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十几架无人机和三架军用直升机在湖面上方进行地毯式搜索,希望能发现任何可能的漂浮物。
中国科学院的一支专家团队携带了一种新型的水质分析设备,能够检测水中微量的燃油、塑料和有机物残留。他们的理论是,即使船体全沉没,也应该有各种物质溶解在水中,留下化学痕迹。
然而,这些高科技手段带来的结果却令人更加困惑。
"海龙号"在失联坐标附近的湖底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凹陷,直径约120米,深度达5米,看起来像是某种巨物撞击或沉落形成的坑洼。但奇怪的是,这个凹陷内部异常光滑,几乎没有任何碎片或残骸。
更令人不解的是,科学院团队在这片水域采集的水样中,没有检测到任何不寻常的化学成分。按理说,如果有一艘载满人员和设备的大型船只在此沉没,水中应该残留各种物质的痕迹,但检测结果显示这片水域的水质与湖中其他地区并无显著差异。
8月5日,搜救中出现了第一个重要发现。一支潜水小组在距离失联点约700米处的湖底,发现了一块约1.5平方米的金属碎片。经过初步鉴定,这块金属确实来自"青海明珠号"的外壳,上面还隐约可见船体涂装的一部分。
这一发现立即引发了新的搜索热潮。调查人员将搜索重点转移到碎片发现区域,希望能找到更多线索。
然而,接下来的搜索结果却更加令人费解。在随后的三天内,搜救队陆续在湖底发现了十几块不同大小的船体碎片,但它们分布极为分散,最远的两块碎片之间相距近3公里。更奇怪的是,这些碎片看起来更像是被某种巨大的力量撕裂,而非常规的撞击或爆炸所致。
一位参与调查的军方工程师私下表示:"从碎片的变形方式看,我们无法解释是什么力量造成的这种损伤。它们看起来像是被从内部向外拉扯变形,而不是受到外部冲击。坦白说,这超出了我们的认知范围。"
与此同时,搜救队还打捞上来了一些个人物品:几本泡水的护照、一个儿童背包、几部手机和一些衣物。但相比船上400余人的总量,这些发现显得微不足道。
最令人不安的是,至今没有找到任何人类遗体。
8月10日,一位失踪乘客的家属在新闻发布会上质问道:"如果船沉了,为什么找不到遗体?如果船被某种力量摧毁了,为什么碎片这么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面对家属们日益增长的不满和质疑,官方调查组的发言人只能表示:"我们理解家属们的心情,但调查工作需要时间和耐心。目前我们已调集全国顶尖的专家和设备,会尽一切努力找到失踪人员和事故真相。"
在缺乏决定性证据的情况下,各种猜测继续在公众中蔓延。一种被广泛讨论的理论是,邮轮可能遭遇了某种极端天气现象,如水龙卷或强气流。支持者指出,青海湖区域的天气变化多端,且高原地区的气象条件研究相对不足,可能存在未知的极端天气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