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瑶...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话本小说。" />
回到家中,宁瑶将半只兔子分成三份,准备送给村里最困难的几户人家。小包子主动请缨:"娘亲,我去送!"
宁瑶本想拒绝,但看到孩子期待的眼神,改变了主意:"好,不过娘亲陪你一起去。"
他们首先来到村西头的李阿婆家。老人独居多年,儿子早年参军未归,靠给人家缝补度日。看到宁瑶母子提着兔肉上门,李阿婆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惊讶。
"阿婆,这是我们刚打的野兔,给您尝尝鲜。"宁瑶微笑着递上肉。
李阿婆颤抖着手接过,嘴唇哆嗦着说不出话。小包子脆生生地说:"阿婆,肉可香了,煮的时候放点野葱更好吃!"
"好...好孩子..."李阿婆抹了抹眼角,从床头摸出两枚铜钱,"拿着..."
宁瑶连忙推辞:"不用不用,是送给您的。"
离开李阿婆家,他们又去了独臂老赵家和失去独子的周寡妇家。两家人的反应都差不多——先是惊讶,继而感动,最后硬要塞些东西作为回礼。宁瑶只象征性地收了一小把豆角和几个鸡蛋,不想让这些本就困难的人破费。
回家的路上,几个村民看宁瑶的眼神明显友善了许多。刘婶站在自家门口,欲言又止,最终只是点了点头。
午饭是烤兔肉和野菜汤,小包子吃得满嘴流油。宁瑶把剩下的兔肉切成条,准备做成腊肉。
"娘亲,这是什么呀?"小包子好奇地看着宁瑶往肉上抹盐和野花椒。
"这是腌肉,可以保存很久。"宁瑶解释道,"等冬天没野味的时候,我们还能有肉吃。"
小包子眼睛一亮:"我也要帮忙!"
宁瑶给了他一小碗盐,教他如何均匀地涂抹。孩子的小手笨拙却认真,时不时还学宁瑶的样子闻一闻,煞有介事地点头:"嗯,香!"
看着小包子专注的侧脸,宁瑶心头涌起一股暖流。这个曾经对她充满戒备的孩子,如今已经全心全意地信任她、依赖她,甚至开始模仿她的一举一动。
下午,宁瑶把腌制好的肉条挂在屋檐下通风处。她又将昨天采来的野菜分类处理——一部分洗净晾干,一部分用盐水浸泡做腌菜。
小包子像个小尾巴似的跟在后面,一会儿递绳子,一会儿拿篮子,忙得不亦乐乎。宁瑶不时摸摸他的头,夸几句,孩子就高兴得像得了什么宝贝似的。
"娘亲,冬天我们真的不会饿肚子了吗?"小包子仰着脸问,眼睛里满是期待。
宁瑶蹲下身与他平视:"娘亲会努力让我们过得越来越好。不光不饿肚子,还要让小包子上学读书,将来有大出息。"
"读书?"小包子眨眨眼,"像赵村长家的少爷那样吗?"
"对,不过你肯定比他读得好。"宁瑶捏捏他的小鼻子。记忆中,赵村长的儿子是个骄纵的少年,在村里私塾读书却经常欺负其他孩子。
小包子突然扑进宁瑶怀里,小脸埋在她肩头:"娘亲,你真好..."
宁瑶轻轻拍着他的背,心里既温暖又酸楚。这个孩子太懂事了,懂事得让人心疼。
傍晚,宁瑶坐在门槛上,看着渐渐西沉的太阳,思绪飘远。狩猎虽然暂时解决了食物问题,但不是长久之计。随着季节变化,猎物会越来越少。而且频繁上山对小包子的安全也有风险。
"得开块地..."宁瑶自言自语。记忆中,村里每家都有几亩薄田,但陈大郎死后,他名下的地就被赵村长以抵债为由收回了。
她起身回屋,从床底下拖出那个小木箱,清点里面的铜钱和碎银子。总共不到四钱银子,距离五贯钱的债务还差得远。
"娘亲?"小包子揉着眼睛从里屋出来,"你怎么还不睡?"
宁瑶赶紧合上箱子:"这就来。"她吹灭油灯,搂着孩子躺下。
月光透过窗缝洒进来,在地面上画出一道银线。宁瑶轻轻拍着小包子,直到孩子的呼吸变得均匀绵长。
她的思绪却停不下来。开荒需要体力,需要工具,更需要村长的批准。以她现在寡妇的身份,每一步都不容易。但为了小包子的未来,她必须试一试。
明天,她要去拜访村里的另一位寡妇——李婆婆。记忆中,这位老人独自生活多年,却从未被人欺负,想必有些处世之道可以借鉴。
屋檐下,风干的兔肉轻轻摇晃,在月光下投下摇曳的影子。宁瑶闭上眼,梦见了一片金黄的麦田,小包子在田埂上奔跑,笑声像银铃般清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