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這個念頭最早出現在一場閒聊裡。
某個深夜,她們窩在陽台躺椅上,林清影抱著筆電整理婚禮照片,蘇芷涵一邊啃蘋果一邊翻著舞展邀請。
「欸,如果有一個地方可以讓我跳舞、妳拍照、還能辦展覽,那該有多好?」
林清影停下手,轉頭看她。
「我們可以開一間啊。」
「你說真的?」
「妳不是總說我們的家太小,裝不下彼此所有的創意?」
「那我們就去找一個能裝得下的地方。」
她說這句話的時候,沒有多餘情緒,卻像一顆種子落地,悄悄開始發芽。
【2】
一週後,她們在城市東區看中一間老倉庫改建的工作室。
原本是一間木工廠,空間挑高、有天窗,木地板上還殘留著打磨痕跡。
蘇芷涵一進門就跑起來:「這裡好適合跳舞!」
林清影則站在落地窗旁,想像牆上掛滿攝影作品的樣子。
她們手牽手繞了一圈,彼此沒說太多,但眼裡都有光。
走出門口時,蘇芷涵低聲說:
「我們簽下來吧。」
林清影笑著點頭。
「我們讓它變成一個不是只有我們的家,但也像家的地方。」
【3】
她們給這間空間取名為—「Room Us」
標語寫的是:在這裡,關係被拍下,故事被跳出,日子被說出聲。
她們把空間分成三區:
一面是「攝影牆」,展示過去作品與開放攝影拍攝;
一面是「舞蹈場」,可以排練、開課、即興;
另一區是「敘事沙發區」,放著筆記本、留聲機與她們的紀錄片播放器。
他們不刻意營銷,也不做商業推廣。
每週只開放四天,其餘時間留給彼此與創作。
「這不是事業起步,是我們生活的延伸。」
【4】
空間開幕那天沒有剪綵,沒有花籃。
她們只邀了二十幾位朋友,一起吃手做點心、聽播放紀錄片片段、看蘇芷涵跳一段沒有曲目的即興。
林清影則在角落即時拍攝,捕捉每個人臉上的笑與淚。
活動最後,有人問:你們為什麼不多推廣?這地方很有質感。
蘇芷涵回答:因為我們不想讓它變成工作。
林清影補了一句:我們希望它像一種生活方式——你來過,就會記得;你沒來,也能在別的生活裡遇見我們。
【5】
晚上清場後,兩人坐在地板上喝奶茶。
「清影,你覺得我們這樣算不算創業?」
「不算,我們只是在延續婚後生活的某種形式。」
「那它會成功嗎?」
「成功對我來說不是賺多少錢。」
「那是什麼?」
「是我們哪天老了,回來坐在這個角落,還能說——『那時我們真的愛過,也一起活過。』」
蘇芷涵靠在她肩上,輕聲笑。
「那我希望我們的地板永遠不要擦太乾淨,這樣我們吵架坐在地上時,就像現在一樣有點真實感。」
【6】
她們把這間空間的第一張合照,貼在門口公告板。
照片裡她們沒有對鏡頭笑,而是互相看著彼此。
底下寫著一行字:我們住在這裡的光影裡,也讓別人短暫地借住。
她們知道,這間空間不會改變世界。
但它會成為某些人的暫停鍵,也成為她們愛情的另一種形式——
不是牽手的證明,而是一種能夠接住對方的場域。
章末打卡金句區:我們開的不是店,是一種關係可以被看見、被說出來的空間。愛的樣子不是只有兩人擁抱,而是你願意把它放出來,和別人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