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穿越之我们的法兰西岁月
本书标签: 历史  我们的法兰西岁月 

第3章

穿越之我们的法兰西岁月

波尔多斯号铁锚砸进马赛港。

晨雾未散。

谢卫中立甲板远眺,岸上千百"BONJOUR"广告牌刺眼。海风裹着咸涩腥味扑面而来。

邓希贤扒着栏杆往下看,突然指着码头惊呼:"卫中哥!那些火车头怎么没烟囱?"

"是蒸汽机车,法国人改良过的。"谢卫中递过帆布行李牌,"把名字写上,海关要查。"

底舱铁门轰然洞开。

蒜香混着劣质烟草味翻涌而上。五个中国青年随人流走向海关棚屋。谢卫中瞥见邓绍圣攥紧油纸袋——里面缝着仅剩的两百银元。

"黄种人,这边!"戴白手套的海关官员用警棍敲着木栅栏,指向贴满"华人需接受特别检查"的窗口。

纪德铭刚要开口,谢卫中按住他手,用法语向宪兵微笑:"先生,我们是中国教育部选派的勤工俭学生,这是驻法公使馆的证明。"他摸出伪造公文,油墨带着煤油味。

宪兵扫了眼"教育部总长"印章:"带了多少现金?"

"每人三十银元,用于缴纳学费。"谢卫中翻开帆布包,露出底层《法语会话手册》,"还有两打毛笔,送巴黎中国会馆。"

官员用铁钩翻行李,突然拎起谢卫中的卫衣:"什么布料?"

"中国新式棉纺,便宜耐用。"谢卫中故意露出山寨手表,"到法国进工厂做工,这种衣服不怕勾扯。"

官员盯着"ROLEX"标志,目光柔和:"通过吧。别去老港区,阿尔及利亚人专抢黄种人。"

马赛火车站月台白雾弥漫。

谢卫中数着衣袋里的法郎——码头换五十银元得三百二十法郎,汇率低两成却安全。

"去巴黎的火车,二等座四十法郎。"他望着时刻表,"咱们买三等座,每人十二法郎,剩下的够租半月阁楼。"

李火镰盯着铁轨煤灰:"法国火车比川汉铁路快多了。"

"快不是本事,让老百姓坐得起才是。"谢卫中想起巴黎北站,"等回国要修自己的铁路,让四川乡亲坐着火车看海。"

邓希贤拽他袖口,指向月台角落——几个穿西装的中国人围着木箱争吵,一人举纸大喊:"运费比货值还贵,这不是抢钱吗?"

"是勤工俭学生的行李。"谢卫中认出领头的高个子青年,"走,去搭把手。"

蔡和森正用湖南话和铁路职员理论,看见谢卫中眼睛一亮:"老乡!能帮翻译吗?这些洋鬼子说超重费要两百法郎!"

谢卫中扫了眼木箱上的"新民学会"印记,用法语对职员说:"根据《国际铁路运输公约》,学生行李享有二十公斤免重额度,这些木箱每箱十五公斤,共八箱,合计一百二十公斤——"他掏出列车时刻表,"且购买的是联程票,超重费应按区间分段计算。"

职员翻账本的手顿住:"你是律师?"

"勤工俭学生。"谢卫中微笑,"但我们熟读贵国法律,知道如何维护权益。"

最终超重费降到八十法郎。蔡和森拍着谢卫中肩膀大笑:"好样的!我叫蔡和森,湖南湘乡人,去年和向警予一道来的法国——警予,快来认识新朋友!"

扎着短发的向警予挤过来,攥着油印传单:"谢同志刚才的辩论真精彩,比我们在里昂跟税警吵架还痛快!"

谢卫中注意到她袖口磨出的毛边:"向大姐客气,我们刚到法国,还要向你们请教勤工经验。"

火车汽笛响起,蔡和森塞来份《工学世界报》:"巴黎有个华侨协社,住满勤工俭学生,你们先去那里落脚,明日我带你们见'工学世界社'的同志。"

巴黎北站穹顶下,钟声敲了十二下。

谢卫中领着四人穿过潮湿街道,路灯在石板路上投下橘色光斑。邓绍圣突然踉跄,被铺路石裂缝绊住——街道比上海霞飞路破旧,墙角堆着未清理的马粪。

"到了。"谢卫中停在爬满爬山虎的三层小楼前,木牌上"华侨协社"金字已褪成浅黄。

推门进去,霉味混着油墨味扑面而来。一楼大厅摆着六张上下铺,三个学生趴在木板桌上写东西,煤油灯黑烟在天花板画圈。

"借光,请问还有空铺吗?"谢卫中敲了敲桌子。

戴圆框眼镜的学生抬头,镜片蒙灰:"楼上还有两张通铺,每人每天五十生丁,自带被褥。"他看见邓希贤的帆布包,"新来的吧?明天去意大利广场劳务市场,施耐德工厂在招钳工。"

"谢谢。"谢卫中数出五个法郎硬币,"我们五个人,先住三天。"

楼上通铺挤着十几人,床板吱呀作响。谢卫中把行李塞墙角,听见隔壁床学生用四川话嘀咕:"又来一批嫩娃娃,怕是熬不过三个月。"

"卫中哥,钳工是做什么的?"邓希贤挨着他坐下,掏出马赛买的长棍面包。

"和铁匠差不多,打机器零件。"谢卫中掰下一块面包,硬得硌牙,"但施耐德是大厂,能学技术——前提是你能看懂图纸。"

李火镰摸出船上记的法语单词本:"我连'扳手'怎么说都不知道,咋个看懂图纸?"

