦住洋人,打火机在指尖翻转,“骗学生的钱,在法租界巡捕房可是要蹲班房的。”
洋人看见打火机眼睛一亮——1919年的自动打火机还是奢侈品。
“你是谁?”邓绍圣扶住侄子,目光落在谢卫中的长衫上,带着同乡的亲切感,“听口音,也是四川人?”
“在下谢卫中,自流井人,正要去法国留学。”谢卫中掏出两块银元塞给洋人,“你的骗局我清楚,船票根本没订,还不快滚?”
洋人捏着银元骂骂咧咧走开,邓希贤揉着发红的手腕:“谢大哥怎么知道他是骗子?”
“这种套路在码头常见。”谢卫中打量四人,他们的行李只有简单的铺盖卷,鞋底磨得发白,“你们要去法国勤工俭学?”
邓绍圣点头:“我们凑了三百块大洋,全被那洋鬼子骗了,现在...连住旅馆的钱都没了。”
谢卫中摸出当铺开的银票:“我这里有三百块,算咱们合伙去法国的路费如何?我自费留学,正缺同伴。”
四个少年对视一眼,纪德铭抢先开口:“谢大哥开玩笑吧?平白无故帮我们?”
“出门在外,同乡情分最要紧。”谢卫中拍了拍邓希贤的肩膀,“何况我看这位小兄弟眼神透亮,日后必成大器。”
少年耳尖发红,却握紧了拳头:“谢大哥,我们记下这份情,来日定当报答。”
“先找地方住下吧。”谢卫中指着码头边的客栈,“今晚我请大家吃小笼包,明日去太古轮船公司订票。”
客栈二楼,四张小木床挤在一间房里。
谢卫中坐在窗边,看邓希贤蹲在地上用草绳捆行李,煤油灯把他的影子拉得老长。
“希贤,你多大了?”他递过一杯热水。
“十六。”少年接过杯子,指尖冻得发红,“谢大哥呢?”
“二十三,比你大七岁,叫我卫中哥就行。”谢卫中摸出打火机,在指尖转了两圈,“知道这是什么吗?”
邓希贤盯着跳动的火苗:“洋火?不用划就能着?”
“叫打火机,我从家里带来的。”谢卫中没提穿越的事,“到了法国,咱们得想办法赚钱,勤工俭学没那么容易。”
李火镰凑过来:“卫中哥有啥主意?我们在老家都读过几年书,能识字。”
“法国工厂多,先找份工做。”谢卫中想起剧中他们在施耐德工厂的经历,“不过得先学法语,我带了本《法语入门》...”他摸了摸口袋,突然愣住——现代带来的只有手表和打火机,哪来的法语书?
“开玩笑的,到了巴黎先找华人会馆。”他迅速圆场,“对了,你们被骗的三百块,我其实没那么多钱...”
邓绍圣放下账本:“卫中兄弟愿意倾囊相助,我们自当记在心里,日后做工赚了钱,一定还你。”
“说什么还不还的。”谢卫中摆手,“我有个表弟在法租界开洋行,临走前给了些盘缠,正好用上。”
楼下传来打更声,梆子响过三声。
邓希贤吹灭油灯,黑暗里传来他的声音:“卫中哥,你说法国真有那么多机会吗?”
“有。”谢卫中望着窗外的月亮,比现代清亮许多,“只要咱们不低头,机会总会来的。”
次日清晨,太古轮船公司门口。
谢卫中看着价目表,头等舱三百银元,统舱只要五十——他订了五张统舱票,剩下的两百块小心缝在长衫暗袋里。
“船名波尔多斯号,三天后启航。”他把船票分给四人,“这几天咱们分头买些必需品,希贤,你和我去买帆布,做几个防水行李袋。”
码头边的布庄里,老板娘正在裁剪蓝粗布。
谢卫中比划着尺寸:“要耐磨,还要防水。”他摸出打火机,在布料边缘燎了一下,焦痕处果然没渗进水,“就按这个来。”
邓希贤看得入神:“卫中哥懂得真多,像是留过洋似的。”
“读过几本杂书罢了。”谢卫中暗道侥幸,还好前世学过野外生存,知道火烤布料能防水,“到了海上风浪大,行李必须结实。”
中午在街边小摊吃阳春面时,谢卫中发现邓希贤总把面条往叔父碗里拨。
“多吃点,长个子。”他把自己碗里的荷包蛋夹给少年,“到了法国有的是苦吃,现在得把身体养结实。”
邓希贤低头扒面,声音闷闷的:“我知道家里借钱供我出国不容易,卫中哥又帮了这么多,我...”
“别想太多。”谢卫中揉了揉他的头发,“你只要记住,咱们去法国不是为了享福,是为了学本事,将来让中国人在洋人面前挺直腰杆。”
少年突然抬头,眼里有光:“卫中哥,你这话像我在报纸上读的那些新青年写的文章。”
“咱们就是新青年。”谢卫中举起搪瓷杯,“来,以茶代酒,敬未来。”
夜晚,谢卫中躺在客栈的木板床上,听着楼下江水拍打码头的声音。
五块山寨手表只剩三块,当掉的两块换来了三百银元,剩下的得留着应急——比如下次遇到当铺老板,或者需要打通关节时。
打火机在掌心发烫,他突然想起穿越前手机里的消息:“要是能带现代物品回去...”
“何止是手表。”他摸了摸牛仔裤口袋里的钥匙扣,上面挂着个迷你手电筒,“还有这具年轻的身体,和提前二十年的历史眼光。”
窗外,月亮钻进云层。
他知道,三天后启航的波尔多斯号将载着他们驶向未知的大陆,而他——这个来自二十一世纪的旁观者,即将成为历史的参与者。
邓希贤的鼾声在隔壁床响起,带着少年的安稳。
谢卫中勾了勾唇角,把手表塞进枕头底下。
“等着吧,法兰西的岁月,从现在开始改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