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曹操随父亲曹嵩入京朝见大将军何进。当时朝廷中宦官专权,何进作为外戚想要铲除宦官,找来各地军阀商议对策。少年曹操见状,当即向何进建议:"将军不如先召十常侍,以机密之事与之谋,彼必喜而皆来,来则因此机会一举杀之,此乃上策。"
何进闻言却大怒,认为曹操小小年纪就如此心狠手辣,不是好人。但没过多久,在准备诛杀宦官的行动中,何进反被宦官设计杀害,引发了更大的朝廷动乱,董卓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进京掌权。少年曹操的那番话,从结果上看,恰恰证明了他的政治预见性和决断力。
这个故事充分体现了曹操的本色——极度务实,不拘小节,敢于打破常规。在那个人人讲究礼教、名分的时代,这样的特质无疑是异类的。但恰恰是这种异类思维,让他能在乱世中一步步走向权力的巅峰。
曹操政治生涯中最大的争议,莫过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权力之争。公元196年,曹操将流落在许都的汉献帝接回自己的军营"保护",从此开启了一段复杂的权力博弈。
表面上看,曹操是在匡扶汉室,实际上却是在利用汉献帝的名义扩大自己的权力。这一举动引发了当时各方势力的强烈反应,以刘备为代表的汉室忠臣认为曹操篡权谋逆;以袁绍为首的地方军阀则视曹操为最大威胁;汉献帝自己及其周围的旧臣,更是如坐针毡,既依赖曹操的保护,又惧怕他的控制。
在这场围绕皇权正统性的争夺中,曹操的策略却出人意料。他并不急于废黜汉帝自立,而是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逐步架空汉帝的实权,同时保留其象征意义。
首先,曹操让汉献帝加封自己为"大将军",掌握军政大权。随后,他又被封为"丞相",获得了文官系统的最高权力。接着,他被封为"魏公",拥有了自己的封地。最后,他更是被封为"魏王",享有了几乎等同于天子的礼遇。
在这个过程中,曹操面临的最大挑战来自于朝中的旧臣集团。他们仍然坚持汉室正统观念,对曹操的权力扩张心存戒备。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曹操采取了分化瓦解的策略。
朝中大臣荀彧,素来以忠直著称,是汉室的坚定拥护者。曹操对他既尊重又提防,表面上给予高位,实则不断削弱其实权。当荀彧反对曹操接受"魏公"爵位时,两人之间的矛盾彻底爆发。
荀彧写信给曹操表示:"明公若受魏公之爵,是奸臣贼子也!"言辞激烈,指责曹操有篡汉之心。曹操收到信后,不动声色,但心中已生杀机。他知道荀彧在朝中德高望重,不能明面上对付,便设计了一场"表忠"的政治试探。
曹操故意传出自己准备让位于长子曹丕的消息,然后观察朝臣反应。大多数人纷纷表示支持,唯有荀彧沉默不语。曹操派人送去一杯毒酒,荀彧明白自己已无退路,慷慨饮下,自尽而死。