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家赵明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地质构造极为复杂。我们推测,湖底可能存在某种特殊的地质构造,在特定条件下会释放大量甲烷或其他气体,并伴随电磁异常。这些气体上升时可能形成大量气泡,足以使船只失去浮力而快速下沉。"
为验证这一理论,科学院团队在9月中旬对失联区域进行了集中勘测,使用了专业的地质雷达和气体检测设备。令人惊讶的是,他们确实在湖底发现了多处甲烷渗出点,且湖水中的甲烷含量远高于平常水平。
这一发现为事故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释:如果当晚湖底突然释放大量甲烷气体,形成大规模的气泡区域,船只经过时可能会因失去浮力而迅速下沉。这种现象在科学界被称为"甲烷水合物分解导致的沉船事件",虽然极为罕见,但理论上是可能发生的。
然而,这一理论仍然无法解释为何没有任何求救信号发出,也无法解释为何只发现了少量船体碎片,更无法解释没有发现任何遗体的事实。
此外,如果真是甲烷气泡导致沉船,船体应该相对整地沉在湖底,而不是碎片四散。调查组在多次使用声纳对湖底进行扫描后,确认没有发现任何大型沉船的痕迹。
就在调查陷入新一轮困境之际,9月底,一个重大突破出现了。一支专业潜水队在失联坐标东北约1.2公里处的湖底,发现了"青海明珠号"的主控室碎片,其中包含部分仪表盘和控制设备。
更令人震惊的是,他们在主控室残骸中发现了船长许明的航海日志本。虽然本子已被水浸泡,但由于使用了防水墨水,部分内容仍然可以辨认。
日志的最后一页显示的时间是2005年7月23日凌晨2时28分,上面写着:
"天气晴好,航行正常。刚刚接到通知,湖面西北方向出现不明光源,我已派人前往观察。湖面出现异常波动,可能是风暴临近,正在考虑改变航线..."
这之后的内容已经模糊不清,无法辨认。但这个简短的记录证实了两点:一是船长确实注意到了某种异常现象;二是他在考虑改变航线,这表明他意识到了潜在的危险。
这一发现立即改变了调查的方向。如果确实有"不明光源"出现,那么气象异常或地质现象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调查组决定扩大搜索范围,特别关注湖面西北区域的任何异常迹象。
10月初,搜救工作迎来了又一个重要发现。在距离失联坐标约2公里的湖底,潜水员发现了一个巨大的金属物体,被厚厚的淤泥覆盖。经过清理,他们确认这是"青海明珠号"的船首部分,严重变形但仍能辨认。
令人不解的是,船首的变形方式极为古怪,就好像它被某种巨大的力量从内部撕裂,而非常规的撞击或爆炸所致。金属边缘呈放射状向外弯曲,这种损伤模式在传统的船难事故中极为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