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這筆支出,我覺得要審慎。」
林清影看著帳本,語氣很冷靜。
蘇芷涵坐在工作桌對面,拿著下一季活動計劃書,眉頭微蹙。
「但我們如果不加推一場攝影+舞蹈跨域的開放日,下個月根本不夠付場地維護費。」
「我知道,但你列的預算太高,而且這個合作方我不熟。」
「那妳有什麼建議?」
「減半,自己做,不請外部團隊。」
蘇芷涵沉默幾秒,放下紙。
「妳是怕我做錯,還是不信我能做?」
「我只是……不想這空間變成我們生活之外的壓力來源。」
「但現在的我們,不就是在讓生活變成問題了嗎?」
【2】
那是她們開空間第三個月,營運開始出現現金流問題。
展覽報名人數減少、課程招生遲緩、合作邀約也在觀望期。
兩人從起初的熱血投入,到逐漸每天都有關於「怎麼撐下去」的對話。
林清影擅長計畫與紀律,喜歡慢而穩的佈局。
蘇芷涵則衝動、有創意,習慣即興與風險。
她們在愛裡彼此互補,在創業裡卻逐漸出現明顯的分歧。
那天她們爭執結束後,分別窩在空間兩頭。
蘇芷涵練舞時動作失焦,林清影整理展牆時手忙腳亂。
整間「Room Us」安靜得像被掏空了內容。
【3】
晚上回到家,誰也沒先開口。
閃閃聞著她們的情緒,小心翼翼地窩在地墊上不出聲。
直到吃飯時,蘇芷涵才放下筷子,輕聲說:
「我們是不是搞錯了什麼?」
林清影抬頭:「什麼意思?」
「我們以為開一間空間,就只是延續我們的愛。」
「但我發現這裡不只是我們的延伸,它也會放大我們的不合。」
林清影聽完,沒急著答話,只輕輕呼出一口氣。
「對。我也有點怕了。」
「怕我們為了保住『Room Us』,把我們的『Us』弄丟。」
【4】
隔天早上,她們取消了原定的工作排程。
換成了一場「兩人會議」。
沒有文件、沒有表格、沒有觀眾。
只有兩杯咖啡與一張紙,上面寫著兩行問題:
— 我們為什麼要一起做這件事?
— 我們能不能不只用愛,來維持它?
她們花了一整個上午談。
談理想、談責任、談現實、談脆弱。
蘇芷涵說:
「我不是非辦這活動不可,我只是怕……我們不再像以前那樣一起衝。」
林清影握住她的手:
「我不是不支持妳,我只是太怕妳累,太怕我們用燃燒來維持光。」
「那我們呢?」
「我們學著省電。」
「省電?」
「對,把亮度調低一點,但讓它一直亮著。」
【5】
會議結束後,她們重新調整空間運作方式。
— 改為「預約開放制」,減少閒置時間
— 製作「共創手帳」,讓參與者紀錄自己的作品與感受
— 減少一次性大型活動,改以每月主題分享週的形式進行
她們不再追求高曝光,也不再硬撐外界期待。
「Room Us」漸漸回到它本來的樣子——一間像家的空間,不是公司。
也是她們之間的生活鍊結,不是壓力源。
【6】
那週日,她們在沙發上重看了剛開張時拍的影片。
畫面裡,她們還沒吵架、還很新鮮,講話節奏同步、眼神都是笑意。
蘇芷涵輕聲說:
「創業真的比戀愛還累。」
林清影回:
「但我願意。」
「為什麼?」
「因為戀愛是我們兩個的事,但這間空間,是我們給世界的一種回應。」
「回應什麼?」
「回應——我們能不能在愛以外,也一起創造。」
蘇芷涵看著她,點了點頭。
「那我們就撐下去吧,一起。」
章末打卡金句區:我們不是只想一起生活,我們也想一起創造。創業比戀愛還累,但如果是跟你一起累,那我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