"从明天开始,每天早上跟我学两小时法语。"谢卫中指着墙上世界地图,"先记工厂常用词汇,比如'机器'是machine,'螺丝'是vis——"

"咣当"一声,铁门被推开。

向警予抱着一摞传单进来,看见谢卫中便笑道:"可算找到你们!今晚'工学世界社'在地下室开会,讨论勤工俭学生的生存问题,去听听?"

地下室煤油灯把人影拉得老长。

谢卫中挤在木凳上,听蔡和森用拳头砸着木板桌:"上个月,里昂的学生在橡胶厂做十二小时工,工资只够买黑面包!这叫什么勤工俭学?分明是把我们当奴隶!"

"但不做工就没饭吃。"戴鸭舌帽的学生反驳,"我在雷诺汽车厂拧螺丝,一天能赚五法郎,够付学费——"

"学费?"向警予冷笑,"法华教育会收的注册费比工人月薪还高,分明是借办学敛财!"

谢卫中注意到墙角站着个穿西装的青年,正用笔记本记录发言,胸前别着枚银色领带夹——那是电视剧里出现过的宗旭之,驻法公使馆的秘书。

"诸位同志。"他突然开口,"我有个想法:与其各自为战,不如成立华人劳工互助会,统一和工厂谈判工资,再用会费办夜校,让工人边做工边学法语。"

蔡和森眼睛一亮:"这不就是工会的雏形?去年在上海,李中同志就组织过机器工会——"

"但法国法律规定,成立工会需二十人以上。"宗旭之插话,语气带着官腔,"且需向警察局备案,你们有这个能力吗?"

谢卫中转身直视他:"能力是逼出来的。去年在国内,学生连街都不让游,不也逼出了五四运动?"

会场响起低低的掌声。宗旭之的脸色暗下来,笔记本上的钢笔尖划破了纸。

散会后,蔡和森拽住谢卫中:"老弟刚才那番话,说到点子上了!我们正在筹备成立'勤工俭学学会',你要不要加入?"

"求之不得。"谢卫中掏出船上画的工会章程草稿,"我还想建议,按地域分小组,四川、湖南、广东的同乡各自抱团,有事也好照应。"

向警予接过草稿,借着火光看了两眼:"连女工保护条款都有?谢同志,你以前在国内做过工运?"

"略懂皮毛。"谢卫中避开她锐利的目光,"倒是向大姐,刚才提到的女工夜校,我们可以先在协社办起来,我那里还有些从国内带来的识字课本。"

凌晨三点,谢卫中被楼板的吱呀声吵醒。

邓希贤蹲在窗前,借着街灯光在笔记本上写什么。凑近一看,歪扭的法语单词旁画着齿轮和扳手,旁边用中文注着:"machine,机器,做零件用。"

"睡不着?"他轻声问。

少年慌忙合上本子:"吵到你了?"

"我也睡不着。"谢卫中摸出打火机却没点燃——煤油灯早灭了,只有月光从百叶窗缝漏进来,"在想明天去施耐德工厂的事?"

邓希贤点头:"周兄在船上说,要从最底层的工种做起,可我连钳工台都没见过..."

"我第一次进工厂也害怕。"谢卫中撒谎,前世他只是写字楼白领,"但你记住,法国人能做的,咱们中国人也能做,而且能做得更好。"

少年突然掏出马赛买的明信片,背面印着埃菲尔铁塔:"卫中哥,你说等咱们回国,能让四川的乡亲们也住上这样的高楼吗?"

"会的。"谢卫中望着明信片上的铁塔,"不仅是高楼,还有电灯、自来水、火车——这些咱们在法国见到的东西,未来都会在祖国落地生根。"

楼下传来收垃圾的马车声,铁轮碾过石板路,发出咣当咣当的响。

邓希贤打了个哈欠,把明信片夹进笔记本:"卫中哥,你说周兄他们明天会来协社吗?"

"会的。"谢卫中替他掖好被子,"周兄在船上说,要去雷诺工厂考察,正好顺路带咱们去劳务市场。"

少年很快响起均匀的呼吸声。谢卫中靠在墙上,摸着口袋里的山寨手表——表盘上的荧光涂料还亮着,在黑暗里划出幽蓝的光圈。

他知道,真正的挑战还没开始。巴黎的冬天会很冷,工厂的工头会很苛刻,勤工俭学生之间会有分歧,但正如蔡和森在会上说的:"我们是来革命的,不是来享福的。"

窗外,巡逻的宪兵吹着哨子走过,灯笼的光在百叶窗上投下晃动的影子。

谢卫中闭上眼,脑海里浮现出电视剧里的画面:多年后,邓希贤在巴黎街头分发《赤光》杂志,***在里昂组织罢工,向警予在妇女集会上演讲——而现在,他正站在这些历史时刻的起点,手里攥着改变的可能。

上一章 第1章 穿越之我们的法兰西岁月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