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衝突,是在一次聯合創作前夕爆發的。
那天她們預定合作策劃一場「舞蹈 × 攝影 × 敘事」實驗展,從主題發想到現場動線都已規劃妥當。
但就在活動前四天,蘇芷涵提出:
「我想臨時改一下動線,我發現我們把觀眾的行走方式設計得太制式了。」
林清影蹙眉:「妳現在才說?」
「我知道晚了,可我昨天實際走一遍才發現感受不對。」
「但我已經印好導覽圖,調整動線會連帶影響標示與作品佈局。」
「那就重印、重調整。現在還來得及。」
林清影沉聲道:
「妳知道這樣等於整場要重新編排?」
蘇芷涵沒退讓。
「清影,我不是質疑妳的設計,我只是……想讓觀眾更有參與感。」
「但我也不希望我們的合作,一次次被臨時推翻。」
【2】
那晚她們沒再多說話。
蘇芷涵回房間練舞,林清影留在工作區修改圖面。
兩人之間的空氣像斷了訊的耳機——彼此在,但沒有聲音傳過來。
閃閃在中間來回走動,最後索性趴在門邊睡覺。
凌晨兩點,蘇芷涵走進工作區,看著還在對表格排版的林清影,輕聲說:
「我們是不是太把彼此當作理所當然的搭檔了?」
林清影沒有抬頭,只淡淡說:
「不,是我們從來沒真的學會怎麼當對方的『夥伴』。」
【3】
隔天清晨,她們決定暫停展覽籌備一天,給彼此空間。
下午,她們坐在「Room Us」沙發區,各自帶著一張紙。
林清影寫的是:
「我是林清影,我的專長是空間構圖、節奏、預判風險。
我喜歡計劃,也依賴穩定的節奏來感知控制感。
我愛妳,也想保護我們的作品,這份作品對我來說,不只是呈現,而是我對妳的責任。」
蘇芷涵寫的是:
「我是蘇芷涵,我的強項是感受力與現場反應。
我相信即興,相信作品應該活著,不只安全存在。
我愛妳,但我也想被當成夥伴來尊重——不是附屬,不是幫手。」
她們交換紙條,讀完後,靜靜坐了很久。
最後林清影開口:
「妳不是破壞者。」
蘇芷涵抬頭。
「妳也不是控制者。」
林清影輕聲說:
「我們只是還在學,怎麼在愛之外,也信任對方的專業與判斷。」
【4】
她們重新調整了分工模式。
— 蘇芷涵主導「流動感」與現場體驗設計
— 林清影統籌節奏、導覽與視覺構圖
— 每一場大型活動前,安排一場「對方觀點模擬會議」,互相扮演對方角色進行辯證
她們把這模式命名為:
「Us Lab」
(意即:「我們之間的實驗空間」)
蘇芷涵說:
「我不想只是妳的愛人。」
「我也想是妳能在提案會上信任的搭檔。」
林清影看著她,語氣認真:
「那我也要學會,在工作上,不以『我們是一對』來換取妳的退讓。」
【5】
合作展如期舉行。
觀眾好評如潮,媒體也首次稱讚她們:
「她們不像情侶藝術家,更像一組互為鏡子的創作者。」
有人問她們:「你們不會因為關係影響判斷嗎?」
她們一起回:
「我們確實會。」
「但我們也會提醒彼此——情緒可以進來,決定要放下。」
那晚,她們回家後,一起打掃、歸檔、拆燈、拉電線。
一切結束後,坐在地上喝著泡麵湯,蘇芷涵輕聲說:
「我現在終於懂什麼是——不是靠愛走下去,而是靠理解。」
林清影微笑:
「理解讓我們走得更遠。」
「而愛……讓我們在累的時候,還想留在對方身邊。」
【6】
當晚日記上,林清影寫了一段話:
「我曾以為,成為妳的伴侶已經是最深的連結。
但現在我知道,當我在會議上反駁妳、在展場上依賴妳、
在工作桌前重看妳的草圖時,
我不再只是愛妳,我也敬妳。
而這份敬意,是我們能夠一起撐下去的基礎。」
章末打卡金句區:我不只是想和你相愛,我也想和你一起創造、一起承擔。你是我愛的人,也是我願意交出半張企劃書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