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我眼中的皇帝们
本书标签: 历史 

我眼中的皇帝们

仅此一招,利用锦衣卫更进一步地提高了皇权的集中程度,提高了皇帝的权威和话语权。

由此可见,嘉靖帝此人有多果决、狠厉,更是一个明白枪杆子里才能出政权的聪明皇帝。此后,对于嘉靖帝的决定也几乎再无人敢跳出来反对了,哪怕他躲在皇宫中沉迷修道炼丹,也无人敢碎嘴。

这是嘉靖帝走的第二步棋,与第一步棋的软刀子相比,这一步棋是真刀子见血,却卓有成效,很稳。

"擒贼先擒王",控制内阁就控制了百官

自朱元璋废除丞相,朱棣引进内阁,内阁便如同皇帝私人秘书,权力极大,远高于六部,以至于朝廷大小奏章事务都由通政使司汇总、司礼监呈报皇帝过目,再交到内阁。而后内阁草拟处理意见,称为"票拟",再由司礼监把意见呈报皇帝最后决定如何处理,根据皇帝处理意见司礼监批红盖因,然后把票拟发回内阁,通过的话由六部校对下发。不通过的,内阁重新拟定意见。

从这一流程看,明朝内阁不像宰相那样能独断专权,内阁事事都要写票拟,要皇帝过目,要司礼监批红盖印。

因此,为了争权夺势,明朝内阁的票拟权非常重要,而票拟权往往掌握在内阁首辅的手里。为了争票拟权,要先成为内阁辅臣,然后成为内阁首辅。为此,从朱棣时期直到明亡,发生过很多次的内阁乱斗,最激烈的当为嘉靖朝。嘉靖帝帝王术的高明之处恰恰就在于善于制造并利用内阁乱斗,从而控制内阁,将权力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

举个例子,嘉靖帝在大议礼时期得到了张璁、桂萼等人的支持,胜利以后,张璁、桂萼这两个资历、出身、能力都不够格的人就被他塞进了内阁。同时,在张璁等人被内阁首辅杨一清打压时,嘉靖效法明仁宗赐给首辅杨士奇银章的做法,也给了张璁两枚银章,也即"密折专奏之权"!

如此一来,得到了银章的张璁不再需要通过首辅杨一清就能上达天听。而后他如法炮制,赐予桂萼两枚银章。换句话说,嘉靖帝用这一做法直接拆分了内阁首辅的权力,也将亲信安插进了百官的心脏地带--内阁!

后来的嘉靖朝首辅夏言和严嵩等人都先后得到过嘉靖帝赐给的银章,就这样,嘉靖帝通过给予阁臣银章和密折专奏之权,同时提高次辅的权力以掣肘首辅,将本来已经变弱的内阁首辅的权力,进一步削弱,而且还加剧内阁乱斗。此外,嘉靖帝把重大理政权力都收归到司礼监,而司礼监的太监们几乎是二十四小时不离嘉靖帝左右,又以暴力机构锦衣卫武力制衡司礼监,三方制衡,自己则稳坐钓鱼台。

就这样,嘉靖帝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使得内阁一直必须按照他指定的方向处理事务,彻底地控制内阁,谁入阁或者出阁,都得由他说了算。而控制内阁,正是嘉靖皇帝二十几年不上朝却仍然能够皇权独尊、一手操控朝政的关键所在,可谓是"内阁在手,天下我有",至此朱厚熜走完了他的第三步棋,再不用担心朝臣架空他的权力。

纵观嘉靖帝的一生,即位之初年仅15岁毫无根基与心腹大臣的情况下就知道通过"大礼议事件"这一政斗来进行集权,再有后来两步棋走下来,为自己创造乾纲独断的环境,权谋之诡诈不可谓不厉害。这样的皇帝明朝之前没有过,之后更没有过。若是再对比符合儒家标准的明朝好皇帝崇祯,一生兢兢业业,勤俭节约,却始终没把自己摆在帝王的角色上,不会帝王术,不会权力制衡,用力过猛,只会怪百官误国,到最后吊死煤山,明朝灭亡难救。

或者,崇祯帝若有嘉靖帝十分之一的帝王术真传,大明也行可以多撑几年

上一章 大明仙人嘉靖上 我眼中的皇帝们最新章节 下一章 崇祯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