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原创短篇小说 > 挟天子我成就魏王之尊
本书标签: 原创短篇  严肃  争霸     

第1章

挟天子我成就魏王之尊

曹操这个人是利用冷酷现实、激烈情感、军事天赋,去驾驭动荡时代的奇才。从曹操身上,我们能洞察权力的争夺逻辑和帝王心术的演变过程。

曹操到最后玩弄权术达到何种境界?就是可以不争虚名,只取实权,你们儒家讲究的君臣大义、王霸之道、礼制名分,我可以灵活处置。为什么他在晚年可以不称帝却行帝王之实,请注意,他的不称帝和刘备、孙权称王称帝,全是两种思维。刘备称帝是打着王室血脉的招牌,自诩中兴汉室,仁义道德。孙权称帝则是谋求政权合法性,正式告别汉室分封。曹操有三个"巧",叫"巧夺、巧让、巧用",什么意思?我既能巧妙夺取别人的地盘和人才,装作是为汉室效力;我也懂得巧妙让出帝位,只拿魏王之爵;我更善于巧妙用人,不管是奸佞还是贤良。总而言之,我只在意实际权力,名分虚名皆可舍弃。

可是曹操这种不称帝却握有实权的操作,并非软弱或犹豫,他对局势的掌控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首先他手中掌握天子,可以随时以汉室名义发号施令。而且他身边谋士如云,既有鹰派如郭嘉、贾诩,也有温和派如荀彧、荀攸,能在不同时期提供各种策略选择。他白天指挥军队,晚上批阅文书,甚至还能抽空作诗填词,展现文武双全的君主形象。

再举一个例子,建安年间的群臣,表面上都在为汉室效力,实际上已经全成为曹氏的班底。曹操通过各种手段,或收买、或胁迫、或感化,让原本忠于汉室的大臣逐渐接受了新秩序。他为何能做到这一点?因为他掌握了权力游戏的核心规则——实用主义。

许多人对曹操的印象还停留在小说《三国演义》的塑造上——一个奸雄形象,多疑善变,杀人如麻,只知道逼宫弑主、残害忠良,与刘备的仁义形成鲜明对比。但历史上的曹操远比这复杂得多。

如果我们回到历史现场,抛开后世的道德评判,就会发现他是那个乱世中最能看清形势的政治家。东汉末年,藩镇割据,军阀混战,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朝廷形同虚设,普通百姓流离失所,国家分崩离析,而曹操却能在这样的混乱中建立起相对稳定的政权。

曹操能够扭转乾坤,与他偶然进入权力中心的经历密切相关。公元189年,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引发了各地军阀的联合讨伐。当时曹操只是一个不起眼的低级官员,却因为袁绍的举荐,成为了联军的一员。在讨伐董卓的过程中,曹操表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虽然联军最终失败,但他却因此积累了第一批追随者。

这看似是历史的偶然,却隐藏着必然。因为早在少年时期,曹操就已经展现出不同寻常的政治敏感和决断力。据史书记载,少年曹操曾在乡里被称为"小霸王",为人狡黠聪明,善于审时度势。当其他同龄人还在读书应试时,他已经开始思考权力的实质问题。

挟天子我成就魏王之尊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2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